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儒家文化經(jīng)過幾千年傳承,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地位。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具代表性與傳承性的文化類型,儒家文化從方方面面對中國社會變革、文化發(fā)展、歷史進程等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且深遠的影響,其中很多時代的文化作品極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真善美的思想特質在各類文化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宋詞在中國文學中以婉約派和豪放派最為著名,婉約派宋詞韻律溫婉、情感細膩,作者多為表達內(nèi)心對生活、社會的實際情感,以及內(nèi)心的對美與善、情與真的追求。本文據(jù)此背景,從儒家視角對婉約派宋詞的真善美維度進行了初步研究。
關鍵詞:儒家視角;婉約派宋詞;真善美維度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03
引言: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而言是極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一度作為主流文化思想與文化體系,對中國文學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文學進程中的核心元素。儒家思想中“知天道、行仁義、以禮樂”的概念闡述了對人性至善,至真和至美的要求,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最理想的人格品質。其中三者中,善作為主要部分,是其發(fā)展基礎,美是其理念延伸與展現(xiàn),善通過美來表達是儒家傳統(tǒng)的文學思想,而通過善達到至真的境界則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文學創(chuàng)作狀態(tài)。故而可看出,儒家哲學思想觀念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有所表現(xiàn),從此角度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學,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內(nèi)涵。
婉約派宋詞由唐朝五代十國的花間派轉化而來,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流傳創(chuàng)作,其詞風格逐漸定型為溫軟嫵美。溫庭筠作為花間派詞人中的典型代表,他流傳下來的詩詞有超過七十首都是以女性為主題,韻調(diào)措辭都柔美婉約,對后世宋詞產(chǎn)生了極大地影響,故而形成了婉約與豪放并存的宋詞風格。婉約派宋詞格調(diào)柔美,表達對情與真的渴望,以下本文將從儒家視角對婉約派宋詞進行分析探討。
一、婉約派宋詞的核心實質——真
儒家思想對真的解釋,主要表現(xiàn)為其對萬物真理、自然規(guī)律的自我認知與規(guī)束,以期在行為思想上做到事事求本真,萬物去虛偽。儒家哲學思維從人性入手,強調(diào)君子之禮、君子之性,將其作為理想標準規(guī)勸世人,在宣揚修養(yǎng)方式和辦法時,重視心性的重要性,講究事事求誠,在事物發(fā)展演變中能夠保持其純凈本心與真實。婉約派宋詞大都屬于風花雪月陰柔香軟之書,其意在于抒發(fā)自身的道德情操與真實追求,并試圖通過男女之情、閨中情事、怨女幽情等故事情節(jié)將個人心境與情感表達出來,同時這也是對身邊生活情況的一種真實翻譯,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最基本的內(nèi)核品質,表達的思想情感趨于本真,從側面可以表現(xiàn)出特定時代背景下,文人墨客的生活實況與思想狀態(tài)。故而對婉約派宋詞而言,其基于閨思怨情的詞作,對儒家思想文學而言,是一種求“真”的表現(xiàn)[1]。
自花間派詞作開始,詞人對女性的描寫范圍開始擴大到其容貌、神態(tài)、氣質、妝容、服飾、居室等,極大地豐富了女性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素材,構成了一個金玉滿堂、妍麗非凡的女性空間。而后的宋代詞人在進行詞的創(chuàng)作時,雖然未再延續(xù)花間派詞人濃墨重彩的女性描寫手法,但是花箋詞作的香艷怨情、香柔婉媚之風格則對其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晚清著名詞人陳廷焯表示:“若隱若現(xiàn),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贝丝芍^中國婉約派宋詞之內(nèi)核?;赝麣v史,無論是醇美雅正如王璧山、風流多情如柳永,或是哀婉含蓄、清雅性真如秦觀、吳文英等,其詞作都不復花間派的嬌柔重彩,而是重在表達自己對人生、對情感的真實思想與觀點,各種別離幽怨之情也從側面反映了其人生態(tài)度,假借不同兒女情長的表達,得以抒發(fā)其對生活的郁郁之感、風流之情。以秦觀的《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為例: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此首詞表達了怨女閨思,深沉哀婉。幾句景物描寫具象生動,同時自涵深意,以景寓情。柳色代表青春易逝、感春傷別,同時不舍柔情感懷,終究物是人非。作者文筆微婉深刻,遣詞造句力求真情實感的表達,豐富了閨思怨婦惆悵懷念的形象。
