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面孔吸引力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神經(jīng)機制*

2018-02-25 07:36:01尚俊辰陳文鋒季琭妍
心理科學(xué)進展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面孔吸引力影響

尚俊辰 陳文鋒 季琭妍

(1遼寧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 大連 116029) (2中國人民大學(xué)心理學(xué)系, 北京 100872)

(3中國科學(xué)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4根特大學(xué), 根特 9000, 比利時)

1 前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顏值極高的“小鮮肉”和“女神”受到追捧, 幫助普通人改變造型的時尚產(chǎn)業(yè)也獲得了越來越多關(guān)注, 不得不讓人相信這是個看臉的時代。所謂顏值, 是指對人的容貌特征漂亮程度的測定。面孔是人類容貌的最重要部分,因此, 顏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類面孔的吸引力。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是指“目標人物面孔所誘發(fā)的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并驅(qū)使他人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接近意愿” (寇慧等, 2013)。面孔吸引力影響著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低顏值的嬰兒相比, 高顏值的嬰兒更少誘發(fā)成人的消極情緒(Schein & Langlois, 2015)。高顏值的成人不僅在擇偶、求職, 競選等社會活動中都占據(jù)明顯的優(yōu)勢(Langlois et al., 2000; Poutvaara, 2014),而且更容易被其他人模仿(van Leeuwen, Veling, van Baaren, & Dijksterhuis, 2009; 溫義媛, 龔茜, 孫君潔, 李東斌, 2015)。從進化的角度來說, 面孔吸引力傳遞著個體的健康狀況、遺傳基因的質(zhì)量、繁殖能力以及人格特質(zhì)等重要信息(Fink, Neave, Manning,& Grammer, 2006; Jones et al., 2004; Rhodes, 2006;Thornhill & Gangestad, 1999; Zaidel, Aarde, &Baig, 2005), 對配偶的選擇有重要影響(Rhodes,2006; 徐華偉, 牛盾, 李倩, 2016)。

面孔吸引力是心理學(xué)研究的熱點問題, 與之有關(guān)的研究報告可謂汗牛充棟。當前研究主題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探討影響面孔吸引力偏好的具體因素和理論解釋, 即面孔所有者假設(shè)和觀察者假設(shè)(Rhodes, 2006; 李鷗, 陳紅, 2010;寇慧等, 2013; 馬華維, 俞琴燕, 陳浩, 2007), 以及面孔吸引力對擇偶行為的影響(徐華偉等, 2016);二是對面孔進行審美評定或性別、年齡判斷過程中的神經(jīng)機制(Hahn & Perrett, 2014; Yu, Zhou, &Zhou, 2013; 張小將, 劉迎杰, 劉昌, 2015); 三是把面孔吸引力作為自變量, 探討面孔吸引力對與審美無關(guān)的認知活動的影響。例如, 與低吸引力的面孔相比, 高吸引力的面孔更吸引注意(Chen, Liu,& Nakabayashi, 2012; Nakamura & Kawabata, 2014;Sui & Liu, 2009; van Hooff, Crawford, & van Vugt,2011)。除了注意, 大量研究表明, 面孔吸引力在時間知覺、學(xué)習(xí)、記憶和經(jīng)濟決策中也都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Arantes, Berg, & Wearden, 2013; Ma &Hu, 2015; Marzi & Viggiano, 2010; Zhang et al.,2011)。由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孔吸引力對注意、時間知覺、學(xué)習(xí)、記憶和決策的影響。本文總結(jié)了面孔吸引力對上述認知過程的影響及神經(jīng)機制, 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2 面孔吸引力對認知過程的影響

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生物, 為了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 人類必須快速地對陌生人做出各種社會判斷, 包括與繁衍息息相關(guān)的面孔吸引力(Lindell& Lindell, 2014)。人類對面孔吸引力的感知的確是非??焖俚? Olson和Marshuetz (2005)采用前后掩蔽的閾下知覺范式研究面孔吸引力的知覺,被試需要盡可能判斷僅呈現(xiàn)13 ms的面孔是否具有吸引力。結(jié)果表明, 對高吸引力面孔的評分顯著高于對低吸引力面孔的評分。這說明即使是從一閃而過、非常有限的視覺信息中, 人們也能感知到吸引力。對面孔吸引力的快速加工可能是影響后期視覺、注意加工的基礎(chǔ)。

2.1 面孔吸引力對注意的影響

Maner, Gailliot和 DeWall (2007)認為, 對于有性繁殖的生物來說, 成功的把自己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是進化的關(guān)鍵, 選擇品質(zhì)高的配偶就有可能繁殖健康的后代。由于只有成功的識別高品質(zhì)的配偶, 才能進行繁殖, 所以高品質(zhì)的配偶應(yīng)該更有效的吸引注意。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面孔吸引力會調(diào)節(jié)注意等低水平認知過程(Chen, Liu et al., 2012;Lindell & Lindell, 2014; Maner, Gailliot, & DeWall,2007; Sui & Liu, 2009)。Maner, Gailliot和 DeWall認為面孔吸引力首先要能調(diào)節(jié)注意, 之后才能影響評價和決策等高水平社會認知和行為。因此,對面孔吸引力的低水平認知過程的研究將有助于理解面孔吸引力的社會行為效應(yīng)。近年來, 研究者利用點探測任務(wù)、空間注意任務(wù)、快速系列視覺呈現(xiàn)任務(wù)等行為范式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對注意定向、維持、脫離或轉(zhuǎn)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Lindell &Lindell, 2014; Maner, Gailliot, & DeWall, 2007;Nakamura & Kawabata, 2014; Sui & Liu, 2009)。

2.1.1 注意定向

Sui和 Liu (2009)采用內(nèi)源空間線索(spatial endogenous cuing)任務(wù)證實了對面孔吸引力的注意定向。實驗中, 面孔作為干擾物與目標物體同時出現(xiàn), 被試需要判斷呈現(xiàn)在左視野或右視野目標物的朝向, 而忽視在另一視野閃現(xiàn)的與任務(wù)無關(guān)的面孔刺激。結(jié)果是與低吸引力的面孔相比,高吸引力的面孔的出現(xiàn)會延長任務(wù)的反應(yīng)時間,這說明高吸引力的面孔會吸引更多注意, 使注意定向到吸引人的面孔上, 從而與正在進行的需要空間注意的認知任務(wù)進行競爭, 產(chǎn)生注意干擾。

Valuch, Pflüger, Wallner, Laeng 和 Ansorge(2015, 實驗2)進一步用眼動指標驗證了面孔吸引力引起的注意定向。他們利用點探測任務(wù), 要求被試注視屏幕中央, 之后左右兩側(cè)各出現(xiàn)一張面孔, 然后其中一張面孔的邊框會變成黃色, 被試需要快速的注視黃色方框, 記錄注視點從中央轉(zhuǎn)移到黃方框的時間。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高吸引力的女性面孔比男性面孔更有效的捕獲男性被試的注意,表明在注意捕獲階段, 男性對異性面孔吸引力更加敏感。

研究也發(fā)現(xiàn), 面孔吸引力即使在無意識條件下也可以影響注意定向。Hung, Nieh和Hsieh (2016)發(fā)現(xiàn), 當面孔處于不可見狀態(tài)時, 吸引力仍能調(diào)節(jié)注意定向。在被試的優(yōu)勢眼呈現(xiàn)一系列閃爍的噪音圖, 同時被試的非優(yōu)勢眼呈現(xiàn)一張高吸引力和一張低吸引力的面孔。在噪音圖的抑制下, 被試完全看不到面孔。面孔和噪音圖消失后, 在其中一張面孔的位置短暫呈現(xiàn)一個光柵(Gabor patch),被試需要報告光柵的朝向。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當光柵出現(xiàn)在高吸引力面孔所在的位置時, 被試的正確率較低, 出現(xiàn)了注意的返回抑制效應(yīng)。這說明即使面孔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知覺, 高吸引力面孔也能吸引注意并將注意定向到其所在位置。但是該研究只讓被試主觀報告是否看到了面孔, 沒有安排嚴格的意識檢測任務(wù), 不能確證刺激是被閾下呈現(xiàn)的, 也就不能確保面孔吸引力確實沒有進入意識。因此所得出的面孔吸引力在無意識條件下影響注意的結(jié)論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未來應(yīng)采用嚴格的意識操縱技術(shù)確保面孔吸引力的感知處于無意識水平。例如, 可以使用 Jiang, Costello,Fang, Huang和He (2006)的意識檢測任務(wù):優(yōu)勢眼呈現(xiàn)動態(tài)噪音圖, 非優(yōu)勢眼先呈現(xiàn)面孔圖, 再呈現(xiàn)對應(yīng)的打散圖, 或先呈現(xiàn)打散圖, 再呈現(xiàn)面孔圖; 任務(wù)為判斷面孔圖片是先出現(xiàn)還是后出現(xiàn)的。通過比較正確率是否與隨機水平有顯著性差異, 剔除有意識加工的被試, 這樣才能確保所分析的數(shù)據(jù)確實反映了無意識條件下面孔吸引力對注意的影響。

