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孔子學習思想的內(nèi)涵及意義

2018-02-11 13:24劉韶軍
關(guān)鍵詞:君子人格孔子

劉韶軍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歷來受到中國人的高度尊敬,在漢至清近二千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歷代王朝給孔子加封的尊號不斷提升,從“成宣尼公”“文圣尼父”“鄒國公”“先師”“太師”“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到“至圣先師”[1]570[注]參見(清)張廷玉等《明史》本紀第十七、志第二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3頁、1296頁。。“至圣先師”的尊號,直到明嘉靖九年才最終確定下來,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親自到山東曲阜祭祀孔子,親書“萬世師表”四個大字,懸掛于曲阜孔廟大成殿中,次年又下令頒發(fā)此匾到全國各地學宮,于是中國人又把孔子統(tǒng)一稱為“萬世師表”[2]81[注]參見(清)張廷玉等《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八十二,臺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2冊第574頁;(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79頁。。到清代康熙時,“至圣先師”與“萬世師表”就已成為孔子的兩大至尊稱號。由此可知,孔子是一位圣人,他不僅僅獨善其身,更是誨人不倦的老師,在孔子的身上,圣與師是統(tǒng)一的。這位圣人級的老師,不僅僅是門下三千弟子的老師,更是歷代中國人的精神之師,所以被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

從“師”的角度,人們歷來重視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孔子又不僅僅是師,更是一個特別好學的人,僅在《論語》[3]1-211中,“好學”二字就出現(xiàn)了16次,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注]文中引用《論語》《荀子》等古籍,均只在引文后標明篇名,下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從這些話語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自覺地以“好學”要求自己,正因為這樣,他才能成為中國人的“至圣先師”和“萬世師表”。因此,需要從“好學”的角度來看孔子,關(guān)注他的學習思想。這與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更能看出孔子之所以成為孔子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要專門研究孔子的學習思想,以便更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孔子其人及其思想的偉大之處[4]3-144。

孔子之所以重視“好學”,是因為他清楚地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為政》)既然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所以要依靠后天的“好學”,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好古敏以求之”,這是必須重視孔子學習思想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此可知,孔子作為“至圣先師”,絕非天生如此,而是通過后天學習與實踐才得到的結(jié)果??鬃咏陶d培養(yǎng)了三千弟子,重點也是教導他們通過學習以養(yǎng)成君子人格(即具備高尚人格且對社會有益的人),可見孔子思想中原本就有豐富的學習思想。后來歷代的儒家學者,更以孔子為先師,從孔子的學習思想中受益良多,并在各自的實踐中不斷將源于孔子的學習思想發(fā)揚光大,使之不斷發(fā)展而更加豐富,由此構(gòu)成了一套完整豐富的儒家學習思想體系。有鑒于此,實有必要深入研究孔子乃至儒家的學習思想及其傳統(tǒng)[注]參見劉韶軍《儒家學習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這不僅可以更完整地認識孔子及儒家思想,更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學習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注]關(guān)于孔子學習思想的研究,比較重要的研究論文約有十多篇,如:桑哲《孔子學習思想類解——以《論語》為例》,《教育學報》2012年第5期;陳尚達《孔子學習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皖西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胡小林《論孔子的學習思想》,《棗莊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孫桂平《孔子的學習思想綜述》,《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常國良《孔子的終身學習思想》,《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王叔君《從“見賢思齊”探討孔子的學習思想》,《文化學刊》2015年第11期;王云云《論語》中的學習思想,《教育文化論壇》2010年第5期;譚焱良《試論孔子的學習思想》,《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宋孝忠、曹杰《孔子學習思想探微》,《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2期;劉漢生《淺論孔子的學習思想》,《天中學刊》2001年第3期;王琦、張彩霞《淺析孔子的學習思想》,《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王道才《孔子學習思想探析》,《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申國昌《孔子的學習價值論與目的論述評》,《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5年第2期;羅紅娟《試論儒家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文教資料》2013年第27期,等,說明對于孔子學習思想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充分。。

一、 以君子人格為學習目標

學習必須達到一種目標,孔子的學習,不是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或僅限于書本的學習,而是為了人的素質(zhì)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的學習??鬃拥膶W習目標,就是使人通過學習而成為人格高尚之人。這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

孔子從不空談學習的目標,他通過與弟子的談話,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的焦點集中到如何成為君子的問題上,自然而然地確立了以君子人格為中心的學習目標。在《論語》中,此類對話比比皆是,不一一贅述。

孔子強調(diào)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即不會天生為君子,必須經(jīng)過后天學習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鬃拥膶W習是貫穿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這是以全部的人生實踐來從事這種以君子人格為根本目標的學習,通過一生不斷的學習而逐步提高人格境界。他又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為之”,就是學習。這種學習,是“躬行君子”的“躬行”(《述而》),是“下學而上達”的“下學”(《憲問》),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的“思齊”和“內(nèi)自省”(《里仁》)。這一類的問題,都包含在孔子的學習思想中,都是為了達到君子人格這一根本目標。

