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強+宋歌
摘要:謝爾巴是蘇聯(lián)著名語言學家,列寧格勒音位學派創(chuàng)始人。謝爾巴研究涉獵廣泛,他的很多理論觀點中都滲透出人類語言學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謝爾巴的音位學、普通語言學、積極和消極語法、詞典編纂及外語教學的相關理論中,探析其對人類語言學發(fā)展作出的貢獻。
關鍵詞:人類語言學 言語行為 個體言語系統(tǒng) 積極語法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2-0098-02
2017年是蘇聯(lián)杰出的語言學家謝爾巴(1880-1944)誕辰137周年。正如俄國語言學家В.В.Колесов所說,“謝爾巴是獨樹一幟的研究者,他把一生奉獻給了語言的研究,主要關注于人的思維,人類活動以及民族文化等領域”。(Колесов,1987:3)
謝爾巴學術研究的最顯著特點就是關注語言中人的因素。一方面,他把語言放到其人類本質(zhì)中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謝爾巴著眼于人本身,關注人能聽到并理解周圍人話語的能力。謝爾巴說道:“我熱愛、觀察并研究能表露自己感受的人以及理解這些感受的外部符號的人,總的來說,就是作為認識表達手段的語言的唯一、真正載體的人”。(Колесов,1987:48)
盡管在謝爾巴的學術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結(jié)構主義,但其中無不滲透著人類語言學思想的萌芽。因此,本文試圖關注謝爾巴學術活動中的人本主義觀,探析其對人類語言學發(fā)展作出的貢獻。
一、音位學中的人本主義觀
謝爾巴人本主義觀在其音位學理論中得以首次明確體現(xiàn)。與他的導師博杜恩·德·庫爾德內(nèi)一樣,謝爾巴將發(fā)音、音響等人類聲音概念與音位聯(lián)系起來。關于這種從心理角度對音位的理解,謝爾巴寫道:“音位是某一種語言中最短的普遍語音概念,音位能夠與思維概念相聯(lián)系,可以對詞進行區(qū)分,且在言語中不需要尋找詞的語音組成就可將音位區(qū)分出來……音位是我們思維活動的產(chǎn)物……音位雖然是標準的,但終究也還是具體的語音概念……換言之,我們試圖在所有情況下都以同樣的方式發(fā)出音位的音”。(Щерба,1983:14-15)
在謝爾巴看來,音位是單獨的語音單位。所謂不同的音位,是指那些可以獨立區(qū)分詞形的語音單位。而在某種語言中,那些被該語言載體視為不同語音的語音單位以及那些可以被說話人語言意識孤立出來的語音單位,可以完成區(qū)分詞形的功能。
謝爾巴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俄語單詞дети和детки中,我們將輔音t和t'視為兩個不同的音位,同樣的,在下列單詞和詞形одет-одеть,разут-разуть,тук-тюк中,音位t 和t' 起到區(qū)分意義的作用。但是在單詞дети和детки中,我們將第一個元音е的不同音色視為一個音位,因為在俄語中,這些音色幫助區(qū)分詞意的情況是不存在的。(Щерба,1983:9)謝爾巴所舉的例子直觀地說明:第一,謝爾巴認為音位的主要特征是其區(qū)分詞語的能力;第二,謝爾巴強調(diào)語言載體對于音位的心理層面的認知。
謝爾巴得出如下結(jié)論:音位不僅是心理概念,同時還具有社會意義,而音位的社會意義體現(xiàn)在其功能化的實現(xiàn)過程中。言語音素不單是發(fā)出音響,它還可以在其使用的社會中起作用。由此可見,言語因素同樣具有功能,即社會功能。言語音素是任何一種語言、任何一種語言行為都賴以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沒有言語音素的支撐,人類就無法傳遞自己的思想,不能表達句子和詞語的意思。(Щерба,2004:188)
二、普通語言學中的人本主義觀
在其著名的《關于語言現(xiàn)象的三個方面和語言學中的科學實驗》(1931)一文中,謝爾巴區(qū)分出言語活動、語言系統(tǒng)和語言材料三個概念,而且相較于索緒爾而言,謝氏賦予了這些概念更豐富的內(nèi)容。
謝爾巴將言語活動與說話和理解過程相聯(lián)系,而之前索緒爾只將這一概念與普遍意義上的人類言語相聯(lián)系,并認為言語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屬性。在謝爾巴看來,受到個體心理生理言語組織制約的言語活動,同時也是社會產(chǎn)物。這是由語言系統(tǒng)所決定的,因為在言語活動中,我們能找到“一些社會價值,一些對于該社會群體所有成員來說統(tǒng)一的、普遍遵守的、客觀存在于該群體生活條件中的東西”。(Щерба,2004:27)謝爾巴將某一社會群體在某個生活年代,一定情況下說出的和理解的,并以不同文本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全部話語,稱為語言材料。