2.1.2 注意維持

Liu和Chen (2012)利用多物體追蹤范式(multiple object tracking)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對持續(xù)的分布式注意的影響, 這一任務(wù)也需要將注意分配到多個物體和位置上并維持。實驗中被試需要追蹤10張面孔中的 5個目標面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無論目標面孔吸引力程度一致(均有吸引力或均沒有吸引力), 還是包含了吸引力程度高、中、低三種面孔,目標面孔吸引力的主效應(yīng)均顯著, 即人們追蹤高吸引力的面孔的績效好于低吸引力的面孔。這些結(jié)果說明, 當面孔作為被追蹤目標時, 吸引力信息可以促進注意的分布和維持, 從而改善追蹤績效。Li, Oksama 和 Hy?n? (2016)使用相同的任務(wù),但是把所有面孔的低水平屬性(顏色, 亮度和對比度)保持一致, 也發(fā)現(xiàn)人們追蹤高吸引力的面孔的績效好于低吸引力的面孔。這說明面孔吸引力的高水平信息(對稱性, 平均度, 年齡等)在追蹤過程中被自動化加工, 吸引力維持追蹤目標的注意不依賴面孔的低水平信息。

眼動技術(shù)可以反映面孔吸引力影響注意的時間特性, 其中注視時間指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注意的維持。Maner等(2003)記錄了被試自由瀏覽8個面孔圖片(4個高吸引力面孔, 4個低吸引力面孔)的眼動軌跡, 發(fā)現(xiàn)男性注視高吸引力女性面孔的時間比低吸引力女性面孔長, 對于男性面孔的注視時間則沒有差異。女性注視高吸引力的男女面孔的時間都比低吸引力面孔長, 但是對男性高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高于女性高吸引力面孔。雖然男性和女性對高吸引力異性面孔都有更大的注意偏向, 但是與女性相比, 男性對高吸引力異性面孔的注意偏向更加明顯。另外,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被試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和是否正處于浪漫關(guān)系會影響對面孔吸引力的注意偏向。與對性行為態(tài)度保守的人相比, 對性行為持開放態(tài)度的人表現(xiàn)出對異性高吸引力面孔更大的注意偏向。浪漫關(guān)系不影響男性的注意偏向, 但是單身的女性比處于浪漫關(guān)系中的女性對高吸引力男性面孔的注意偏向更為明顯。

為了使研究更具生態(tài)效度, 另一項研究(Leder,Tinio, Fuchs, & Bohrn, 2010)記錄了被試觀看真實場景照片中的兩個模特面孔的眼動軌跡(一個是高吸引力面孔, 一個是低吸引力面孔)。結(jié)果顯示,男性和女性都對高吸引力面孔的注視時間比低吸引力面孔長, 而且對不同吸引力女性面孔注視時間的差異比男性面孔大, 女性對高吸引力的女性面孔的注視時間最長。這與 Maner等(2003)不一致, 原因可能是所使用的面孔吸引力區(qū)分度不同。都使用7點量表, Leder等(2010)的兩類面孔吸引力評分差異較小(1.46), 而 Maner等(2003)的面孔吸引力評分差異較大(2.44)。此外, Leder等(2010)的女性面孔吸引力評分差異(1.67)比男性面孔(1.24)大, 也可能導(dǎo)致對高、低吸引力的女性面孔注視時間的差異較大。最近一項研究(Mitrovic,Tinio, & Leder, 2016)使用與 Leder等(2010)相同的范式, 進一步探討了性取向?qū)γ婵孜σl(fā)的注意偏向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異性戀和同性戀男性, 以及異性戀女性都對自己所喜歡性別的高吸引力面孔注視時間更長。這與 Maner等(2003)結(jié)論一致, 即人們對喜歡性別的高吸引力面孔表現(xiàn)出更大的注意偏向。但是對于女同性戀來說, 吸引力并不影響注意偏向。

以上研究都是把高吸引力面孔與低吸引力面孔一起呈現(xiàn)。Leder, Mitrovic和Goller (2016)認為,事先對兩類不同吸引力面孔進行配對, 所造成的吸引力差異難以反映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因此,Leder等記錄了在真實場景照片中人們對兩個隨機配對的模特面孔的注視時間, 每次呈現(xiàn)的兩個模特面孔吸引力的差別不是恒定的。在觀看完所有面孔后, 被試再對面孔吸引力進行評價?;貧w分析發(fā)現(xiàn),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被試, 模特的面孔吸引力越高, 被注視時間越長, 而且吸引力對異性面孔注視時間的影響更大。另外, 與處于浪漫關(guān)系中的被試相比, 對單身的被試來說, 面孔吸引力對注視時間的影響更大。這與 Maner等(2003)結(jié)果類似, 不同的是 Leder等(2016)并沒有發(fā)現(xiàn)男性和女性被試對異性高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有差異, 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實驗設(shè)計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導(dǎo)致的。

綜上, 眼動研究證實, 高吸引力面孔比低吸引力面孔更維持注意, 但面孔吸引力所引起的注意偏向受到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是否處于浪漫關(guān)系以及性取向的影響。

2.1.3 注意脫離和轉(zhuǎn)移

Maner, Gailliot和 DeWall (2007)用點探測任務(wù)考察了面孔吸引力對注意脫離的影響。實驗中,首先在屏幕的四個位置之一呈現(xiàn)面孔, 面孔消失后, 目標刺激在與面孔不同的位置出現(xiàn)。被試需要判斷目標是圓形還是方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無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被試, 與低吸引力男女面孔相比,高吸引力的女性面孔會延長反應(yīng)時間。這說明注意更難從高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脫離。后續(xù)研究(Maner, Gailliot, Rouby, & Miller, 2007)采用相同的任務(wù), 但在實驗中對尋求配偶的動機進行啟動。結(jié)果與Maner, Gailliot和DeWall (2007)一致,而且啟動尋求配偶的動機后注意更難從高吸引力異性面孔脫離。Valuch等(2015, 實驗1)進一步用眼動指標證實了前兩個研究的結(jié)果。在他們的研究中, 要求被試先注視屏幕中央的一張面孔, 然后一個目標會隨機出現(xiàn)在屏幕的上, 下, 左或者右方, 被試需要注視目標。發(fā)現(xiàn)當面孔吸引力較高時, 被試的注視點從面孔轉(zhuǎn)移到目標的時間最長。說明注意力更難從高吸引力面孔脫離。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除了會聚焦一個物體,有時注意也需要在多個物體或位置上轉(zhuǎn)移切換。那么當多個面孔同時呈現(xiàn)時, 面孔吸引力這一面孔屬性又將如何影響注意呢?Chen, Liu等人(2012)利用變化檢測flicker范式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對變化檢測中注意轉(zhuǎn)移的影響。這一任務(wù)是一個較慢的, 需要更多控制的搜索過程。實驗中, 被試需要判斷前后出現(xiàn)的四張面孔中是否有面孔的身份發(fā)生變化, 其中面孔吸引力是與任務(wù)無關(guān)的信息。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高吸引力的面孔會干擾變化檢測任務(wù)中注意的轉(zhuǎn)換過程。當四張面孔均為高吸引力的面孔時, 變化檢測績效最差; 高吸引力的面孔作為干擾物時, 變化檢測也更慢。但高吸引力面孔對注意轉(zhuǎn)移的干擾在很大程度受到面孔物理相似性的調(diào)節(jié)。當目標面孔和干擾面孔的區(qū)分度高時, 吸引力的干擾作用就被削弱了。這些結(jié)果說明, 當注意任務(wù)中包含面孔干擾物, 且干擾物與目標的區(qū)分度較低時, 面孔吸引力信息會更多地起到干擾作用。