這種以養(yǎng)成君子人格為根本目標的學習,是儒家學者們特別講求的成圣成賢工夫,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的說辭,如荀子在其名篇《勸學》中說:“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盵5]18-20

孔子及儒家的學習,不是單純的書本學習,而是以人格修養(yǎng)為目標的學習,最終目標是養(yǎng)成高尚的君子人格。這種學習需要人以一生從事之,如孔子說的“十有五”至“七十”就是這種學習。所以荀子也說“學不可以已”(《勸學》),“已”就是停止、終止,“學不可以已”,就是一生的學習,終生的學習。而要達到君子人格,必須追求“全”“粹”的“成人”之學。這就是孔子學習思想的最好闡釋。

孔子與弟子從各個方面談到了君子人格的行為規(guī)范,這些對話本質(zhì)上就是討論如何學習做君子。這是他們那時最重要的學習,包括理念的究明與行動的實踐。

學習的目標既然是做人格高尚的君子,所以孔子提倡“學者為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以君子人格為目標的學習,在孔子看來就是最大的“為己”之學,若是為人而學,就不必關(guān)心自己能否通過學習而成為君子。所以,孔子贊成古之學者的態(tài)度——為己而學,使自己學而成為君子,反對今之學者的態(tài)度——為人而學,為了讓別人的贊譽而學。

為己而學的一個方面,就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為己而學,當然一切都要“求諸己”,為人而學,必然總想“求諸人”。為誰而學和求之于誰,有機地統(tǒng)一在特定的學習目標之下。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標是要成為君子,因此必然選擇前者而鄙夷后者。

孔子的學習目標,又是一種非常高尚的人生目標,孔子通過自己的全部人生實踐達到了這個目標,然而其他人能否像孔子一樣達到這個目標呢?孔子的學習目標是否具有普遍可能性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則此種思想就沒有多大的社會意義。不過,在孔子看來,以君子人格為目標的學習,乃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里仁》)這就是對這一問題的肯定回答。

用力于仁,就是對仁的學習和實踐,具體說就是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努力形成君子人格。孔子認為,人皆有能力向此目標努力,只是人們大多不去努力而已。君子人格,是人人都可達到的目標,并非高不可攀。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又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從人的本性上講,人與人都一樣,也就是都具備成為君子的素質(zhì)。只是人們的后天經(jīng)歷不同,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人格,或為仁德君子,或為惡劣小人,或為善惡相混之人。若都像孔子那樣一生從事以君子為目標的學習,則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孔子說的“習”,是非常重要的觀念。習,也是一種學習,但不是主動的、目標明確的學習,而是不自覺的被動式學習,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受其文化的潛移默化而逐步認同的過程,即社會學說的“社會學習”[6]22-25[注]社會學習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班杜拉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huán)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他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復雜行為,受后天經(jīng)驗環(huán)境的影響而習得。行為的習得,有兩種過程:一種通過直接經(jīng)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jié)果所進行的學習”;另一種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稱為“通過示范所進行的學習”,即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傊?,人的行為習得就是一種社會學習,不是靠個人通過書本學習或?qū)v代思想家的學說加以感悟而形成的。孔子說的“習相遠”,就是這種性質(zhì)的后天習得。??鬃涌吹搅恕傲暋睂θ烁竦牟煌绊懀运麡O力提倡主動的、自覺的學習,強調(diào)以成為君子人格為明確的學習目標。人要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不已,一生追求。他希望通過以君子人格為目標的主動學習,抵御和消除社會學習的負面作用,使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能通過自己的主動努力而自覺地朝著君子人格境界進步,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合理美好。

二、 從道到藝的學習內(nèi)容

為了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需要相應的學習內(nèi)容。仔細尋繹孔子與弟子及其他人的對話,可以了解孔子的學習都具有怎樣的內(nèi)容。

孔子的學習內(nèi)容涉及很廣,最根本的是“道”。孔子并不直接與人討論性與天道的問題,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據(jù)此說來,仿佛孔子不關(guān)心“道”的問題,不能這樣理解孔子。做為偉大的思想家,孔子關(guān)心一切事物的最根本道理——道??鬃诱f:“君子不器。”(《為政》) “器”與“道”是相對而言的,這在古代思想中是常識,如《周易·系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盵7]344器本指具體的事物,這里指關(guān)于具體事物的知識與技能,這是一般意義上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而“道”與“器”不同,是有關(guān)一切事物的普遍性的根本道理?!安黄鳌?,就是不以追求具體知識與技能為學習的根本目標,這正表明孔子是以“道”為學習的根本性內(nèi)容的。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wèi)靈公》),“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從這些話里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出“道”才是孔子的根本追求,關(guān)于道的各種問題是學習的中心內(nèi)容。

但是,僅僅鉆研“道”還不完整,還要學習其他內(nèi)容。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道、德、仁、藝,是四個層次的學習內(nèi)容。

“志于道”,“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之理,是學習的最高志向所在。在本質(zhì)上講,成為君子即是成為得道之人,所以各種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都要統(tǒng)屬于大道。這是最高層次的學習內(nèi)容。

