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江寧
吉木出生在海南萬寧農(nóng)村,小時候在海邊長大,家里的院子鋪著白色的海沙,吉木用木棍在院子的地面上畫畫,超大的鴨子、豬、魚蝦螃蟹……從小吉木就對自然、藝術(shù)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和好奇。
長大后的吉木依照家人的期望,考上廈門大學生物科技專業(yè),但吉木沒有從中感到任何興趣,反而童年那些無拘無束的經(jīng)歷,呼喚他尋求更自由的藝術(shù)世界。大學期間,他試著做了一件行為藝術(shù)作品《白墻》,在學校取得了巨大的反響,這讓吉木信心大增。畢業(yè)后,吉木毅然放棄自己的專業(yè),投向了影像、設計與裝置方面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并遠離家鄉(xiāng)來到了中國的藝術(shù)中心——北京。
2015年6月,吉木參加一個主題為“光源”的燈光節(jié)。吉木做了幾個立方形的發(fā)光體,把它們帶到郊區(qū)無人的廢墟。被光體照亮的工業(yè)遺跡,在星空下變得溫柔而神秘。那個夜晚,他和幾個邀請來的朋友在這個廢墟里圍著發(fā)光體讀詩、唱歌、分享故事。那一刻,吉木的靈感再次迸發(fā):既然有了發(fā)光體,為什么不在地上造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月亮呢?假如讓月亮照進人們焦慮的陰霾,用一種詩意的方式表達感受,豈不是可以讓人們跳脫出枯燥的日常,給生活增添更多新奇色彩?
吉木的想象力讓夢想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中生長,“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月亮吧,像云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親切,像燭光一樣溫暖?!?016年5月,他發(fā)起了造月亮的項目——MOON 計劃。MOON計劃是以湖面、草原、沙漠、城市廣場、樓頂、圖書館、廢墟等空間為場景,在不同場景內(nèi)放入柔軟的球形光體裝置,并借助光體裝置營造出不同的充滿詩意的空間氛圍,他希望用這樣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月亮,“讓詩意變成可以感知的實體”,在這種氛圍里讓參與者“彼此聯(lián)結(jié)”。
為了完善月亮裝置,吉木花了大量心思改進裝置,自己畫圖紙,和工業(yè)設計師交流怎么外接氣泵、內(nèi)接電源怎么安裝、哪種底座更加合適……最開始,“月亮”只是一個“手電筒+氣球”,后來,月亮的外殼慢慢從PPC材料換成硅膠,然后又換成橡膠,無論從裝置還是材料,“月亮”都有一個很大的精進和質(zhì)量提升。
小時候,我們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在綴滿星星的天空下,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心里想著要是能把它摘下來多好?
一個叫吉木的人,做的就是這樣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在地上造一個像月亮一樣柔軟的球形發(fā)光體,為繁華都市打造了一個奇妙新世界。
在活動設計里,吉木把月亮裝置放進夏夜的湖面,夜深人靜的時候,皮劃艇劃向溫暖的湖水中央。柔光環(huán)繞,仰望星河,蟲鳴蛙叫,像一支夏夜的搖籃曲。
MOON計劃有一次活動安排在北京郊區(qū)的一間書屋,書屋在山里,夜晚的山路漆黑,不少人有點害怕。吉木沒有讓大家打開手電筒,大家手拉手走過一段路后發(fā)現(xiàn),夜晚的月光和星光已經(jīng)足夠照亮這條小路。MOON團隊提前踩點后知道,這些習慣了城市燈光的眼睛,需要適應一段時間,才能在月光下看清腳下的路。最后到達書屋需要拐過一個彎,人造月亮提前已經(jīng)放置好,屋前有一片水塘。這些人走過最后這個拐角,就能看見被“月亮”照得透亮的書屋倒映在水面上。大家圍著這個“摸起來像果凍一樣”的人造月亮,一起看書讀詩,徹夜長談,在月光下凝視彼此的雙眼,體驗超越語言的交流。
MOON計劃從發(fā)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匯聚了來自不同領(lǐng)域的十六位小伙伴,先后在不同的地方舉辦過三十多次不同主題的活動,每一場活動都帶給追尋者們完全不同的新奇感受。
MOON計劃有一個“曬月亮”的活動,大家聚在一起,描述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和月亮相遇的場景。一個叫德爾的朋友,想象的是用一萬個枕頭堆成的山,山谷是枕頭,山脊也是枕頭,大家穿著睡衣,在“枕頭山谷”里圍著月亮躺成一圈。吉木和大家采納了這項建議。隨后,吉木聯(lián)系了單向街書店,準備了五十多個枕頭,邀請五十名參與者在月光下共眠,并把夢境記錄在潔白的枕頭上,然后分派給大家分享夢境的任務。大家通過分享夢境的活動,主動與陌生人產(chǎn)生連結(jié)和溝通,這也正是吉木愿意看到的。
吉木
2017年6月,吉木帶著MOON計劃和“TREEP旅行”合作,組織了一場以“逃離都市”為主題的活動。他們住在荒郊野外,圍著篝火,讀詩,聊天,做手工。最后一天,山里下起了雨,吉木在屋子里造了個月亮,他們圍著柔軟、溫暖的月亮,回憶生活,暢談理想和人生。
有很多人問吉木,MOON計劃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它的意義是什么?吉木從未給出過一個標準的答案,他認為這才是MOON計劃的精神所在,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去感受和解讀,對著月亮,人們也許更能體認到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