面孔吸引力不僅影響空間注意的轉(zhuǎn)移, 也影響注意在時間上的分配和轉(zhuǎn)移。Nakamura和Kawabata (2014)利用快速系列視覺呈現(xiàn)范式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對注意瞬脫(attentional blink)的影響。實驗中給被試快速呈現(xiàn)14個男性面孔和2個女性面孔組成的刺激流, 被試需要識別女性面孔。第一個女性面孔有 3種類型:高吸引力, 中等和低吸引力, 實驗考察第一個女性面孔吸引力對第二個女性面孔的識別正確率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在兩張女性面孔間隔 320毫秒且第一個面孔是高吸引力時, 第二個面孔的識別正確率顯著降低。這說明兩個面孔間隔較短時, 第一個高吸引力的面孔占用了較多的注意資源, 影響了注意轉(zhuǎn)移到第二個面孔, 導(dǎo)致對第二個面孔的注意分配不足, 正確率降低。

2.2 面孔吸引力對時間知覺的影響

人們更愿意選擇高吸引力的人作為自己的配偶, 是否也希望能和面孔吸引力高的人相處更長的時間呢?Ogden (2013)使用女性面孔, 考察了面孔吸引力對女性時間知覺的影響。實驗中, 先呈現(xiàn)一張面孔, 面孔消失后, 經(jīng)過 1000~1500 ms隨機間隔, 請被試判斷面孔呈現(xiàn)了多長時間。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低吸引力面孔的呈現(xiàn)時間被顯著低估,而對高吸引力和中等吸引力面孔的時間估計沒有顯著性差異。在另一個研究里, Arantes等(2013)使用男性和女性的面孔, 發(fā)現(xiàn)女性被試對高吸引力男性照片的呈現(xiàn)時間估計顯著長于中等和低吸引力男性照片。對高、中、低吸引力女性照片的呈現(xiàn)時間估計則沒有顯著差異。

但是, 這些結(jié)果作為面孔吸引力影響時間知覺的證據(jù)存在爭議。首先, Ogden (2013)研究中低吸引力面孔的獨特性評分顯著高于高、中等吸引力的面孔, 可能是低吸引力的面孔更加獨特, 會分散用在時間知覺任務(wù)上的注意, 造成時距的低估。其次, Arantes等(2013)認為, 對高吸引力異性面孔的時間高估是由于高吸引力面孔的喚醒度較高; 而Ogden (2013)研究中面孔消失后經(jīng)過1000~1500 ms隨機間隔被試才做反應(yīng), 由于喚醒度對時間知覺的影響很短暫, 從而高吸引力面孔對時間知覺的影響被削弱了。最后, Arantes等(2013)也同樣存在刺激控制問題:沒有評定面孔的獨特性, 而且使用的面孔有的是高興表情, 有的是中性表情, 這樣無法排除結(jié)果是獨特性和面孔表情的作用造成的。

Tomas和 ?pani?(2016)探討了面孔吸引力與表情對時間知覺的共同作用, 面孔表情有中性和憤怒兩種, 每種表情又分為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兩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中性表情面孔的時間估計不受面孔吸引力的影響, 但是對憤怒的高吸引力面孔的時間估計比憤怒的低吸引力面孔長。該研究使用女性被試和女性面孔, 高吸引力延長了對憤怒面孔的時間估計可能是由于同性嫉妒。另外, Tomas和 ?pani?認為, 憤怒面孔的喚醒度較高, 可能面孔吸引力只有在高喚醒的情況下才影響時間知覺,所以不影響中性表情面孔的時間知覺。但是該研究的刺激材料同樣存在缺陷, 使用面孔的吸引力差異太小(5點量表評分, 高吸引力面孔 3.75, 低吸引力面孔2.04), 這也可能是對中性表情面孔的時間知覺影響并不明顯的原因。

綜上所述, 面孔吸引力對時間知覺的影響沒有確定的結(jié)論, 而且以上研究均使用女性被試,而面孔吸引力對男性的注意影響更大(Valuch et al.,2015; van Hooff et al., 2011), 未來研究應(yīng)考慮面孔吸引力對男性被試時間知覺的影響, 并比較性別差異。未來研究還應(yīng)嘗試使用ERP和fMRI技術(shù), 探討面孔吸引力對時間知覺影響的神經(jīng)機制。同時, 應(yīng)使用吸引力評分差異較大的實驗材料, 控制好面孔表情等無關(guān)變量, 來澄清已有研究為什么得到不一致的結(jié)果。

2.3 面孔吸引力對學(xué)習(xí)的影響

教學(xué)活動中不可避免涉及情緒, 例如教師和學(xué)生都可能表現(xiàn)出喜悅、驕傲或焦慮等情緒(Cubukcu,2013)。因此, 教學(xué)是一種情緒活動。積極情緒會促進課堂活動和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績效(Cubukcu, 2013;Yang, Ji, Chen, & Fu, 2014)。眾所周知, 高吸引力的面孔會誘發(fā)出令人愉悅的積極情緒(Chatterjee,2004)。因此, 可以推測高吸引力面孔會對學(xué)習(xí)產(chǎn)生影響。最近一項研究探討了教師的面孔吸引力對學(xué)生課堂學(xué)習(xí)效果的影響(Westfall, Millar, &Walsh, 2016)。實驗中, 請被試在看一張教師的照片同時聽一個講座。照片可能來自一個高吸引力或者低吸引力的教師。聽完講座后, 被試完成一個對講座內(nèi)容的再認任務(wù)。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在聽講座時看高吸引力的教師照片的被試再認成績較好。這說明教師的顏值會影響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結(jié)果與前文所述的高吸引力面孔會占用更多的注意資源, 對其他任務(wù)產(chǎn)生干擾作用看起來似乎相矛盾(Sui & Liu, 2009; Nakamura& Kawabata, 2014)。但這可能說明面孔吸引力對認知過程的影響受到認知過程本身的特性調(diào)節(jié)。與注意過程不同, 學(xué)習(xí)是相對長時程的過程; 而高吸引力面孔占用注意資源的過程不可能持續(xù)太長, 在Westfall等(2016)的學(xué)習(xí)任務(wù)中更多地是作為獎賞刺激引起的情感因素起作用。

2.4 面孔吸引力對面孔再認記憶的影響

雖然大量研究者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對再認記憶的影響, 但是結(jié)果存在分歧。一些研究使用編碼-再認范式, 先請被試學(xué)習(xí)一系列面孔, 之后進行再認任務(wù), 即判斷目標面孔在學(xué)習(xí)階段是否見過(張妍等, 2010; Marzi & Viggiano, 2010; Zhang et al., 2011; 張妍, 孔繁昌, 郭英, 任俊, 陳紅,2012; Zhang, Wei, Zhao, Zheng, & Zhang, 2016),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與中低或無吸引力面孔相比, 高吸引力面孔的再認正確率更高。但是這些研究沒有控制面孔獨特性, 正如前文所述, 面孔吸引力對注意的影響會受到面孔獨特性(區(qū)分度)的影響(Chen,Liu et al., 2012)。面孔吸引力對記憶的影響可能也會受到獨特性的影響。Brigham (1990)探討了獨特性和吸引力對面孔記憶的影響, 與其他研究用電腦呈現(xiàn)面孔不同, 編碼階段, 請 10~14名真人模特同時出現(xiàn), 被試需要記住這些人, 之后的再認任務(wù)中, 給被試呈現(xiàn)一系列照片, 每張照片上有4個面孔, 其中可能有目標面孔, 也可能沒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面孔獨特性越高, 再認正確率越高。但面孔吸引力對再認正確率沒有影響。但是這項研究的實驗設(shè)計并不嚴格, 面孔獨特性和吸引力呈負相關(guān), 實驗結(jié)果存在混淆。Wickham和 Morris(2003)探討了面孔吸引力與再認正確率的相關(guān)性,也對獨特性進行評定, 但是沒有進行控制。結(jié)果與 Brigham (1990)一致, 面孔獨特性與吸引力呈負相關(guān), 但面孔吸引力與再認正確率沒有顯著相關(guān)。為了進一步排除面孔獨特性這一無關(guān)變量的干擾, Wiese, Altmann和Schweinberger (2014)不僅保持高、低吸引力面孔的獨特性一致, 而且對舊面孔和新面孔的吸引力進行了匹配,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對低吸引力面孔的再認正確率較高。這與其他研究不一致(張妍等, 2010; Marzi & Viggiano, 2010;Zhang et al., 2011, 2016; 張妍等, 2012), 但這可能是其他研究沒有嚴格控制面孔獨特性造成的。未來研究應(yīng)進一步驗證面孔獨特性和吸引力對記憶的影響, 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