“據(jù)于德”,德由道規(guī)定,道必須落實到各種德目上來,而德性修養(yǎng)則是達到君子人格的必修課程,所以德是次于道的內(nèi)容。

“依于仁”,仁為最大的德目,仁是道、德之中最為根本的一條,成為君子人格必須經(jīng)過德性修養(yǎng),所以學習內(nèi)容以仁為最高依歸。

“游于藝”,藝即六藝,即孔子所雅言的《詩》《書》《禮》(《述而》)以及《易》《春秋》、樂等。道、德、仁這類抽象的東西不能憑空存在,它們都蘊含在六藝的具體內(nèi)容之中,只有通過學習和掌握六藝,才能切實體認道、德、仁之理,如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就是這個意思,可知六藝乃是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而“游”字表達的則是實踐式學習,而非純粹書本式學習。這也是孔子學習思想的特色所在。

在儒家重要經(jīng)典著作《禮記》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學記》,其中也特別重視“游”的問題,先說“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這是指皇帝或有關(guān)部門要在夏季大祭之后才來學校視學,考校生員的學業(yè)情況,這樣是為了給學習的人以充分的優(yōu)游空閑時間以用來學習,而不是急迫地應付官方的考試。這一層“游”的意思還與孔子學習思想中的“游”關(guān)系不大,而《學記》中又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8]1232-1233這是說除了正式上課時間的學習之外,在休息時還要有“居學”,在“居學”時要用“興其藝”的方式來學,這樣才能讓人們“樂學”,而不把學習視為苦事。其次又指君子之學有藏、脩、息、游四種情況,這四者都屬于“居學”,與“興其藝”的學習方式緊密相關(guān)??芍寮业膶W習,除了學生跟隨老師的正式學習之外,還有學生不與老師在一起而自己以“興其藝”方式來從事學習的方式,這就稱之為“居學”,與“時教”方式相輔相成。這就與孔子說的“游于藝”相一致了,也就可以理解“游于藝”就是“居學”的學習方式。這里所說的“藝”,就是孔子教學生以“六藝”的“藝”。

總之,道、德、仁、藝,四者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構(gòu)成一套完整的學習內(nèi)容。

關(guān)于君子人格的知識,孔子提出了道、德、仁、義、忠、信、禮等等概念,它們猶有層次之分。道是最大的概念,其他概念均統(tǒng)屬于它。在道之下,德是有關(guān)德性的總概念,仁、義、忠、信、禮則是德的屬概念。而構(gòu)成這一套概念體系的知識內(nèi)容,又都承載于以具體事實呈現(xiàn)的六藝之中,而不是以純哲學的抽象概念表述出來的,可知孔子所謂的道、德、仁、藝等學習內(nèi)容是從最高的抽象層次逐步下延,同時又可由具體之藝逐步上探抽象的道、德、仁等。在這種邏輯體系中,孔子所謂《詩》《書》等六藝,則具體而不散亂,故說是“吾道一以貫之”(《里仁》),而道、德、仁、義則高明而不玄虛。上下既有層次之分,相互又有貫通之徑。由此可知,孔子的學習內(nèi)容是多么豐富而深刻。

《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奔热灰源怂恼呓唐鋵W生,當然也就是孔子主張的學習內(nèi)容。但何謂文、行、忠、信,孔子并沒有說明,前人的注解也詳略不一。朱熹的《論語集注》中沒有任何解釋,只是引了程子的說法:“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盵9]99非常簡略。清代學者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解釋稍微詳盡一些:“文謂《詩》、《書》、禮、樂,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謂躬行也。中以盡心曰忠,恒有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10]274民國時的學者程樹德在《論語集釋》中引述了前人的幾種說法,其中有南朝梁的皇侃《論語疏義》所引李充《論語集注》的說法:“典籍辭義謂之文,孝悌恭睦謂之行,為人臣則忠,與朋友則信?!庇钟兴未鷦憽豆堑茏佑洝返慕忉專骸拔模^文學也,行,所謂德行也,政事主忠,言語主信?!庇忠宕鹇南榈摹墩撜Z集注考證》,才把文、行、忠、信的內(nèi)涵說得比較清楚而詳備了:“文者,詩書六藝之文,所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蓋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后能行,知之固將以行之也,故進之于行。既知之又能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實,則知或務于夸博而行或出于矯偽,故又進之以忠信。忠發(fā)于心而信周于外,程子謂發(fā)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天下固有存心忠實,而于事物未能循而無違者,故又以信終之。至于信,則事事皆得其實而用無不當矣。此夫子教人先后淺深之序,有此四節(jié)也。”[11]486-487

綜合這些解釋,可以知道:文,即是可稱之為六藝的全部文獻,這是一切學習的入手處。行,是對文中所有道德仁義等的切實踐行,包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練習、演習以及日常舉止的訓練等,前面提到“游于藝”就是強調(diào)對文或藝的日常踐行。行也可看作學習的方法問題,但它本身也是學習的內(nèi)容之一,乃一事而二義。忠、信,皆屬具體的德目,這里只提忠信可舉一反三而知之,引申理解為各種德目,當然屬于學習的內(nèi)容,它同時也具有學習態(tài)度的意義。

