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獻啟
“凡是過往,皆有序章”“粉碎四人幫”,改革的春天到來了,熱流在中國大地滾動。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進程以來,彈指一揮間,河南省蘭考縣的農(nóng)村改革已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歲月。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讓全國都知道了蘭考縣有一個書記叫焦裕祿,是多么的好,讓全國都知道了蘭考縣的群眾是多么的窮。人們多少年后還清晰地記得通訊中寫的:“橫貫蘭考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nèi)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一批批蘭考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蜷曲在待發(fā)的火車上,擁擠在候車室里。一幅多么嚴重的災荒景象??!”正值學習焦裕祿的熱潮剛剛開始不久,“文革”的風暴到來了,“十年動亂”的蘭考更是雪上加霜,群眾生活“紅薯干是主糧,雞屁股是銀行”、“堂堂七尺男子漢、不如母雞下個蛋”。只能長期“吃糧靠統(tǒng)銷,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
1978年3月,萬物復蘇,百花盛開,對人們來說,應該是美好季節(jié),但是,對蘭考的廣大農(nóng)村來說,卻是青黃不接、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一般貧困的家庭,都是把少量的糧食留給婦女、青壯年在家吃,而老人、兒童則外出要飯。過了正月十五出去,直到麥收前回村。在那特別貧困的村戶,青壯年也外出要飯吃。群眾中流傳著:“前刁樓,后左寨(兩個村一個大隊)鴨兒嘴,鹽堿片, 賣土鹽,推小車, 還有一百零八個光棍漢?!钡谒纳a(chǎn)隊62個青壯年勞動力,經(jīng)常外出要飯的就有48人。
對于蘭考縣的貧窮可以找出不少原因,但在這種種原因中,最重要的:一是政治運動太多,大運動套小運動,一個接著一個來?!胺从遗?、共產(chǎn)風、拔白旗、反右傾、小四清、大四清、接著來了紅衛(wèi)兵、人人心害怕,生產(chǎn)咋個會上升?!庇袀€生產(chǎn)隊,一年換了7個隊長,誰會有心去抓生產(chǎn)。二是受極左路線的干擾破壞,違背按勞分配和因地制宜的原則?!案苫畲蠛袈。瑘蟪暌焕健薄俺銮诓怀隽?,同樣分東西”,所以干起活來是“你來我也來,你納鞋底我打牌,你走我也走,反正工分七、八、九”,直接影響了群眾的生產(chǎn)積極性。
隴海鐵路兩側,大部分土地是沙土地、鹽堿地,尤其是城關公社的一些村莊,過去被叫做“外流基地”“要飯窩”,當時貧窮的程度使人很難想象。
泡桐、花生、大棗,歷史以來,都是蘭考的“三大寶”。
棗樹,說是集體的,年年集體收不到棗,社員也收不到棗,因為社員得不到實利,不等棗長成,棗紅圈、發(fā)青泛白時就敲打光了。說到過去生產(chǎn)隊里種花生的情況,簡直更是讓人不能相信。生產(chǎn)隊里買來花生種,先得找人剝花生皮,制度是不準帶小孩,而且都得關在一個院子里,兩個人得面對面坐,互相監(jiān)督對方,臨走還得漱漱嘴,看誰嘴里吃花生沒有。下種的時候還得把花生米拌上農(nóng)藥或肥料,防止種下去被人刨吃。當花生剛剛長到分出皮肉、有果仁的時候,花生棵已經(jīng)被摳得轉了軸兒、空空如也。
隊里那些棗樹不包下去,“大家的東西大家吃,大家拿”,派多少人看管,立多大的罰約都無濟于事,到頭來還是收不了幾個棗子,只要一劃開包下去,一說哪幾棵棗樹歸哪戶收了,立時就沒人再去摸那棗子了,不搞承包,就很難收到花生、大棗。為了群眾的利益,縣委支持城關公社,搞點“特別辦法”,為全縣闖出條路來??h委主要領導毫不猶豫地說:“你們包吧!上面怪罪下來,我們擔著?!边@樣一來,花生和棗樹分包了下去。秋后把花生包到各戶種的生產(chǎn)隊,每畝達到300多斤,而沒有包到各戶種的生產(chǎn)隊,畝產(chǎn)最多的100斤,有的只有幾十斤。棗樹分包各戶管理后,全公社收到60多萬斤,往年沒承包時全公社只能收到6000多斤。根據(jù)花生和棗樹承包的效果,公社決定又把玉米、紅薯、棉花等這幾項農(nóng)作物也分包到戶,聯(lián)系產(chǎn)量,計算報酬。
蘭考縣“包產(chǎn)到戶”的消息很快傳到省委,社會各界看法不一。時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段君毅到蘭考調(diào)研,聽取了縣委推行生產(chǎn)責任制的匯報,親眼看到了農(nóng)民家中成囤的麥子和群眾喜悅的心情,非常高興、滿意。明確指出:“這是改變特殊貧困地區(qū)的好辦法,路數(shù)對頭?!币筇m考各級黨組織發(fā)揚焦裕祿精神,力爭三年內(nèi)把旱澇、風沙、鹽堿治理出成效,糧食生產(chǎn)翻一番,盡快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使人民盡快富起來,過上幸福生活。