2.5 面孔吸引力對決策的影響

決策是重要的社會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面孔吸引力不僅對選擇配偶有重要影響, 也影響經(jīng)濟決策。Hamermesh和Biddle (1993)對勞動市場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 高吸引力的人在工作中會享受“美貌津貼” (beauty premium), 美貌的人薪水比相貌平平的人高5%~10%。不僅如此, 一項研究請112名經(jīng)理根據(jù)附照片的簡歷篩選員工, 發(fā)現(xiàn)高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被用人單位錄用(Marlowe, Schneider, &Nelson, 1996)。最近20年間, 研究者利用囚徒困境游戲(prisoner’s dilemma game)、最后通牒游戲(ultimatum game), 信任游戲(trust game), 獨裁者游戲(dictator game)等探討合作行為的范式積累了一些面孔吸引力影響經(jīng)濟決策的證據(jù), 這些研究的共性是, 被試與虛擬的合作者進行博弈, 通過操縱合作者的面孔吸引力, 探討不同吸引力的合作者是否影響被試的博弈決策。

Mulford, Orbell, Shatto 和 Stockard (1998)用囚徒困境任務(wù)證實了“美貌津貼”理論。發(fā)現(xiàn)被試自身、合作者的面孔吸引力都影響合作行為。那些認為自身面孔吸引力高的男人更容易和他人合作, 但是認為自身面孔吸引力高的女人則更不愿意同他人合作。而且, 自身面孔吸引力高的人更愿意選擇與高吸引力的人合作。另一項研究使用最后通牒游戲任務(wù)(Solnick & Schweitzer, 1999)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jié)果, 在游戲中, 被試更多的把游戲所得的收入分配給高吸引力的合作者。然而, 與“美貌津貼”相反, 另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了“美貌懲罰”(beauty penalty)現(xiàn)象。Wilson和Eckel (2006)使用信任游戲任務(wù), 實驗中, 被試作為投資人時, 更樂于給高吸引力的合作者投資去賺錢, 而作為被投資人時, 被試期待高顏值的投資人會給自己更多的錢, 如果投資額沒有達到希望值, 被試會更少的把游戲中賺取的錢返回給高顏值的投資人。

上述研究中, 被試都是作為利益相關(guān)方參與決策任務(wù)。Li和Zhou (2014)讓被試作為不涉及利益的第三方, 觀看獨裁者游戲中一個虛擬的分配者對100元在自己和接受者之間的分配方案(有可能是公平或不公平的), 并記錄被試對分配者的懲罰意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當分配者的面孔吸引力較高時, 被試對同性別的分配者的懲罰意愿比異性的分配者高。當分配者的面孔吸引力較低時, 被試對異性分配者的懲罰意愿高于同性別的分配者。但是該研究并沒有比較被試對高、低吸引力的同性別分配者的懲罰意愿差異, 以及對高、低吸引力的異性分配者的懲罰意愿差異, 無法判斷其結(jié)果是支持“美貌津貼”還是“美貌懲罰”理論。

3 面孔吸引力影響認知過程的神經(jīng)機制

近年來, 大量研究應(yīng)用近紅外光腦成像和事件相關(guān)電位(ERP)技術(shù)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影響與審美無關(guān)認知過程的神經(jīng)機制。由于技術(shù)手段和認知過程之間的差異, 對不同認知過程的研究采用的技術(shù)手段并不完全相同。在工作記憶研究領(lǐng)域, 對面孔吸引力的影響目前主要采用近紅外光腦成像技術(shù)進行研究(Kajimura, Himichi, & Nomura,2014), 而注意、記憶和決策領(lǐng)域則較多應(yīng)用ERP技術(shù)(Ma & Hu, 2015; Marzi & Viggiano, 2010; van Hooff et al., 2011)。

3.1 面孔吸引力影響注意的神經(jīng)機制

van Hooff等(2011)利用ERP技術(shù)記錄了內(nèi)隱朝向(covert orienting)任務(wù)中面孔吸引力誘發(fā)的神經(jīng)活動。實驗中, 在屏幕中央先呈現(xiàn)一個面孔, 之后在面孔的上, 下, 左或者右側(cè)短暫呈現(xiàn)一個目標, 要求被試盡快判斷目標是什么。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與中等面孔相比, 高, 低吸引力的異性面孔在Pz電極點都誘發(fā)了較大的早期正成分P2。由于該研究的高、低吸引力面孔的獨特性評分均高于中等面孔, 較大的P2波幅可能反映了在面孔加工的早期,獨特性對注意的捕獲作用。但只有對男性被試,高吸引力的女性面孔比其他面孔誘發(fā)了更正的晚期慢波(late slow wave, 200~350 ms; 350~500 ms;500~650 ms)。由于高喚醒或獎賞刺激會誘發(fā)較大的晚期正成分(Johnston & Oliver-Rodriguez, 1997;Werheid, Schacht, & Sommer, 2007), 面孔吸引力是獎賞刺激(Chatterjee & Vartanian, 2016; 張小將等, 2015), 男性的較大的晚期正成分表明高吸引力的異性面孔更吸引注意, 被加工的程度更深。這可能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擇偶策略不同, 男性更在意配偶的面孔吸引力線索。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孔吸引力與注意的關(guān)系研究中, 只有 van Hooff等(2011)不僅操縱了面孔吸引力, 而且對面孔獨特性進行了一定的控制, 而其他研究并沒有評定面孔的獨特性這個無關(guān)變量, 結(jié)果可能存在混淆。

3.2 面孔吸引力影響工作記憶的神經(jīng)機制

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 與沒有獎賞的條件相比, 有金錢獎賞的條件提高了工作記憶, 而且背外側(cè)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激活更大(Beck, Locke, Savine, Jimura, & Braver, 2010)。由于高吸引力的面孔是獎賞刺激, Kajimura等(2014)考察了面孔吸引力對工作記憶的影響, 并用近紅外光腦成像技術(shù)測量了DLPFC的激活情況。實驗中, 先出現(xiàn)一個提示, 告知被試在該試次回答正確是否會有獎賞(一張高吸引力的異性面孔)。提示消失后, 屏幕上呈現(xiàn) 5個單詞, 單詞消失后呈現(xiàn)一個探測詞。被試需要判斷該詞是否在之前呈現(xiàn)過。在獎賞試次中, 被試回答正確, 會呈現(xiàn)一張面孔。在非獎賞試次, 被試回答正確后直接開始下一試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被試在獎賞試次的正確率較高, 反應(yīng)時較快。但是DLPFC在獎賞和非獎賞試次的激活程度沒有差別。說明面孔吸引力作為社會性的獎賞刺激, 在工作記憶任務(wù)中和金錢獎賞刺激對大腦的激活不同。當然, 這可能僅僅是反映了Kajimura等并未直接操縱面孔吸引力以及近紅外成像對腦區(qū)激活的檢測存在空間分辨率相對不高的局限。未來研究應(yīng)對實驗的設(shè)計和采用的技術(shù)手段進行優(yōu)化。