在行的問題上,清代顏元特別強調(diào)學習中的行,其《存學編·總論諸儒講學》中說:“《詩》、《書》、六藝,亦非徒列坐講聽,要惟一講即教習,習至難處來問,方再與講。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自漢唐諸儒傳經(jīng)講誦,宋之周、程、張、朱、陸,遂群起角立,亟亟焉以講學為事,至明,而薛、陳、王、馮因之,其一時發(fā)明吾道之功,可謂盛矣。其效使見知聞知者知尊慕孔、孟,善談名理,不作惡,不奉釋、老名號。即不肖如仆,亦沐澤中之一人矣。然世道之為叔季自若也,生民不治自若也,禮樂之不興自若也,異端之日昌自若也?!盵12]41在他看來,光靠講學仍然不能改變世道。禮樂不興,學習效果并不好??芍鬃右晕?、行、忠、信為學習內(nèi)容,行與文并列,而后世學者學習儒家學說,只重視文的學習,而忽略了行的實踐,這是不符合孔子學習思想的,所以顏元要加以批評,希望學者們理解孔子學習思想的本義所在。

孔子又主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表明他所定的學習內(nèi)容來源于先王之道、先王之學,這是中華遠古文化傳統(tǒng)長期積存之結(jié)果??鬃邮鲋鵀樽约杭捌涞茏拥膶W習內(nèi)容,乃是對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精華內(nèi)容的繼承,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重新肯定與再度發(fā)揚,儒家及其思想體系的形成與建立由此而成。從更長遠的觀點看,不啻孔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內(nèi)容做了一次歷史性選擇。后人稱之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良有以也。

三、 多樣化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從屬于學習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只有采取適當?shù)姆椒?,才能保證其既定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的順利完成。根據(jù)《論語》所載孔子之言,可以歸納出如下的學習方法。

第一,學誨結(jié)合與終生躬行。在《述而》篇,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又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在這里,學與誨都是學習,學側(cè)重于自學,誨則側(cè)重于與弟子或朋友共學??鬃又鲝垺耙晕臅眩杂演o仁”(《顏淵》),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學而》)便是樂與眾人同學的最好證明?!抖Y記·學記》中說“教學相長”[8]1226,長是提高長進,教和學都可以使自己有所長進提高,所以教或誨也是學的形式之一。

另一方面,孔子不是獨善其身的道家式圣人,他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改良社會,所以要在學的同時強調(diào)誨,以己之所學引導更多的人向君子目標努力,最終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

孔子的學,不只停留在口頭上或書本中,而要同時加以踐行,以“躬行君子”(《述而》)為基本準則。又多次說到言與行的關(guān)系:“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均是以行為重的方法觀。

行非一時之行,而是終生之行,這決定于最終的學習目標,從“十有五志于學”,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可知踐行躬行乃終生之事??鬃佑终f“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并非虛偽之謙,實乃肺腑之言。由于君子目標的高遠,躬行即無止境,故在躬行上永遠只能說“未之有得”。

第二,博學多聞與擇善而從。人類的知識豐富多樣,對此不可不加選擇,不能盲目地學習和踐行。擇之不當,努力的學習可能會引人誤入歧途??鬃訉Υ擞星逍颜J識,所以主張既要博學多聞,又要擇善而從。博學是選擇的基礎,沒有博學就談不上選擇。孔子的博學,得到人們的共認,如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罕》)博學之中,必須擇善而從??鬃诱f:“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

博學之中的擇善,要有一個衡量標準,所以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雍也》),禮就是擇善的標準。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等等,就是擇善標準下的行為規(guī)范。如何依據(jù)禮而擇善,孔子強調(diào)“識大”:

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子張》)

何謂識大?如樊遲要學稼學圃,孔子認為這就是識小不識大,因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芍Y、義、信等是大,外此者為小。又如衛(wèi)靈公問軍陣之事,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衛(wèi)靈公》),表明孔子以禮為大,軍事為小??鬃铀^大小,一以其于國家社會的作用而言。除了小者,更有危害正道的異端,則要堅決攻擊并消滅之:“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為政》)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孔子認為這樣做“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是作為異端而必須加以攻擊的,這是“識大”的擇善之所必需的。

博學之中還要慎言和闕疑:“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為政》)博學作為方法是基本要求,但有時限于條件,所見的東西并不完整,為了“擇善”的無誤,就要謹慎小心,闕疑闕殆,這不是謙虛的問題,而是擇善求真的必需條件。

第三,勤奮好學與樂而忘憂。孔子認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為政》),因此特別強調(diào)好學,贊賞好學,以好學的精神支持勤奮的學習。與此同時,他又強調(diào)勤奮學習并非痛苦之事,而是人生之樂。此二者相輔相成,保證其學習既勤而不倦又樂有所得。這是孔子最具特色的學習方法。