詞人們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重點把握女性感情心理與兒女之情,其對女性情感形象的刻畫真實入情,同時時下有較多女子愿意參與到詞作創(chuàng)作與流傳中來,所以宋詞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漸形成了女性化、婉轉柔美的文筆風格。通過此類詞作,作者可以隱晦地表達出自身對生活、命運乃至社會的真實感嘆[2]。當然,這同時也得益于宋代政治給予文學創(chuàng)作相對寬松的創(chuàng)作空間,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給予的相對充裕的創(chuàng)作支持。在精神條件與物質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文學創(chuàng)作就會顯得格外自由且富有生命力,文人墨客們便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中形成相對豐富的精神力量與靈感,在情感到文字的轉化中也更加自如形象,內(nèi)心世界對感情表達、生存價值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因此,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詞人們也會盡力還原生活情感中的“真”。宋代詞人們大都身世飄零或命途坎坷,經(jīng)歷過生活磨難,讓他們更加追求和珍惜生活中的本真,男女之情難免格局受限,創(chuàng)作格局與人生目標的差距也會讓其產(chǎn)生情感追求上的矛盾,故而從此意出發(fā)的詞作更加具有社會時代價值[3]。
二、婉約詞派的至美追求——美
在儒家思想中,美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道德規(guī)范等方方面面。此種規(guī)范約束不僅是對社會生產(chǎn)、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同時也是對個人道德素養(yǎng)的追求,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人性本質的修養(yǎng)。儒家對個人修養(yǎng)的規(guī)范意在凈化內(nèi)心浮濁、美化個人道德操守,進而升華人生意義與價值。于儒家哲學而言,此種心靈之美的修養(yǎng)是和仁義相結合、與禮樂相依存的,在儒學作品中強調(diào)道德與藝術于人生深層次歸于統(tǒng)一,大道在仁與禮樂歸靈的最終追求是一致的,這也是人作為社會存在主體必須要修養(yǎng)學習的東西。故而可看出,儒家思想中所追求的人性之美是與善分不開的,孔子在表達對盡善盡美的認同時就意味著完美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美與善的歸一。同時孟子的性善論也揭示了這個問題存在一定因果順序關系。善建立在美的基礎上,只有心美性美,人性才會始為善。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的心性修養(yǎng)都需要嚴格規(guī)范,其文學作品才會有影響社會、引導群眾的功能,因此作品只有求美至美,社會影響效果與體系建立才能逐漸靠近儒家所期的大道。因此,美是善的存在基礎,善是美的發(fā)展目標,儒家文學價值強調(diào)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保持性善,并達到善作為美的最終理想,儒學詩意便在于此[4]。
與儒學之美相比,婉約派宋詞更多的是對寓情于景的格局強化。以景抒情是文學作品中尤為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與宋詞而言,這同時也是一種對美的完善。中國古代詩歌講究意境之美,情景相融、內(nèi)外合一的意境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中一直追求的至美境界。不同于詩的創(chuàng)作,詞所構造出來的意境是有別于詩的另一種獨特優(yōu)美。最高境界的詞作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不僅有文字韻律,同時還能融合外在世界與內(nèi)里精神,呈現(xiàn)出一種高度的綜合性。婉約派詞作的婉轉柔美不僅體現(xiàn)在女性情感描寫上,同時也反映在意境創(chuàng)作中。意境中文學特征與實際景物的交匯使其不僅在形式上靈活行雅,同時也使其情感流露錯落有致、婉轉曲折,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具有曲折性與感染力。以音樂形式為依托的詞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自帶風韻,可婉轉陰柔、朦朧溫美,同時也可壯闊疏朗、自成一格,使情感表達更具說服力與縈繞之感。詞作通過字詞入景,使作者與讀者之間構建起了共鳴空間,這就是意境。意境是作者給讀者的想象共情之地,作者在勾畫意境中每一處景致時都有其獨特的情感表達,或郁郁幽怨,或深沉凝重,或哀婉情繞,所有情感都可以通過精致細微的表達體現(xiàn)出來[5]。李清照在塑造意境時,多采用代表性較強的事物,“淚濕羅衣脂粉滿”、“蕭蕭微雨聞孤館”、“黃昏疏雨濕秋千”、“玉爐沉水裊殘煙”等都是在不同情境中李清照用來表達自身對命運、生活情感的媒介,讀來只覺身臨其境,立體感極強。而這種效果得益于詞的獨特形式與格調(diào),不能為其他文學形式所代替。故而可看出,婉約派宋詞不局限于男女之愛,其深層次的感染力同樣是社會進展需要的東西,因此婉約派宋詞的藝術境界和儒學樂之美相契合[6]。
三、婉約派詞的精神核心——善