第三,由于各路管線眾多、管道網(wǎng)絡(luò)復(fù)雜,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要對管線網(wǎng)絡(luò)進行統(tǒng)籌考慮,并加強對管線的保護和避讓,嚴格按照規(guī)范要求做好規(guī)范化施工,以確保工程質(zhì)量。

3.3 面孔吸引力影響面孔再認記憶的神經(jīng)機制

目前, 面孔吸引力影響面孔自身再認記憶的ERP研究均使用學(xué)習(xí)-再認范式。這些研究采用新舊判斷(即判斷目標面孔在學(xué)習(xí)階段是否見過)作為再認任務(wù), 但應(yīng)用了3種不同的編碼任務(wù):(1)采用吸引力評價(即判斷呈現(xiàn)的面孔是否具有吸引力,張妍等, 2010; Marzi & Viggiano, 2010; Zhang et al., 2011), (2)位置?匹配(即判斷圖片出現(xiàn)位置是否與第一張圖片一致, 張妍等, 2012; Zhang et al.,2016), (3)性別判斷(即判斷呈現(xiàn)的面孔性別,Wiese et al., 2014)。雖然這些研究的再認任務(wù)相同,但是編碼任務(wù)不同, 可能導(dǎo)致不同的加工, 因此面孔誘發(fā)的腦電成分也不一樣。下面按照不同的編碼任務(wù)展開論述。

3.3.1 吸引力評價編碼任務(wù)

Marzi和Viggiano (2010)發(fā)現(xiàn)高、低吸引力的面孔誘發(fā)的早期和晚期腦電成分存在差異。在編碼階段, 與較低吸引力的面孔相比, 高吸引力面孔在額區(qū)誘發(fā)了較大的 P150~200 ms, 在顳區(qū)和枕區(qū)誘發(fā)了較大的 N170, 在頂區(qū)誘發(fā)較大的P300~500 ms。再認階段, 高吸引力舊面孔比低吸引力舊面孔在額區(qū)和中央?yún)^(qū)誘發(fā)了較大的 P150~200 ms, 在顳枕區(qū)誘發(fā)了較大的N170, 在額區(qū)和額中區(qū)誘發(fā)了較大的P300~500 ms。P150~200 ms,N170和P300~500 ms都與情緒加工有關(guān)。高、低吸引力面孔誘發(fā)的這些成分不同有可能表示了編碼和提取的不同, 但是也可能僅表示了情緒的加工不同。張妍等人(2010)認為 Marzi和 Viggiano(2010)沒有控制面孔表情, 情緒效價和喚醒度不同可能混淆結(jié)果。而且Marzi和Viggiano使用了不同性別的面孔和不同性別的被試, 卻沒有分析性別差異, 實驗結(jié)果存在混淆。鑒于此, 張妍等人(2010)控制了面孔的情緒效價, 只選用女性面孔材料和男性被試, 減少了無關(guān)變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編碼階段, 高吸引力的面孔比低吸引力面孔在額區(qū)、額中區(qū)和中央?yún)^(qū)誘發(fā)了較大的N300和晚期正成分(Late posterior component, LPC, 350~550 ms),說明男性對高、低吸引力女性面孔的分類加工有差異, 可能對高吸引力面孔加工程度更深。再認階段, 高吸引力的面孔比低吸引力面孔在前額區(qū)、額中區(qū)和中央?yún)^(qū)誘發(fā)了較大的 P160, N300~500 ms, 在中央?yún)^(qū)和頂區(qū)誘發(fā)了較大的 LPC(500~700 ms)。P160可能反映了對面孔吸引力的早期知覺加工以及注意偏向, 不同吸引力面孔誘發(fā)的早期負成分和LPC差異則可能說明對不同吸引力面孔的再認記憶的差異。此外, 高吸引力面孔的獎賞價值也可能增大LPC。Zhang等(2011)使用女性面孔發(fā)現(xiàn), 編碼階段高吸引力面孔在額區(qū)、額中區(qū)和中央?yún)^(qū)誘發(fā)了較大的N300, 在中央?yún)^(qū)誘發(fā)了較大的LPC (350~550 ms)。再認階段, 高吸引力面孔在額區(qū)、額中區(qū)和中央?yún)^(qū)誘發(fā)了較大的P160和N250~400 ms, 在中央?yún)^(qū)誘發(fā)了較大的LPC(400~700 ms)。這些腦電成分與張妍等人(2010)類似, 但腦區(qū)不盡相同, 可能因為Zhang等(2011)的被試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但沒有分析性別差異。而張妍等人(2010)只使用了男性被試。此外, 張妍等人和 Zhang等(2011)的實驗材料同樣存在缺陷,編碼階段使用高、低吸引力的面孔, 而再認階段加入的新面孔是中等吸引力。而Marzi和Viggiano(2010)匹配了舊面孔和新面孔的吸引力, 記憶任務(wù)的難度比張妍等人(2010)和Zhang等(2011)高。所以不同的實驗結(jié)果也許與任務(wù)難度有關(guān)。

3.3.2 位置?匹配編碼任務(wù)

張妍等人(2012)和Zhang等(2016)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對女性面孔記憶影響的性別差異。兩個研究的任務(wù)完全相同, 但是選擇分析的電極點不同,其結(jié)果可以互相補充。張妍等人(2012)發(fā)現(xiàn), 再認出的高吸引力舊面孔對男性誘發(fā)的額區(qū)早期負成分N90, N220和N300波幅顯著高于女性。這反映了對面孔吸引力的知覺加工在刺激選擇階段就開始了, 可能男性在視覺加工方面優(yōu)于女性。Zhang等(2016)進一步發(fā)現(xiàn), 再認出的高吸引力舊面孔對男性誘發(fā)的頂枕區(qū)早期正成分P1, P2和早期負成分N170波幅顯著高于女性。P1反映了對面孔特征和結(jié)構(gòu)的加工, 與刺激驅(qū)動的注意有關(guān)。N170反映了對面孔結(jié)構(gòu)的編碼, 為再認任務(wù)提供面孔表征, 另外高吸引力面孔對男性意味著更大的獎賞, 面孔吸引力的獎賞價值也可能誘發(fā)更大的N170。高吸引力面孔對男性誘發(fā)的P1和N170高于女性, 說明男性對高吸引力女性面孔的注意和編碼較強。P2反映了面孔獨特性加工, 獨特性與知覺經(jīng)驗有關(guān), 與女性相比, 男性認為高吸引力的女性面孔更加獨特。張妍等人(2012)和Zhang等(2016)證實了男性對高吸引力女性面孔的記憶偏向, 反映在額區(qū)和頂枕區(qū)的較大的早期特異性成分。但是與張妍等人(2010)不同, 張妍等人(2012)和Zhang等(2016)沒有發(fā)現(xiàn)晚期正成分的差異, 可能是由于編碼任務(wù)不同造成的。Zhang等(2016)認為, 編碼階段, 面孔吸引力評價任務(wù)(張妍等, 2010)造成的是外顯記憶, 而位置匹配任務(wù)造成的是內(nèi)隱記憶。

3.3.3 性別判斷編碼任務(wù)

Wiese等(2014)對舊面孔和新面孔的吸引力進行了匹配, 并保持高、低吸引力面孔的獨特性一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學(xué)習(xí)階段和再認階段, 高吸引力的面孔在顳枕區(qū)均誘發(fā)了較大的 N250和晚期正成分 LPC (300~500ms)。低吸引力面孔的再認成績比高吸引力面孔好, 而且學(xué)習(xí)階段 N250波幅與再認成績呈負相關(guān)。但是其他研究的結(jié)果是高吸引力面孔的再認成績更好(張妍等, 2010, 2012;Marzi & Viggiano, 2010; Zhang et al., 2011, 2016),可能因為這些研究沒有控制獨特性。Wiese等(2014)認為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較大的早期負成分和晚期正成分只能代表較強的情緒加工, 情緒加工越強, 對面孔的編碼反而越弱, 記憶越差。遺憾的是, 這個研究也使用了不同性別的面孔和不同性別的被試, 卻沒有分析性別差異。而且, 只控制了獨特性, 沒有控制情緒效價和喚醒度。其結(jié)果也存在爭議。