孔子曾贊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這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之樂相同。這里的樂,不是物質(zhì)之樂,而是精神的樂,是求知進程中的精神愉樂,是通過學習而人格得以升華之樂。所以孔子認為,在學習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體會孔子學習之樂,有多方面的意蘊。比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喻于義”是義利兼喻,對義利既有洞見,則人生不再彷徨困惑,故有精神上的舒暢快樂。因此,“君子坦蕩蕩”(《述而》),君子坦蕩正是精神快樂的表現(xiàn)。

孔子說自己的學習,是從十有五開始立志,然后至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不同的學習成效: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伴隨著這些成就,就有學習的快樂蘊藏其中。而立,是知識的基本掌握與人格的基本形成。不惑,是對人生種種問題不再困惑。知天命,是對人與天的關(guān)系和人的命運有了清醒理解。耳順,是對世間各種言論行為都能洞察明鑒。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自己的一切思想行為都自然而然合乎大道,不必用心調(diào)整。這是一個人從不知人生方向到洞悉人生三昧的進步過程,每前進一步,都會到達一個前所未有的人生境界,所以能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悅。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說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第四,學思結(jié)合與內(nèi)省貫通。這是思考方面的學習方法,首先強調(diào)思考與學習二者不可或缺,必須相互結(jié)合??鬃诱f:“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如前所述,孔子提倡博學,博學若不能以思考統(tǒng)率之,必將淹沒于大堆的材料之中,為學習對象本身所淹沒,所以思在這里有主導之意。但是如果只思而不學,則脫離了實際的材料,則有空想、幻想甚至狂想之虞,所以思必以學為基礎。

有博學為基礎,則如何“思”就值得講究??鬃拥摹八肌?,有“默而識之”(《述而》),有“退而省”(《為政》),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以三隅反(《述而》),更提倡廣泛的思考:“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這種多思的思想也是儒家的傳統(tǒng),在《尚書·洪范》中提到天賜大禹洪范九疇,其中第二疇稱為“五事”者貌、言、視、聽、思,要求“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其效果是“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晰,聰作謀,睿作圣”[13]359。

孔子的“九思”是從《尚書·洪范》的“五事”發(fā)展而來的,“思”本來只是五事之一,孔子把五事中的另外四事“貌”“言”“視”“聽”都與“思”結(jié)合起來,統(tǒng)一起來,目的是在學習中通過“思”而達到恭肅、從乂、明晰、謀聰、睿圣的境界和效果,由此可以理解孔子學習思想中對“思”的重視,以及在“思”的方面所包涵的豐富內(nèi)容。

所“思”的對象既繁多而雜,就要注意“一以貫之”(《衛(wèi)靈公》),要融會貫通??鬃釉鴮Α对姟啡僮鲞^這樣的思索,貫通之后得出結(jié)論:“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這就是一以貫之的思考之例。

無論思考什么問題,都要注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耙狻薄氨亍薄肮獭薄拔摇保强鬃铀獜氐赘^的思考之弊。朱熹《論語集注》解釋道:“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zhí)滯也。我,私己也。四者相為終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則物欲牽引,循環(huán)不窮矣?!盵9]109-110這說明“意”是主觀臆斷,“必”是自以為是,“固”是固執(zhí)己見,“我”是唯我獨尊。有此四病,思考的結(jié)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孔子特別注意加以杜絕。

第五,不恥下問與師友切磋。此二者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由不恥下問而人皆吾師,通過請教于人而得師友切磋之益。首先是要不恥下問。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因此可以隨時發(fā)現(xiàn)足為己師者:“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述而》)甚至晚輩也可為師:“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這樣的師,不一定是請他為己上課講學,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里仁》),也是以他人為師。除此之外,世間事事處處有學問,后人所謂“無字書”,所以要有“每事問”(《八佾》)的精神。

不恥下問以及每事問,是廣博之學的方法之一。書本上的知識與學問,畢竟有限而不詳盡。因此不能滿足書本的學習,許多具體入微的知識還保留在生活中,或者存儲在從事某種專門職業(yè)者手中,所以必須以每事問的方式隨時隨地向每一個內(nèi)行請教。這是每事問的現(xiàn)實基礎和邏輯前提。

既有不恥下問與每事問的精神,故能多有師友,與之切磋,乃非常有益的學習方法。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所以有樂,是因為此朋可以與己切磋學問。真正的朋友是什么?就是能與自己切磋學問,“可與共學”(《子罕》)之人,“朋友切切偲偲”(《子路》)。這樣的人作為朋友稱為益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币嬗芽梢詭椭约禾岣叩滦孕摒B(yǎng),否則即為損友:“損者三友: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既然如此,就要注意選擇為友之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子罕》)還要注意師友因有道德學問的高低而有層次的不同:“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子罕》)學習的根本原則是一切以真理為準,師友之誼應服從這一根本原則:“當仁不讓于師?!?《衛(wèi)靈公》)總之,在與師友的交流之中,亦可看出孔子學習方法之靈活多樣,而又不失原則。

