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古令小學 廣西梧州 54310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占據(jù)了很大的一部分,向來是教學過程的重難點。但是因為教學任務緊、硬性評分等多種多樣的因素,許多教師的作文教學中都存在教學生套范文的現(xiàn)象,學生遇到題目之后結合范文生搬硬套,作文內容干癟空洞,沒有真情實感;教師根據(jù)既定評分標準對千篇一律的文章進行一番公式化評論,沒有參考價值。究其原因,筆者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進行說明:
一方面,學生缺乏寫作興趣。作文教學的課堂枯燥無味,加之教師心目中的高分文章是死板的范文,為了獲得高分學生不能自由發(fā)揮,也就無法獲得興奮點和滿足感,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被模板所壓制,久而久之對作文就沒什么興趣了。這樣自然教師面對的作文就會是缺乏新意并且千篇一律的。另一方面,學生平時的閱讀積累少,能夠用于寫作的素材就少,作文內容就很難豐富起來。在沉重的課業(yè)壓力下,學生和外界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閱讀課外優(yōu)秀書籍,寫作和閱讀之間有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造成視野受限,因而寫作難度大大增加,學生寫作時的“無話可說”、生拉硬湊的現(xiàn)象產生。除此之外,學生將作文看作一項作業(yè),完成即可,無論質量,就導致作文內容敷衍、缺少真情實感。[1]
雖然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主導著寫作的構思和內容,但是指導學生的教師在作文過程中也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教師首先比學生擁有更多的人生經歷和閱讀積累,可以對學生的作文構思及內容進行更深地指引和挖掘,其次教師擁有更成體系的訓練模式,可以更好地由淺至深地將作文的方式、提高方法傳授給學生。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守舊、刻板、缺乏靈活度,甚至可以稱為公式化,極少出現(xiàn)針對性的點評,特別是針對學生個人作文方法如何提高的具體點評,這樣刻板的點評導致學生作文訓練的脫節(jié),不利于作文教學和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除此之外,教師過多地重視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對學生作文內容的指導,導致小學學生作文缺乏亮點,千篇一律。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只注重成績而不注重效果,這樣只會教出一個個“作文機器”,而非教學目的中的“作家”。[2]
學校要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減負,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接觸外界,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下自己身邊的小事,不一定要長篇大論,但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果學生真的沒有遇到感興趣的事情也不要強迫他們進行寫作,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將寫作練習放入了課外。而作文課的作用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將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加工、潤色、升華等,將“小隨筆”變?yōu)椤昂米魑摹?。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在班級開設圖書角、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等形式,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讀物閱讀,增加閱讀積累。這樣可以真正地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和表達能力。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就明確地指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深入學習下去。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時,教師的“導”應該更多傾向于“誘導”。教師誘導學生增加寫作興趣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根據(jù)小學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展開各式各樣的精彩活動,將作文教學巧妙地寓于趣味橫生的活動中,使學生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學生普遍擁有的好勝心,開展一些寫作類的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還有,可以根據(jù)學生喜愛表演、充滿表現(xiàn)欲的特點,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充分肯定他們作文中優(yōu)點,給他們較高的分數(shù)。尤其是對作文基礎差的學生,更應該努力地發(fā)現(xiàn)他們作文中的每一個細微的閃光點,通過放大閃光點給予他們繼續(xù)寫作的信心。
評價應該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出發(fā),不要單一地從某一方面進行評判,評價的價值取向應該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f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積極性。例如評語不能只是簡單地說“語言流暢”、“語句優(yōu)美”、“文章具有條理性”……這些評價既單調又蒼白,連教師本身的評價都是千篇一律,那么學生就更不會重視作文的創(chuàng)新了。那么要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從遣詞造句方面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并且要轉換多種方式進行評價,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加入自己對學生的期待感和鼓勵、加入真情實感,讓學生清晰地感覺到:老師對我的作文很感興趣,老師認為我可以在這一方面做得更好,進而對寫作的興趣變得更加濃厚。[3]
雖然說“文無定法”,但是在寫作教學中,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作文既是學生的事情,同時也有教師的責任,兩者缺一不可。要想解決小學作文教學的難點問題就必須雙方一起努力。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從成績和考核的“圈”中跳脫出來,鼓勵、引導學生;學生要加強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鍛煉,增加底蘊,長此以往,一定會達到教學目的和學生自我成就雙贏的局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