孟子“性善論”是儒家哲學觀點關于善的解釋始點。“性本善”是儒學人性論中的重要觀點,儒學核心“仁”被認為是人之本性,是君子在后天修養(yǎng)中應不斷完善的必需能力。在孟子性善論中,他認為向善的本能是人人都有的,我們后天需要做的就是讓善得到充分的補充與優(yōu)化,最后達到至仁的境界。這不僅需要人之本真與修養(yǎng)之美的融合,同時還需要發(fā)揮向善的本能,才能使善達到理想狀態(tài)。同時孟子還對“善”進行了解釋,這也是儒學中具有本源性質的概念理解,善不僅是君子所需,更是帝王治國的基礎。具備善之品性的人在個人修養(yǎng)上是具有君子之浩然風骨的,對社會而言是有推助之功的,只有實行不斷的善行才能保證人生之真與美。反之亦然,若生命中充滿浩然正氣,真與美修養(yǎng)甚高,則其必然也是仁善的。在儒家文學中,“善”對文學創(chuàng)作提出了社會功能的要求,對此,文學作品就需要保持精神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詩文需雅正端方,文人需溫潤敦厚,這樣才能達到文學作品寓教于世的目的。其中雅正端方的文風本身就代表了正氣與仁義,而文人之溫潤則代表了情感上的良善仁義和性格上的溫和柔順,兩者相結合則可見文學文化之教育作用。從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行文雅正與為人溫潤是相互聯(lián)系的,表現(xiàn)在作品上就是深厚的文學底蘊與情感表達。婉約派宋詞在此基礎上保證了文體風流纖巧,遣詞優(yōu)雅又不失時代性,氣質卓然[7]。
一般而言,此類詞的作者很多都經(jīng)歷過南北飄零、顛簸羈旅之難,他們大都懷有對國家故土的懷念之情,或是對命運生命的感慨之情,故而婉約派宋詞通常表達的是都是羈旅愁思和命途感慨,這些情感都是通過婉約柔情所表達出來的。除此之外,這極大程度上受到宋朝文化大背景影響,首先婉約是宋詞的主要風格,豪放派屬于特殊派別;其次,宋朝詞人大都擅長婉轉柔美的作詞風格;再次,很多詞人身處宋代南北朝交替時代,親身經(jīng)歷過國破離家之苦,對詞人來說,詞的創(chuàng)作就是為了抒發(fā)自身情感。以宋代詞人朱敦儒為例,其前期詞作多以豪放為主,國難之后感受到己身飄零之苦,背井離鄉(xiāng)之痛,因此其后期詞作大多抒發(fā)孤苦羈旅之愁,以下為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全詞以“雁”為媒介,描寫失群旅雁遭遇風雨后的疲累饑渴之狀與孤獨之感,以喻世人在亂世之下的慘狀。無論是“鷗鷺苦難親”,還是“寒汀立”、“哀鳴急”、“贈繳憂相逼”,都從側面表現(xiàn)了詞人的飄零之苦。詞人借旅雁的困厄寫人間的憂患,可謂入木三分。結尾續(xù)寫旅雁之苦,最后“云海茫?!币徽Z雙關,悲愴之感縈繞不斷,整體呈現(xiàn)出典型的時代色彩和現(xiàn)世意義。除此之外,一些看似重在寫景描物的詞作也大都是通過營造特定氛圍以表達詞人對生活與生命的感想。從上述可知,儒學所追求的善以社會建設為目標,與婉約派宋詞情感表達之間存在一定聯(lián)系[8]。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儒學思想經(jīng)過幾千年發(fā)展,一度作為主流文化思想與文化體系,對中國多方面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爸斓馈⑿腥柿x、以禮樂”是儒家對人性至善,至真和至美的要求,這在婉約派宋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本文從婉約派宋詞的核心實質、婉約詞派的至美追求與婉約詞派的精神核心等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初步分析探索。儒家之真是人之性情追求,儒家之美是人之境界追求,儒家之善是其最終想要達到的社會建設目標。婉約派宋詞形式靈動、辭藻優(yōu)美、意境卓然,其對人性情感的表達細致入微,注重意境氣氛的營造,使怨情閨思與個人情感擁有了生命感悟與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蔡振洪. 誦讀《論語》與圣賢為友--談誦讀《論語》對高中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J]. 黑河教育, 2017(1):23-24.
[2]李萬堡. 在性善論“溫情”表象的背后[J].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35(2):48-54.
[3]袁禮輝, 戴如蓮. 儒家“學以致用”教育觀的當代解讀[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6(6):106-110.
[4]黃秀坤. 先秦儒家思想家與古希臘思想家榮辱觀相似性舉隅[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16, 32(5):19-21.
[5]王艷景, 閆仕杰, 龍博.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真善美維度——“中華民族道德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J]. 陜西教育(高教), 2016(4):39-40.
[6]顧佳麗. 與孩子一起追逐“真善美”——論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教育, 2016(38):95-95.
[7]馮甫. 中國夢內(nèi)涵、實現(xiàn)途徑及意義的多維視角論析[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7(4):154-155.
[8]劉靜. 從儒家禮儀視角看影片《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的紳士文化傳遞[J]. 名作欣賞, 2016(17):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