四、 學習中的快樂精神

前面提到,孔子特別重視學習中的快樂?!墩撜Z》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這是講學習,但更引人注意的是孔子強調(diào)的快樂精神?!安灰嗾f乎”的“說”,就是喜悅的悅。這種快樂或喜悅,與學習的活動與內(nèi)容自然而必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又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聯(lián)系在一起,還與不計較別人的評價相關(guān),是出自學習者內(nèi)心的真正快樂,是精神上的充足與喜悅??梢韵胂?,只有學習而沒有快樂,孔子也不能成為后人所尊崇的圣人與先師,他的教誨也不能為后人所崇拜。

學習是讓人費腦筋的事,很多人為之頭疼,怎么會有快樂喜悅可言呢?這是一般人心中的疑問。

孔子所說的快樂,不是物質(zhì)享受上的快樂,也不是縱情玩耍中的快樂,而是求知進程中的精神愉樂,是通過學習而升華人生層次時的自得之樂。

孔子說學習之樂使他忘憂。他的憂是什么?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這里提到的修德、講學、徙義、改不善,都是孔子人生學習的內(nèi)容??鬃釉唬骸凹游覕?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無大過即樂,有大過即憂。而得樂去憂,靠的是學習。由此可知孔子的快樂來自于學習,憂則是對不學習的懼怕。

孔子一生都在學習,所以他的學習之樂貫串一生,為此他可以說一生無悔。

宋代大儒明道先生程顥曾說:“昔受學于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14]173仲尼,就是孔子。顏子,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他最得孔子學習之樂的真諦。

顏回的快樂,與孔子有一點不同:他的樂與貧窮聯(lián)系在一起。身處貧窮境況,還能如孔子一樣快樂,是顏回的過人之處。

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當官的,有做生意的,都混得比顏回好,顏回是最窮的一個,但也是最賢的一個。他生活在陋巷之中,簞食瓢飲以度日,誰都受不了這種貧窮的折磨,但顏回卻能于此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中“不改其樂”。

孔子也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是與顏回簞食瓢居陋巷差不多的貧窮??鬃诱f,在這樣的貧窮的環(huán)境下也能從中獲得樂趣。孔子只是比喻,還沒有象顏回一樣真正淪落到這種貧困地步。但二者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雖貧窮也不能改變其快樂。這快樂是什么?

受周敦頤(即周茂叔)的啟發(fā),程顥仔細玩味顏回的快樂。他說:“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耳。‘其’字當玩味,自有深意。”[15]182顏回是不改“其樂”,孔子是樂在“其中”,這里的樂都不是與物質(zhì)環(huán)境掛鉤的樂,而是與精神因素相關(guān)的樂。

不論貧窮與否,孔子與顏回都在學習,即學習人生大道,并不斷加深對大道的認識。無論是學道還是識道,這中間都有快樂??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知之、好之、樂之,指的都是道,即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的“道”。

朝聞夕死之道,就是孔子從“十有五志于學”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用一生來學習、追求、體驗的人生之道。孔子與顏回,都是用樂之的態(tài)度來學習這個道,這比僅求知之甚或好之者都要高明。知之者與好之者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只有樂之者才是學習者的最高層次。

在不斷的學習、追求與體驗中,孔子與顏回所感受到的是快樂,這時他們已經(jīng)對于外在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毫不在意了。貧窮的環(huán)境也不能改變他們學習道、追求道、體驗道的快樂,這就是顏回的“不改其樂”。同樣,貧窮時也能獲得學習道、追求道、體驗道的快樂,這就是孔子的“樂在其中”。周茂叔讓程明道尋找的仲尼顏子樂處就在于此。程明道找到了這個樂處,并親身加以體驗,這就是他的學習之樂,為此他賦了《秋日偶成》一詩,表達這種學習中的自得之樂: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16]593

五、學習對于個人、社會的重要作用

人的學習,必會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這由學習的目標、內(nèi)容及方法所決定。分析孔子及其學生的言論,可以看出他們關(guān)于學習作用的思想,包括對于個人的作用和對于社會的作用兩個方面。前一種作用,即學習在改善人性、升華人格方面的作用;后一種作用,即學習對于治理國家和改造社會的作用。此二種作用相輔相成,個人作用是社會作用的基礎,社會作用則是個人作用的最終目標??鬃酉嘈湃鐣闹卫砗透脑?,必須以每個社會成員的德性改造為前提,沒有后者的真正完成也就沒有前者的徹底實現(xiàn)。

學習對于個人的作用,可分三個方面:學習對于個人人性、道德的改善作用;學習對于個人的知識、智慧的增進作用;個人通過學習對于真理(道)的弘揚作用。

孔子所說的“君子”,就是通過學習而使其人性和品德獲得質(zhì)變的高尚之人。據(jù)孔子對君子的描述,其人格品性具有多種優(yōu)良特征。如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就是一例。坦蕩的心胸不是天生的產(chǎn)物,而是通過長期的學習與踐行所形成的。如廣博的知識,睿智的頭腦,謙遜的態(tài)度,好學的精神,為己的目標,諸如此類的內(nèi)在之物,無一不是支持坦蕩心胸的堅實基礎。而此類內(nèi)在之物的獲得,又無一不是通過學習才能切實掌握于自身的。所以說坦蕩的心胸是學習的產(chǎn)物,也就是學習對于其人的作用。君子的其他優(yōu)良品性也都是這樣形成的,所以它們?nèi)伎梢钥醋鲗W習作用的體現(xiàn)。限于篇幅,不能盡述孔子所說的全部君子美德,但可按照孔子舉一反三的原則以想見之。