綜上, 面孔吸引力對再認記憶的影響的腦電研究大部分發(fā)現(xiàn)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了較大的早期負成分和晚期正成分(張妍等, 2010; Marzi & Viggiano,2010; Wiese et al., 2014; Zhang et al., 2011), 但是這些腦電特異性成分究竟反映了面孔吸引力對記憶的促進還是阻礙作用, 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結(jié)論。未來的研究應(yīng)更好的控制情緒效價, 喚醒度、獨特性等無關(guān)變量, 并探討面孔性別和被試性別在面孔吸引力對記憶影響中的調(diào)控作用。

3.4 面孔吸引力影響決策的神經(jīng)機制

研究者用ERP技術(shù)探討了決策過程中高、低吸引力面孔誘發(fā)的腦內(nèi)動態(tài)時程變化, 發(fā)現(xiàn)不同吸引力面孔誘發(fā)的早期和晚期成分存在差異, 但是不同的決策任務(wù)誘發(fā)的早、晚期成分也不同。例如, Chen, Zhong等(2012)考察了面孔吸引力對信任游戲決策的影響。實驗中, 先呈現(xiàn)一張分配者的面孔, 被試選擇是否投資給這個人。如果選擇投資, 分配者可能將賺的錢分一半給被試, 也可能自己留下。結(jié)果顯示, 被試給高吸引力面孔的分配者投資的次數(shù)顯著高于低吸引力分配者。與低吸引力面孔相比, 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了較大的N2波幅, 表明高吸引力面孔更吸引注意。低吸引力面孔誘發(fā)了較大的LPC (450~650 ms), Chen,Zhong等認為LPC與動機性注意(motivated attention)和情緒有關(guān), 可能是低吸引力面孔誘發(fā)了負性情緒導(dǎo)致的。用損失條件下的 ERP減去獲利條件下的 ERP, 得到反饋相關(guān)負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的FRN (240~290 ms)顯著大于低吸引力面孔, 說明高吸引力的分配者如果提出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會誘發(fā)更強烈的負性情緒。

前兩個研究(Chen, Zhong et al., 2012; Ma et al., 2015)關(guān)注的是分配者面孔吸引力對決策的影響。Ma和Hu (2015)在最后通牒任務(wù)中增加一個接受者, 探討了這個接受者的面孔吸引力對決策的影響。實驗中, 先呈現(xiàn)一個沒有決定權(quán)的第三方女性接受者的照片, 然后顯示分配者對12元錢在自己, 被試和另一個接受者之間的分配方案,由被試決定是否接受方案。共有4種分配方案:“公平/公平” (每人得到 4 元), “不公平/不公平” (分配者得10元, 被試和第三方接受者各得1元), “公平/不公平” (分配者得7元, 被試得4元, 第三方接受者得 1元), 以及“不公平/公平” (分配者得 7元, 被試得1元, 第三方接受者得 4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雖然“不公平/公平”方案中被試分到的錢比另一接受者少, 但是在面對高吸引力接受者時被試接受這個方案的比例較高, 而且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的FRN (290~370 ms)波幅較小, 說明高吸引力面孔的獎賞效應(yīng)削弱了被試對公平性的考慮, 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相反, 在“公平/不公平”方案中, 第三方接受者被不公平對待, 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了較大的FRN波幅, 表明被試同情高顏值的第三方接受者。另外, 與Ma等(2015)一致, Ma和Hu (2015)發(fā)現(xiàn)高吸引力面孔在額區(qū)誘發(fā)了較小的N2波幅, 在中央?yún)^(qū)和頂區(qū)誘發(fā)了較大的 LPC。Ma和 Hu認為 N2與情緒效價有關(guān), 低吸引力面孔誘發(fā)負性情緒, 誘發(fā)了較大的N2。而高吸引力面孔是獎賞刺激, 更吸引注意, 所以誘發(fā)了較大的 LPC, 這也與面孔吸引力對注意和再認記憶影響的ERP研究一致(van Hooff et al., 2011; Zhang et al., 2011; 張妍等, 2010)。而且高吸引力面孔在枕區(qū)誘發(fā)了較大的N170。N170和面孔分類加工有關(guān),表明吸引力在面孔加工的早期就可以被識別。

目前面孔吸引力對決策影響的腦電研究還比較少, 雖然都發(fā)現(xiàn)不同吸引力的面孔誘發(fā)的早期負成分和晚期正成分存在差別, 但可能由于研究范式不同, 腦電成分差異的趨勢也不一樣, 無法直接對比。以上研究一致認為FRN是反映面孔吸引力影響公平感的指標。Ma和Hu (2015)認為FRN代表期望和實際所得的差異, 實際所得越低于期望值, FRN應(yīng)該越大。但由于研究范式不同, 面孔吸引力對FRN波幅的影響還沒有統(tǒng)一的結(jié)論。

3.5 小結(jié)

總結(jié)而言, 前述研究可能說明了面孔吸引力影響認知過程的一個神經(jīng)基礎(chǔ)是高吸引力面孔對情緒相關(guān)腦區(qū)的激活。首先, 再認記憶和決策任務(wù)研究有個比較一致的發(fā)現(xiàn), 即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了較大的N170 (Ma & Hu, 2015; Marzi & Viggiano,2010; Zhang et al., 2016)。N170與面孔結(jié)構(gòu)編碼和分類有關(guān), 反映了吸引力信息在面孔加工早期就可以被區(qū)分。這種早期加工可能為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進一步的情緒加工提供了基礎(chǔ)。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高吸引力面孔刺激呈現(xiàn)后200 ms左右誘發(fā)了早期負波(Chen, Zhong et al., 2012; Ma & Hu, 2015;Ma et al., 2015; Wiese et al., 2014; 張妍等, 2012)。早期負成分與對情緒信息的早期注意定向有關(guān)(Chen, Zhong et al., 2012), 反映了自動、內(nèi)隱的情緒加工(張小將等, 2015)。其次, 注意、再認記憶和決策任務(wù)中都發(fā)現(xiàn)了與加工面孔吸引力有關(guān)的晚期正成分(Chen, Zhong et al., 2012; Ma & Hu,2015; Ma et al., 2015; van Hooff et al., 2011; Wiese et al., 2014; Zhang et al., 2011; 張妍等, 2010)。除了Chen, Zhong等(2012), 這些研究都發(fā)現(xiàn)高吸引力面孔誘發(fā)了較大的晚期正成分。ERP晚期正成分與情緒和注意有關(guān)(Ma & Hu, 2015; 張小將等,2015), 可能反映了對面孔吸引力的評價和外顯情緒加工(張小將等, 2015)。由于面孔吸引力是獎賞刺激, 且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高吸引力面孔可能誘發(fā)積極情緒, 而低吸引力面孔則誘發(fā)消極情緒,導(dǎo)致晚期正成分的差異。

4 總結(jié)和展望

面孔吸引力作為與進化相關(guān)的重要因素, 在認知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人已經(jīng)針對面孔吸引力對注意、時間知覺、學(xué)習(xí)、記憶和決策這五類認知過程的影響開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雖然現(xiàn)有研究已經(jīng)對面孔吸引力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但還遠遠不能揭示面孔吸引力對整個認知過程的影響及其機制。下面指出了一些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可以繼續(xù)探索的方向。

4.1 以往研究可繼續(xù)改善的問題

第一, 研究技術(shù)手段相對單一。大量研究還局限在行為學(xué)水平, 雖然現(xiàn)有研究已經(jīng)使用眼動儀和ERP技術(shù)探討了面孔吸引力影響注意、再認記憶和決策的神經(jīng)機制(e.g., Maner et al., 2003;Ma et al., 2015; Valuch et al., 2015; van Hooff et al.,2011), 但是不能完整體現(xiàn)與面孔吸引力相關(guān)的認知過程, 也不能揭示面孔吸引力影響認知過程中的大腦空間定位, 未來研究應(yīng)利用 fMRI深入探討面孔吸引力對認知過程影響的神經(jīng)機理。