眾所周知,索緒爾將語言和言語視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而謝爾巴則認為,這只是言語活動這一整體概念的人為劃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語言系統(tǒng)和語言材料只是言語活動的兩個不同方面。語言材料離開理解過程不能存在,而脫離語言系統(tǒng),語言材料的理解也無法進行。此外,根據(jù)謝爾巴的語言觀,不僅語言是系統(tǒng)的,言語行為同樣是系統(tǒng)的。謝氏據(jù)此提出了“個體言語系統(tǒng)”的概念,這指的是語言系統(tǒng)在語言材料中的“個體體現(xiàn)”。(同上:26-27)換句話說,“個體語言系統(tǒng)只是語言系統(tǒng)的具體體現(xiàn)”。(同上:34)
在《關于語言現(xiàn)象的三個方面和語言學當中的科學實驗》一文中,謝爾巴提到了語言學實驗的相關問題。謝氏認為,在語言研究中,必須通過實驗的方法對文本分析進行檢驗。在得出某個假設之后,必須在更多樣的材料中,將其放到語境中,對它的正確性進行檢驗。(同上:32-37)
作為實驗語音學家,謝爾巴必然將語言學中的實驗問題與語音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謝爾巴并沒有將這一問題看作純語音學的,而是將其視為人類語言學的問題,特別強調(diào)其中人的因素。謝爾巴強調(diào)指出,“在確定某個詞、某種形式的意義,或者確定某種構形或構詞規(guī)則后,應當試驗是否能使用這一規(guī)則說出一系列不同的句子(可以是無窮盡的)”。(同上:32)通過這樣的實驗,可以得出兩種結(jié)果:肯定的和否定的??隙ǖ慕Y(jié)論證明了假設的正確性,同時也使有意參與實驗的人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而否定的結(jié)果(或者用謝爾巴的話說——“負面語言材料”)對于研究個體語言系統(tǒng),乃至整個語言系統(tǒng)來說,同樣很重要。通常,人們不會注意到口語中出現(xiàn)的錯誤,而這也證明,所有這些錯誤的出現(xiàn)從社會層面來講都是有根據(jù)的。因此,這些錯誤的言語,即負面語言材料也同樣存在于該語言的語言系統(tǒng)當中。endprint
三、語法理論中的人本主義觀
謝爾巴認為消極語法與傳統(tǒng)語言學相聯(lián)系,遵循從語言單位的形式到意義的研究方法,其中,形式意義是通過消極的方法來解釋的。但謝氏更希望語言學家們關注的是另一種研究方法——從意義到形式,也就是從眾多相似或不同的形式中選擇在該情境下唯一需要的形式。謝爾巴將這種從意義到形式的研究方法稱為積極語法。在他看來,只有在積極語法中,個人才能作為某個語言社會的代表,最全面地表現(xiàn)自己。在這種情境下,“人使用的不是已經(jīng)準備好的語言,而是自己選擇表達思想的形式,有時也會自己創(chuàng)造這樣的形式”。(Щерба,1947:65-66)
例如,受交際情境的制約,說話人要從語言中現(xiàn)有的結(jié)構中選擇唯一合適的結(jié)構來表達說話人的命令、愿望、威脅等意愿。首先,可以是命令式形式,其中包括帶有語氣詞пусть(пускай,да),用以表示不同情態(tài)色彩的命令式。第二,可以使用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復數(shù)第一人稱形式,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使用過去時形式:едем(те),сядем (те),будем читать,поехали,засели за работу等。第三,可以使用давай,давайте + 動詞不定式的形式。第四,可以使用其他各種結(jié)構:приказываю (кому-либо)+ 不定式,требую,чтобы (кто-либо)+ 動詞過去時形式,прошу (кого-либо)+ 不定式等。
消極語法研究每一個語言單位的特殊意義、短語的特征、詞序等。而在積極語法中只需研究“某一個語義范疇可以用那些語言手段來表達”。(Щерба,2004:333)
四、教學法論著中的人本主義觀
