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小學,由于受到地理環(huán)境、辦學條件、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普遍低下,又因為圖書資源的匱乏,課外閱讀就大打折扣,大部分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較差。如果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就會使課例更加直觀、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對于提高鄉(xiāng)村小學生讀、寫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因信息技術具有新穎、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它可以很快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還能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事物全過程,外化于形,內(nèi)化于心,拓寬了想象的空間,增強了感受和探索文本內(nèi)容的興趣,從而提升了習作能力。那么,怎樣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鄉(xiāng)村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呢?筆者歷經(jīng)兩年的實踐研究,在此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來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可增強學生的認識和感知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精彩的導言固然重要,但生動有趣的音、視頻動畫,絢麗多彩的圖片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例如,教學《燕子》一課時,教師通過誦讀和想象初步感受了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的光彩奪目。接著教師充分利用班班通展示了一組燕子和春天的圖片,精美的圖片生動地再現(xiàn)了文字里所描繪的美麗情景,生動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學生,使學生情不自禁發(fā)出感嘆,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春景一般,此時,再順勢播放燕子的配樂朗誦,在音樂的感染下學生對美的感受變得更加豐滿,不由自主地跟隨課件一起大聲朗讀起來。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下,學生帶著強烈的向往和追求進入到閱讀的最佳狀態(tài)中。
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增強學生的感知認識,尤其對于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有著極大的作用。優(yōu)美的畫面、美妙的音樂以及喜聞樂見的動畫、影視劇中的精彩情節(jié)都會對學生的讀、寫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感染,還能使他們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靈感。由此可知,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所發(fā)揮的作用是鮮活的,是教師用任何優(yōu)美的語言都不能實現(xiàn)的。小學各學段學生的特點不同,創(chuàng)設的讀寫教學情境各異,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短文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但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貼近學生實際,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提升觀察表達能力。
網(wǎng)絡猶如一把“雙刃劍”,既為廣大小學生群體帶來了海量的信息,豐富了小學生的閱讀范圍,也帶來了大量的負面內(nèi)容,養(yǎng)成不良的閱讀習慣,影響學生的素養(yǎng)。小學生對網(wǎng)絡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之自控力差,有些小學生甚至達到了著迷的程度,對于身心正在快速成長中的小學生來講,網(wǎng)絡無疑又對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傷害和誤導。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指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和信息技術積累有益的素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升華自身的閱讀素養(yǎng)。
在閱讀和寫作中,對于素材積累有限、詞語辨義能力不強的小學生來講,小學課本中有一些古詩較難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僅憑教師講解字面的意思,學生也很難把握其中的意境。比如,在楊萬里的《舟過安仁》一詩中,原文是: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篇古詩既較難理解,又有比較生澀的“怪生”“使風”“停棹”等詞匯,也需要對詩中的動作進行理解和把握,還需要學生具備較為豐富的素材積累才能理解詩詞的意蘊。在課文預習中,教師通過制作PPT課件,運用視頻、音頻、圖像等形式,將江面的風聲、船上的小童等人物和篙、棹、傘等融入其中,發(fā)布到班級的微信群、QQ群中,讓家長引領學生進行預習、品讀。通過這種預習方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素材,在課堂上,教師再對本文進行講解,學生就很容易識懂詩詞的意境,對本課的學習效率和效果也優(yōu)化了很多。
實踐證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但是,對新鮮事物的興致很高,甚至遠高于中學生、成年人,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的視頻、音頻等資料能夠幫助學生彌補抽象思維能力不足的短板,通過眼睛看、口中念、耳中聽等“立體式”的感知,增強語文閱讀素材的積累,再通過思考、品味等方式,將積累的素材化作自身的素養(yǎng),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又如,在課文和課余閱讀中,常會碰到一些筆畫很多又不常用的漢字較難識記,僅憑眼看、腦記的方式識字,不久就會忘記。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念出來,傾聽這個字及其組成的詞運用的場合、表達的意思,就會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這種“立體式”的閱讀習慣運用到學生閱讀和寫作素材積累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繪聲繪色的小故事、一篇哲理性很強的寓言和童話,借助信息化技術,制作成動畫,通過讀、聽、復述等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更有效率地積累素材,為以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陳舊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課堂上學生閱讀課文的時間少,再加之平常的閱讀量不夠,對于書及文章的理解力就差,更談不上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還停滯在淺顯的層次上。教學中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引導學生搜索與學習內(nèi)容有關的資料,既能輔助學生增加閱讀的量,又能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提高閱讀效率,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及作用。與此同時,正確指導學生利用班班通在網(wǎng)絡上尋找自己學習所需要的資料,逐步養(yǎng)成自主收集信息的習慣。例如,執(zhí)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時,學生都沒有去過美麗的張家界,因此,對于像“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這樣的景點描寫難以體會。于是,課前筆者就布置學生自己在網(wǎng)上進行查找有關“索溪峪”的圖片資料。由于學生預先在網(wǎng)絡上了解了這些相關知識,所以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得非常順暢,也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當下,地處鄉(xiāng)村的許多家長認識是比較落后的,對于學生上網(wǎng)談虎色變、眾說紛紜。網(wǎng)絡的確是把“雙刃劍”,實行有效管制并引導學生利用好網(wǎng)絡信息技術,有助于收集信息,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主動幫助家長認清網(wǎng)絡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還要讓家長發(fā)揮好督促引導的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索作者介紹、寫作背景等,把了解到的資料帶回課堂與老師和同學分享。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感興趣的問題,可以請求家長允許上網(wǎng)找答案。
龐大的網(wǎng)絡信息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只要正確引導學生帶著學習的目的去使用,就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學生閱讀方面,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同類題材的優(yōu)秀文章或同時代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者作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都能從網(wǎng)絡上搜索閱讀。只要得到了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加之老師的正確引導就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他們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是由單元化向多元化發(fā)展的過程,在與時俱進的新時代下,在浩瀚無際的網(wǎng)絡世界里去尋找自己所需要的素材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因此,學生要根據(jù)學習所需,從課堂出發(fā)有效地利用網(wǎng)絡資源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只要將豐富的信息巧用于課堂寫作教學上,把鮮活的、有價值的音、視頻等信息呈現(xiàn)給學生,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譬如:筆者在講人物描寫時,充分利用班班通向學生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有漂亮的、英俊帥氣的,學生贊不絕口;也有頑皮淘氣的、詼諧幽默的,使學生大笑不已。隨時抓住時機讓學生進行相互對比,然后對每個人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又能突出描寫人物的重點在哪里,使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此基礎之上,播放幾張配有人物外貌描寫的圖片,讓學生觀賞、體會和感悟,使原本淡而無味的作文課變得情趣滿滿,豐富的想象使學生在寫作時有感而發(fā)、有話可寫。
在新時代背景下,雖然小學語文課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的效果非常明顯,但這對于鄉(xiāng)村小學教師來說,還仍然處在嘗試、探索及實踐階段,盡管在閱讀與習作中運用信息手段的地方不是特別多,但它在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和效果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我們應加強學習,汲取更多新知識,掌握新的信息技術,不斷豐富自己的新技能新知識,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爭做一名能駕馭課堂的具有優(yōu)秀信息技能的鄉(xiāng)村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