第二, 實驗材料控制相對不標準。首先, 現(xiàn)有大部分研究只操縱了面孔吸引力的差異, 使用相似的實驗任務(wù)也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果, 很可能是由于無關(guān)變量如面孔情緒效價, 喚醒度, 優(yōu)勢度,獨特性等的影響。未來研究應(yīng)使用更加標準化的實驗材料, 在控制了無關(guān)變量的前提下, 探討面孔吸引力的認知加工。其次, 以往研究缺少對男性面孔吸引力影響認知加工的探討。雖然高面孔吸引力被認為是良好的遺傳基因和健康的標志,但是女性對男性面孔偏好的情況比男性對女性面孔的偏好復(fù)雜得多, 女性更注重男性能否給予后代更多的照料, 以及是否忠誠于配偶(Quist, DeBruine,Little, & Jones, 2012; 徐華偉等, 2016)。未來研究應(yīng)探討男性面孔吸引力對認知過程的影響及其神經(jīng)機制, 進一步揭示面孔吸引力加工的本質(zhì)。

4.2 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第一, 面孔吸引力影響認知的情緒機制有待深入研究。由于 ERP研究無法確定具體的腦區(qū),尚不清楚高吸引力面孔的情緒加工是否僅僅是審美加工的結(jié)果, 或者這是兩個分離的過程。雖然不少研究用 fMRI技術(shù)探討審美加工的腦機制,認為面孔的審美加工會激活與獎賞有關(guān)的腦區(qū)(Chatterjee & Vartanian, 2016; Hahn & Perrett,2014; 張小將等, 2015), 但缺少對注意、記憶等與審美無關(guān)的認知過程的 fMRI研究。為了更全面的了解面孔吸引力認知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 未來研究應(yīng)進一步用 fMRI探討面孔吸引力對注意、時間知覺、學(xué)習(xí)、記憶和決策等與審美無關(guān)的認知過程的影響, 并結(jié)合 ERP和 fMRI技術(shù)探索面孔吸引力的審美過程與情緒加工的關(guān)系, 進一步澄清面孔吸引力影響認知的神經(jīng)機制。

第二, 對審美的心理學(xué)原理及其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是一個新興的領(lǐng)域:神經(jīng)美學(xué)(丁曉君, 周昌樂, 2006; 黃子嵐, 張衛(wèi)東, 2012; 王乃弋, 羅躍嘉, 董奇, 2010)。面孔吸引力也屬于審美的一方面,如果探明面孔吸引力對認知過程的影響及神經(jīng)機制, 再擴大實驗材料范圍, 探討廣泛意義上的美感對認知過程的影響及神經(jīng)機制, 能更好地豐富人們對審美心理的理解。

第三, 面孔吸引力調(diào)節(jié)因素的影響, 這包括面孔吸引力的主觀性問題以及吸引力其他方面的影響。首先, 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除了面孔所有者自身的特點, 寇慧等人(2013)認為觀察者的生物學(xué)因素、心理與行為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面孔吸引力判斷有重要影響。而且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面孔吸引力對注意的影響受到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是否處于浪漫關(guān)系以及性取向的調(diào)節(jié)(Leder et al., 2016; Maner et al.,2003; Mitrovic et al., 2016), 對再認記憶的影響也存在性別差異(Zhang et al., 2016)。但是觀察者本身的因素是否會調(diào)節(jié)面孔吸引力對其他認知過程的影響?這是未來研究需要考慮的問題。其次,生活中, 面孔通常不是單獨出現(xiàn)的, 常常伴隨著嗓音。嗓音吸引力和面孔吸引力一樣, 都在擇偶行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都是與進化息息相關(guān)的屬性, 而且影響社會認知(吳寶沛, 吳靜, 張雷,李璐, 2014)。面孔吸引力和嗓音吸引力還可能發(fā)生相互作用(鄭怡等, 2017)。未來研究應(yīng)探討面孔吸引力和嗓音等多通道的吸引力對認知過程的共同影響及神經(jīng)機制, 提高生態(tài)效度。

丁曉君, 周昌樂.(2006).審美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及其美學(xué)意義.心理科學(xué), 29(5), 1247–1249.

黃子嵐, 張衛(wèi)東.(2012).神經(jīng)美學(xué): 探索審美與大腦的關(guān)系.心理科學(xué)進展, 20(5), 672–681.

寇慧, 蘇艷華, 張妍, 孔繁昌, 胡媛艷, 王洋, 陳紅.(2013).面孔吸引力的影響因素: 觀察者假設(shè).心理科學(xué)進展, 21(12), 2144–2153.

李鷗, 陳紅.(2010).面孔吸引力的回顧與前瞻.心理科學(xué)進展, 18(3), 472–479.

馬華維, 俞琴燕, 陳浩.(2007).面孔吸引力研究方法綜述.心理科學(xué), 30(4), 906–908.

王乃弋, 羅躍嘉, 董奇.(2010).審美的神經(jīng)機制.心理科學(xué)進展, 18(1), 19–27.

溫義媛, 龔茜, 孫君潔, 李東斌.(2015).高校女教師面孔吸引力對大學(xué)生內(nèi)隱模仿行為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13(4), 528–533.

吳寶沛, 吳靜, 張雷, 李璐.(2014).擇偶與人類嗓音.心理科學(xué)進展, 22(12), 1953–1963.

徐華偉, 牛盾, 李倩.(2016).面孔吸引力和配偶價值: 進化心理學(xué)視角.心理科學(xué)進展, 24(7), 1130–1138.

張小將, 劉迎杰, 劉昌.(2015).面孔審美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及個體差異.心理科學(xué), 38(3), 574–579.

張妍, 孔繁昌, 陳紅, 向燕輝, 高笑, 陳敏燕.(2010).男性對女性面孔吸引力的認知偏好: 來自ERP的證據(jù).心理學(xué)報, 42(11), 1060–1072.

張妍, 孔繁昌, 郭英, 任俊, 陳紅.(2012).內(nèi)隱還是外顯記憶: 對女性面孔吸引力記憶偏好的ERP研究.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48(1), 160–168.

鄭怡, 尚俊辰, 李伯冉, 梁耀文, 何嘉梅, 由一林, 蔣重清.(2017).人類嗓音吸引力的影響因素.心理科學(xué)進展,25(2), 237–246.

Arantes, J., Berg, M.E., & Wearden, J.H.(2013).Females’duration estimates of briefly-viewed male, but not female,photographs depend on attractiveness.Evolutionary Psychology,11(1), 104–119.

Beck, S.M., Locke, H.S., Savine, A.C., Jimura, K., &Braver, T.S.(2010).Primary and secondary rewards differentially modulate neural activity dynamics during working memory.PLoS ONE, 5, e9251.

Brigham, J.C.(1990).Target person distinc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as moderator variables in the confidenceaccuracy relationship in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s.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1(1), 101–115.

Chatterjee, A.(2004).Prospects for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visual aesthetics.Bulletin of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4,55–59.

Chatterjee, A., & Vartanian, O.(2016).Neuroscience of aesthetics.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369, 172–194.

Chen, J., Zhong, J., Zhang, Y.X., Li, P., Zhang, A.Q., Tan,Q.B., & Li, H.(2012).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processing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cooperative behavior.Neuroscience Letters, 517, 65–70.

Chen, W.F., Liu, C.H., & Nakabayashi, K.(2012).Beauty hinders attention switch in change detection: The role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distinctiveness.PLoS ONE, 7,e32897.

Cubukcu, F.(2013).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 academic emotions.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70,649–653.

Fink, B., Neave, N., Manning, J.T., & Grammer, K.(2006).Facial symmetry and judgements of attractiveness, health and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1, 491–499.

Hahn, A.C., & Perrett, D.I.(2014).Neur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attractiveness in adult and infant faces.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46, 591–603.

Hamermesh, D.S., & Biddle, J.E.(1994).Beauty and the labor marke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 1174–1194.