學習對于學習者的品德所產(chǎn)生的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它對人的美德的培養(yǎng),而且反映在它對人的不良弊病的補救。如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又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怨天尤人以及憂、惑、懼等,都是一般人的常見缺點,但通過學習而成為君子之后則可以不怨不尤、不憂不惑不懼,這就是對人性缺點的彌補。這種補救不僅使道德趨于完善,而且可使人減少過失。如謂通過學《易》而“無大過”(《述而》)就是一例。

學習可以提高學習者的智識才能,這是一般的學習都具備的作用,在孔子的學習中也不例外。如對六藝之一的《詩》的學習,孔子認為它不僅可以起到教人事父事君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人“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使學習者從一個“正墻面而立”的蒙愚之人成長為“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怨”的聰穎之人(《陽貨》)??鬃舆€對其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表明學習具有提高言談能力的作用。這里提到的興、觀、怨、言以及多識草木鳥獸之名,無一不是人之智識才能方面的問題。如“興”就是人的聯(lián)想力,“觀”是人的觀察力,“怨”是人的合群性,“言”是人的隨機應變的反映能力及其表達能力,多識事物之名則是人的知識面的問題。

關(guān)于學習對真理的弘揚作用,孔子有句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wèi)靈公》)此句看似簡單,實際上包含非常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

在孔子看來,道是學習者要追求的外在真理,人是求道的學習者?!叭四芎氲馈本褪菍W習者在通過學習掌握了真理(道)之后,能夠把外在于人的真理弘揚到社會中去,這里所強調(diào)的是人在得道之后的主觀能動作用?!胺堑篮肴恕辈皇钦f人通過學習而掌握的“道”不能對人起到改造作用,而是說外在的真理(道)本身不會在學習者不學習它的時候就會自動跑到人的內(nèi)心中成為人的內(nèi)在素質(zhì)并引導其人發(fā)揮善德以成為君子之人。孔子強調(diào)學習者在學習上的主動作用,即所謂“用其力于仁”(《里仁》)的主動作用。人若不“用其力于仁”,仁是不會使人變?yōu)槿嗜说摹!叭四芎氲馈笔侨嗽趯W習之后的作用,其中實際包含著學習對于人的作用。人若未曾學習,怎能弘道?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注重的正是希望人們努力學習和實踐來弘揚大道,并由此推廣之,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美好起來。

孔子學習思想中涵有為天下而學、為生民而學的宗旨,由此可知其學習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可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明確的學以致用的思想。所謂學以致用,是指為天下而學、為天下而用: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

子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陽貨》)

在這里,子貢所謂“美玉”,是指經(jīng)過學習而大有成就的人,用“美玉”形容之,正表明孔子對于學而有成的人看得非常崇高。而孔子所說“焉能系而不食”,正是學從致用之義。

學以致用,一定要用到國家社會中去。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何以為?!?《子路》)可知,學習五經(jīng)六藝,就是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及能力于社會政治。

據(jù)孔子與子貢的話,可知只有經(jīng)過學習才能成為美玉般的人物,而只有美玉般的人物才能成為天下國家的棟梁之材,只有靠美玉般的人物才能把天下國家治理得完善美好。不過,學而有成的美玉之人并非可以直接使用其才能來治理天下國家。這里面又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他們不能直接用其才,二是說他們將待價而沽。前者是社會方面的問題,后者則是學成者方面的問題。此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依賴。

子貢說“求善賈而沽”,孔子說“我待賈者也”,表明其學以致用的基本特色。“求善賈”和“待賈”,都是要等待最好的致用條件。這對學以致用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前提?!吧瀑Z”和“待賈”,一是為了使自己才能的發(fā)揮具有良好的外在環(huán)境,另外則是要使自己在學習上的付出獲得相應的報酬??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就是后一層用意的最好說明。

反過來從社會方面看,是否應該為“美玉”般的待價而沽者提供與之相稱的各種條件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社會需要逐步完善,而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從根本上說又離不了具有充足知識和高尚品性的人才??鬃右活惖摹懊烙瘛敝耸蔷哂谐渥銞l件的候選資格者,而社會則有為之提供良好物質(zhì)條件的必要。只要社會具備這種意識,它就應該并且能夠做到這一點。

孔子學以致用的思想,由其學生加以發(fā)揮,如子夏的名言“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此二句不論如何解釋,都可說明學習的社會作用,即學成之人通過參與政治而發(fā)揮學習的社會作用。