謝爾巴的人類語言學觀在其一系列有關教學法的著作中均有所體現(xiàn)。在這些著述中,謝爾巴談到,無論是母語教學還是外語教學,其最終目的都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不應該采用從規(guī)則到具體例子的思路,先介紹抽象的規(guī)則再通過例子來展示,而應該遵循從例子到規(guī)則的思路,即通過展示各種鮮活、具體的例子,總結(jié)出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這種學習思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內(nèi)省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現(xiàn)象的自覺分析和總結(jié)。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將語言事實放到語篇中進行觀察,以便他們能學會準確、透徹地研究語言現(xiàn)象。這樣的教學和學習策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語言的興趣,最終由興趣變?yōu)闊釔?。學習的最終結(jié)果,應該是使學生形成個人與社會才能的統(tǒng)一,這其中也包括語言技能。從本質(zhì)上講,謝爾巴在這里強調(diào)的就是形成語言個性(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這也是人類語言學中重要的范疇之一。
謝爾巴認為,學習外語是理解本族語的最佳手段,也是發(fā)展辯證思維的最佳手段。沒有比較就沒有認知,如果只會一種語言,就容易使人產(chǎn)生幻想,認為存在對各個時期和所有民族來說都相同的、一成不變的概念。而只有對不同的語言進行比較時,我們才會打破這種幻想。首先,“通過比較不同的表達形式,我們可以將思想同表達思想的符號相區(qū)分,并且能學會更好地判定這一思想的不同情感表達色彩”(Щерба,2004:316)。第二,謝爾巴認為,“語言反映著某一社會群體的世界觀,也就是表現(xiàn)該群體特征的概念系統(tǒng)”,而這本身也可以促進普遍認識的擴展,最終結(jié)果就是“思維從詞語和語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并且賦予思想真正辯證的科學性”(同上:317)。在外語中使用不同于本族語的術語來表達某種思想,這能幫我們挖掘出本族語中更多不同的思想表達手段。將思維從詞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后,個人就“能克服所有在語言中束縛住我們的手腳,以及束縛住我們思維本身的障礙”。(同上:340)
五、結(jié)語
謝爾巴在其畢生的語言學研究中都表現(xiàn)出對語言中人的因素的極大關注,在他的著述中出現(xiàn)了很多相關的術語,這些術語后來也進入到了人類語言學的范疇:如“語言本能”“言語創(chuàng)造”“說話人意識”“規(guī)則感”“自我中心感”“語言思維”等。(Щерба,2004:57,99,137,296)
謝爾巴的人類語言學觀點也體現(xiàn)在他對其他語言學問題的解決中。謝氏已經(jīng)開始從對單獨的語音、詞法、句法等語言系統(tǒng)層面的研究轉(zhuǎn)向?qū)⒄Z言視為表達人類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為之后俄國功能語法、功能主義語言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Колесов В.В.Л.В.Щерба:кн.для учащихся,М.:Просвещение,1987.
[2]Щерба Л.В.Русские гласные в качественном и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ом отношении,Л.:Наука,1983.
[3]Щерба Л.В.Язык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и речев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М.:Едиториал УРСС,2004.
[4]Щерба Л.В.Преподавани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в средней школе,Л.:Изд-во АПН РСФСР,19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