1979年底,蘭考已有80%的生產(chǎn)隊實行了“包產(chǎn)到戶”“包干到戶”的生產(chǎn)責任制。糧食總產(chǎn)比1978年增長近兩成,達到了2.8億斤,增長率為19%,實現(xiàn)了糧食自足有余,還破天荒地向國家貢獻了110多萬斤。油料總產(chǎn)達到1167萬斤,比1978年增加2.7倍,上交國家花生500多萬斤。1980年,蘭考夏秋兩季收獲糧食3.1億多斤,結束了20多年來長期吃統(tǒng)銷糧的歷史。
河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的迅速發(fā)展,蘭考大包干的顯著變化,引起了中央領導人的關注。1981年元月,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來到河南考察,蘭考一位農(nóng)民掀開自己的上衣,摸著肚子,拍拍肚皮對中央領導說:“辦法好不好,肚皮是記號!”
農(nóng)民群眾對包產(chǎn)到戶的普遍實行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喜悅之情,老百姓歡天喜地說:過去是“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盼著大年初一能吃一頓餃子,一次白饃;現(xiàn)在是“白面湯、白面饃、紅薯干子換酒喝,光棍漢子娶老婆”。過去的“要飯戶”“救濟戶”,變成了“存糧戶”“存款戶”,人人喜氣洋洋,個個精神煥發(fā)。
著名詩人蘇金傘在1981年深入蘭考采訪后評論:真正救了蘭考52萬人民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央的兩個農(nóng)業(yè)文件。真正使縣委能在群眾中建立起威信的,是大包干生產(chǎn)責任制,農(nóng)民溫飽問題的解決。正如蘭考群眾所說的:“人努力,天幫忙,政策帶來豐收糧?!?/p>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40年來,蘭考改革開放的步伐從未停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蘭考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為指引,深化改革再加速,轉型發(fā)展創(chuàng)新路,全縣上下,擼起袖子大干,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群眾得實惠最多,城鄉(xiāng)面貌變化最大,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可以說是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時期。
2017年,在蘭考摘去貧困縣帽子之際,我應邀又一次回到蘭考,所見所聞變化之大,令我激動不已。
今日之蘭考農(nóng)村,泡桐枝葉繁茂、百花爭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人健身、有人閑聊,一幅安居樂業(yè)、太平盛世景象。昔日穿得暖、吃得飽,已變化為穿得美、吃得好,昔日拆草屋蓋瓦房,已變化為住樓房裝空調(diào)。那些背井離鄉(xiāng)的艱辛,淚眼婆娑的離別,串百家門、要百家飯的辛酸與尷尬,早已淹沒在40年改革的洪流之中。
今日之蘭考縣城,高樓林立、道路寬敞、繁華富麗,小縣城之氣象漸消漸退,平添了幾分現(xiàn)代化都市的裝束;蘭考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靚麗過,誰也想象不到在昔日的黃沙崗、內(nèi)澇洼窩、鹽堿地上,有些地段的建設和環(huán)境,竟能與鄭東新區(qū)相媲美,誰也想象不到黨的“十九大”,蘭考人民、蘭考干部、蘭考黨員的代表能走進人民大會堂,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蘭考人民的精氣神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高漲過。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痹跉v史的長河中,40年只是短暫的一瞬,“蘭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今天,蘭考變了,雄渾的黃河故道更為壯美,正逐漸成為人們就業(yè)的福地,生活的樂園。蘭考人民有足夠的自豪告慰他們的好書記焦裕祿同志,蘭考人民有足夠的自豪回報他們向習近平總書記做出的莊嚴承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信心滿懷的蘭考人民,在全國率先脫貧之后,正昂首闊步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金光大道。
(作者為河南省民政廳原常務副廳長、河南省焦裕祿精神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