學習對于社會的作用,除了學要致用,還有學能大用的意思。前者是學習對于社會應不應該有用的問題,孔子“焉能系而不食”已經(jīng)給予了明確回答。學能大用,則是說學習對于社會的作用不是一般性作用,而是非常重要的作用?!栋速菲涊d,有人向孔子問“禘”禮,孔子說:“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禘是天子所實行的祭禮,《說文解字》:“禘,諦祭也?!盵17]8這一解釋過于簡單,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論證說:“禘有三,有時禘,有殷禘,有大禘。大禘者,《大傳》、《小記》皆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18]5所說的《大傳》《小記》,即《禮記》的《大傳》篇和《喪服小記》篇,二篇記述禘祭的正文下有鄭玄的注,一曰 “禘,大祭也”,二曰 “凡大祭曰禘”[8]162,意思相同。這說明段玉裁的解釋是正確的。但是,這里的“禘”是不是與《論語》所載孔子所說的“禘”是一回事呢?《禮記·中庸》中記載,子曰:“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盵8]1681這與《論語》中孔子所說“指諸掌”正相合,由此可知孔子所說的禘就是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實行的大禘之禮。

孔子以禘為例,說明如果懂得禘禮,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言外之意是說徹底掌握了禮的精神,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而徹底掌握禮的精神,按照孔子的思想是必須通過學習才可以的。這正是說學可大用。由這種思想出發(fā),說出“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之類的豪言壯語,也就不足為怪了。

學習之大用,不僅適用于華夏,還可用之于華夏之外的地區(qū),《子罕》載: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缰??”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古人認為九夷地區(qū)的文化落后于華夏地區(qū),所以懷疑孔子到那里居住會不會也受那里文化的影響而變得落后??鬃诱J為,只要人本身通過學習掌握了先進文化,就是到了落后地區(qū)也能用所學的先進文化改變那里的文化,使之與先進文化看齊??鬃哟苏Z令人想起唐代劉禹錫的著名文章《陋室銘》,其文最后一句為:“孔子云:‘何陋之有?’”[19]638此文亦謂室之陋不陋,不由室的建筑決定,而由居住者的文化決定。而居住者的文化,則是他通過學習而得來的。這與孔子的思想一致,強調(diào)人必須要有文化,而掌握文化則離不了學習,這也反映出孔子學能大用的思想。君子是通過學習已達到相當人格高度的人,他若到另一文化地區(qū)就是所學文化的代表。如果他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他所代表的文化就會對相對落后的文化環(huán)境起到導向和改造作用,其本人也會繼續(xù)生活在那種先進的文化素質(zhì)之內(nèi),而不會因為所處環(huán)境的落后而隨之落后,他在精神上永遠是先進的,永遠是愉快的,由此可以領會孔子學能大用的思想。

通過以上的考察,可知孔子的學習思想,并非零星散亂的學習經(jīng)驗或?qū)W習方法,而是具有高度理論意義的思想,其根本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一、學習的根本目標是要成為人格高尚的君子。這樣的目標,任何人不可能天生具備,必須通過后天的學習。同時,這又是人生的根本目標,這一目標又是每一個人都可通過努力而達到的,因而具有廣泛的普遍性,適用于每一個人。正是基于這種廣泛的社會實踐性,從而使得儒家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社會及文化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二、學習內(nèi)容非常廣博豐富。舉凡一切有關(guān)社會人生的知識技藝的訓練、道德品行的修養(yǎng)、理論概念的實踐、性格的陶冶等等,均為學習的內(nèi)容,期望由此廣博的學習來達到改善人的素質(zhì)的目標,同時注意識別并拒絕各種不良知識及異端邪說,防止造成負面影響。

三、學習的方法多樣而有效。描述這些學習方法的格言警句,經(jīng)過歷史的錘練早已成為中國人世代尊奉的學習準則,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學習方法,使得后世學子將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乃至成就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生活情趣。

四、學習不是純書齋的學習,而是具有個人與社會兩方面效用的實踐之學。既可保證學習者的人格逐漸升華,最終成為高尚的君子;又可保證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而培養(yǎng)的高尚之人成為整個社會的有生力量和主導階層,為全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提供不竭的動力。中國二千多年的文明史,已用眾多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肇端于孔子的儒家學習思想不再是一個思想的問題,也不再是一個學術(shù)的問題,而在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問題和社會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要研究它的意義所在。

猜你喜歡
君子人格孔子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共產(chǎn)黨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蘭:君子的三種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君子無所爭
有君子之道四焉
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如果孔子也能發(fā)微博
宜章县| 镇远县| 铜陵市| 建始县| 福建省| 磐安县| 乌恰县| 北海市| 体育| 桂平市| 乐亭县| 连州市| 襄汾县| 鹤岗市| 郸城县| 彭水| 平和县| 洛阳市| 淅川县| 红原县| 仁布县| 宜君县| 眉山市| 城固县| 临澧县| 宁城县| 桓仁| 综艺| 赞皇县| 年辖:市辖区| 金门县| 静乐县| 增城市| 霍州市| 遂平县| 湟中县| 洛阳市| 台山市| 锦屏县| 大足县| 淮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