Hung, S.-M., Nieh, C.-H., & Hsieh, P.-J.(2016).Unconscious processing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Invisible attractive faces orient visual attention.Scientific Reports,6, 37117.

Jiang, Y., Costello, P., Fang, F., Huang, M., & He, S.(2006).A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dependent spatial attentional effect of invisible imag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3(45), 17048–17052.

Johnston, V.S., & Oliver-Rodriguez, J.C.(1997).Facial beauty and the late positive component of event-related potentials.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4, 188–198.

Jones, B.C., Little, A.C., Feinberg, D.R., Penton-Voak, I.S., Tiddeman, B.P., & Perrett, D.I.(200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pe symmetry and perceived skin condition in male facial attractiveness.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5, 24–30.

Kajimura, S., Himichi, T., & Nomura, M.(2014).Beautiful faces enhance verbal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An NIRS study.Psychologia, 57, 49–57.

Langlois, J.H., Kalakanis, L., Rubenstein, A.J., Larson, A.,Hallam, M., & Smoot, M.(2000).Maxims or myths of beauty?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3), 390–423.

Leder, H., Mitrovic, A., & Goller, J.(2016).How beauty determines gaze!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gaze duration in images of real world scenes.i-Perception, 7(4), 1–12.

Leder, H., Tinio, P.P.L., Fuchs, I.M., & Bohrn, I.(2010).When attractiveness demands longer looks: The effects of situation and gender.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3(9), 1858–1871.

Lindell, A.K., & Lindell, K.L.(2014).Beauty captures the attention of the beholder.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6(7), 768–780.

Liu, C.H., & Chen, W.F.(2012).Beauty is better pursued:Effects of attractiveness in multiple-face tracking.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5(3),553–564.

Li, J., Oksama, L., & Hy?n?, J.(2016).How facial attractiveness affects sustained attention.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7, 383–392.

Li, J., & Zhou, X.L.(2014).Sex, attractiveness, and third-party punishment in fairness consideration.PLoS ONE, 9, e94004.

Ma, Q.G., Hu, Y., Jiang, S.S., & Meng, L.(2015).The undermining effect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on brain responses to fairness in the ultimatum game: An ERP study.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9, 77.

Ma, Q.G., & Hu, Y.(2015).Beauty matters: social preferences in a three-person ultimatum game.PLoS ONE,10(5), e0125806.

Maner, J.K., Kenrick, D.T., Becker, D.V., Delton, A.W.,Hofer, B., Wilbur, C.J., & Neuberg, S.L.(2003).Sexually selective cognition: Beauty captures the mind of the beholde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5, 1107–1120.

Maner, J.K., Gailliot, M.T., & DeWall, C.N.(2007).Adaptive attentional attunement: Evidence for matingrelated perceptual bias.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8, 28–36.

Maner, J.K., Gailliot, M.T., Rouby, D.A., & Miller, S.L.(2007).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Attentional adhesion to mates and riva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3), 389–401.

Marlowe, C.M., Schneider, S.L., & Nelson, C.E.(1996).Gender and attractiveness biases in hiring decisions: Are more experienced managers less biased?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1), 11–21.

Marzi, T., & Viggiano, M.P.(2010).When memory meets beauty: Insights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Biological Psychology, 84(2), 192–205.

Mitrovic, A., Tinio, P.P.L.& Leder, H.(2016).Consequences of beauty: Effects of rater sex and sexual orientation on the visual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ttractiveness in real world scenes.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0, 122.

Mulford, M., Orbell, J., Shatto, C., & Stockard, J.(1998).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pportunity, and success in everyday exchang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3(6), 1565–1562.

Nakamura, K., & Kawabata, H.(2014).Attractive faces temporally modulate visual attention.Frontiers in Psychology,5, 620.

Ogden, R.S.(2013).The effect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on temporal perception.Cognition & Emotion, 27(7), 1292–1304.

Olson, I.R., & Marshuetz, C.(2005).Facial attractiveness is appraised in a glance.Emotion, 5, 498–502.

Poutvaara, P.(2014).Facial appearance and leadership: An overview and challenges for new research.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5, 801–804.

Quist, M.C., DeBruine, L.M., Little, A.C., & Jones, B.C.(2012).Integrating soci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cues when judg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potential mat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770–773.

Rhodes, G.(2006).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99–226.

Schein, S.S., & Langlois, J.H.(2015).Unattractive infant faces elicit negative affect from adults.Infant Behavior &Development, 38, 130–134.

Solnick, S.J., & Schweitzer, M.E.(1999).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gender on ultimatum game decision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9, 199–215.

Sui, J., & Liu, C.H.(2009).Can beauty be ignored? Effects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on covert atten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6, 276–281.

Thornhill, R., & Gangestad, S.W.(1999).Facial attractivenes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3, 452–460.

Tomas, J., & ?pani?, A.M.(2016).Angry and beautiful: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facial expression and attractiveness on time perception.Psihologijske Teme, 25(2), 299–315.

Valuch, C., Pflüger, L.S., Wallner, B., Laeng, B., & Ansorge, U.(2015).Using eye tracking to test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 to attractive faces.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42.

van Hooff, J.C., Crawford, H., & van Vugt, M.(2011).The wandering mind of men: ERP evidence f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 bias towards attractive opposite sex faces.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6,477–485.

van Leeuwen, M.L., Veling, H., van Baaren, R.B., &Dijksterhuis, A.(2009).The influence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on imit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5, 1295–1298.

Werheid, K., Schacht, A., & Sommer, W.(2007).Facial attractiveness modulates early and late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Biological Psychology, 76(1-2), 100–108.

Westfall, R., Millar, M., & Walsh, M.(2016).Effects of instructor attractiveness on learning.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3(3), 161–171.

Wickham, L.H.V., & Morris, P.E.(2003).Attractiveness,distinctiveness, and recognition of faces: Attractive faces can be typical or distinctive but are not better recognized.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6, 455–468.

Wiese, H., Altmann, C.S., & Schweinberger, S.R.(2014).Effects of attractiveness on face memory separated from distinctivenes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Neuropsychologia, 56, 26–36.

Wilson, R.K., & Eckel, C.C.(2006).Judging a book by its cover: Beauty and expectations in the trust game.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9, 189–202.

Yang, C., Ji, L.Y., Chen, W.F., & Fu, X.L.(2014).Positive affective learning improves memory.InEngineering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ergonomic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pp.293–300).Cham: Springer.

Yu, H.B., Zhou, Z.H., & Zhou, X.L.(2013).The amygdalostriatal and corticostriatal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anticip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Brain and Cognition, 82, 291–300.

Zaidel, D.W., Aarde, S.M., & Baig, K.(2005).Appearance of symmetry, beauty, and health in human faces.Brain and Cognition, 57, 261–263.

Zhang, Y., Kong, F.C., Chen, H., Jackson, T., Han, L.,Meng, J., Yang, Z., … ul Hasan, A.N.(2011).Identifying cognitive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emale fac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xperiment using a study-test paradigm.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89, 1887–1893.

Zhang, Y., Wei, B., Zhao, P.Q., Zheng, M.X., & Zhang, L.L.(2016).Gender differences in memory processing of female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case, 22(3), 317–323.

猜你喜歡
面孔吸引力影響
本期面孔
遼河(2022年4期)2022-06-09 01:56:03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多變的面孔
自然面孔
人與自然(2019年4期)2019-07-26 12:52:37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蹤導(dǎo)練(三)4
擴鏈劑聯(lián)用對PETG擴鏈反應(yīng)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我們的面孔
當代貴州(2009年8期)2009-05-31 09:47:40
安龙县| 普宁市| 寿阳县| 万全县| 瓦房店市| 呼和浩特市| 桦川县| 万盛区| 丹棱县| 西丰县| 江达县| 肇庆市| 台湾省| 孙吴县| 安顺市| 芜湖市| 温州市| 原阳县| 象州县| 安化县| 罗山县| 于都县| 章丘市| 射阳县| 万荣县| 河东区| 唐山市| 五华县| 古交市| 灵台县| 梓潼县| 四平市| 青神县| 木里| 武威市| 曲沃县| 宜城市| 平利县| 张北县| 刚察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