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
【張娟簡介】
兒童教育專家、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北京布布園幼兒園創(chuàng)辦人、總園長,北京市婦聯(lián)新蕊計劃家庭教育特聘講師。著有《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一書。
張娟女士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在北京幼教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她創(chuàng)辦的北京布布園幼兒園聲名日隆。但是,在接受本刊特約記者采訪時,張娟一再強調(diào),幼教的主戰(zhàn)場不是幼兒園,而是家庭。其中,做好親子溝通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
無效溝通何其多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長年從事幼教工作,最深的感觸是什么?
張娟(以下簡稱張):最大的感觸是,沒有家長的支持,幼兒園老師的工作一定是事倍功半。
記:何出此言?難道家長會不支持幼兒園老師嗎?請詳細談?wù)劇?/p>
張:1998年,我剛大學(xué)畢業(yè)就進入幼兒園系統(tǒng),20年間帶過無數(shù)孩子,遇到過無數(shù)家庭。其中,我重點關(guān)注的是有行為偏差的孩子,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慢慢的我發(fā)現(xiàn),即使我的努力在孩子身上得到顯著體現(xiàn),孩子的行為偏差得到了調(diào)整,但往往經(jīng)過一個周末,回到幼兒園,孩子又會回到原點,我的努力全泡湯了。
記:為什么會這樣?
張:機緣巧合,2001年我來到北京工作,在家訪過程中我才弄明白問題所在。我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偏差行為,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身上,確切地說,是在父母跟孩子互動的模式上。而這些,家長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未必承認。
記:為什么家長不承認?
張:因為家長認為孩子的問題是孩子的,不是家長的。幾乎所有家長都能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問題,有的甚至小題大做、草木皆兵,恨不得馬上找到癥結(jié),藥到病除。事實上,問題的癥結(jié)恰恰在家長身上,但許多家長缺乏反省能力,致使孩子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記:您認為家長應(yīng)該在哪些方面反???
張:首先,家長要反省自己是否尊重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各自獨立的人格、性格和氣質(zhì)類型。每個孩子的智力類型和潛力也是不同的,因此,拿自家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是沒有道理的。家長愛孩子,不是因為孩子比別的孩子優(yōu)秀,而是因為他是自己生養(yǎng)的孩子。這便是無條件的愛。一位媽媽找我咨詢時哭得很傷心,她說只要能拯救自己的孩子,花多少錢她都愿意??吹贸?,她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墒牵斔鎸ψ约旱暮⒆訒r,馬上變得非常強勢,她指責(zé)孩子時的表情和語氣就像針對仇人。為什么親子關(guān)系會是這樣?為什么孩子在家里感覺不到被接納?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家長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出發(fā)點。家長要向孩子傳達這樣的基本信息:“我接納你,我愛你,所以我要協(xié)助你,讓你更好。”
其次,家長要反省是否正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太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總是試圖以愛的名義改變孩子。其實,這樣做是對孩子的傷害,因為當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不欣賞和不認可,他就已經(jīng)在家庭關(guān)系中受挫了,他就不可能與父母做有效的溝通。這種現(xiàn)象實在是太普遍了。許多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聽話,因為這樣的孩子好帶,麻煩少,成長效率看上去也蠻高。事實上,這是在給孩子的成長幫倒忙。
再次,家長要反省自己是否平等地看待孩子。每個家長都希望培養(yǎng)一個獨立、友愛、守紀律的孩子,但這些品質(zhì)不是課本上學(xué)來的,更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家長嘲笑孩子的異想天開,漠視孩子的人際交往,甚至對孩子的事大包大攬,就不可能培養(yǎng)自律而且善于獨立思考的孩子。目前,很多孩子在物質(zhì)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但在心理上不堪一擊,因為他們沒有能力面對挫折,不懂得如何面對別人的不認可。這么多年來,青少年自殺的報道越來越多,為什么?說到底,這些孩子沒有感覺到來自家庭的支持。
最后,家長要反省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是否有效。如何做到既有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又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家長首先想到要掌握最先進的技巧,所以家教方面的圖書銷量很好,講座也大受歡迎。但是,家長們很快發(fā)現(xiàn),再先進的理念和技巧,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不靈了。這是為什么?因為與孩子相處,最重要的不是理念和技巧,而是用心:用心觀察孩子的個性特點,用心設(shè)計最適合孩子的溝通方式。只有做到用心,親子溝通才能做到有效。
溝通從傾聽開始
記:您談得很有道理,但有點籠統(tǒng),能否具體談?wù)勅绾巫龊糜H子溝通?
張:好的。家長若想與孩子的溝通有效,必須做到以下四件事:
第一,學(xué)會傾聽。因為年齡、閱歷上的不平等,家長與孩子溝通時更像一個演說家,孩子不大有說話的機會。有些家長責(zé)怪孩子性格內(nèi)向、沒有主見,其實是因為平時沒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更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家長想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那就從傾聽開始吧。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律:任何心理疾患,傾聽都是最好的敲門磚。當我們允許孩子表達自己,我們很關(guān)注他在表達什么,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情緒的一種治療。傾聽時,家長要注意孩子如何認知和表達,因為這是家長了解孩子、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鑰匙。
第二,給孩子選擇空間。在與孩子討論具體問題時,家長要注意給孩子選擇空間,讓孩子選擇他喜歡的方式,而不要強迫孩子必須怎樣怎樣。當孩子沒有選擇,就會有被逼迫的感覺,本能會促使他反抗,而反抗,必然會傷害親子關(guān)系,破壞溝通效果。
第三,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許多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心里揣著一個期待:“你按我說的來?!钡?,所有的溝通不順暢都是來自于孩子的不順從。這便是情緒的對抗。我認為,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和關(guān)注溝通內(nèi)容同等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所以重大,是因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人,他要仰仗父母活著,所以在親子關(guān)系中有一層微妙的邏輯,即討父母歡心。孩子都知道,只有討父母歡心,我才能活得好。所以幼兒都拼命表現(xiàn)好,做好孩子,最怕父母不要他。此時,如果父母給孩子較多的負面評價,甚至羞辱和打罵,那么孩子必然產(chǎn)生受挫感,表現(xiàn)出來便是負面情緒。這類負面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孩子會把這類負面情緒帶到其他關(guān)系中,去應(yīng)對家庭以外的人際關(guān)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出現(xiàn)暴力傾向,可能缺乏情緒自控能力,可能出現(xiàn)自閉傾向,等等。endprint
第四,允許孩子宣泄負面情緒。如果家長觀察到孩子有負面情緒,就要想辦法讓孩子把負面情緒宣泄出來,切不可打壓孩子。比如,孩子心中有了委屈,會哭。這時,家長容易下意識地對孩子說:“快別哭了??抻惺裁从媚兀俊边@句話給孩子兩個暗示:一是不哭是堅強的表現(xiàn),二是這件事不值得哭。這便是對孩子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對家長來說,也許弄丟一個小石塊沒什么可哭的,但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是值得哭一場的,家長為什么要堵住孩子的這個情緒出口呢?情緒是一種能量,身體要像一個管道,外界的事和人導(dǎo)致情緒變化,在身體里游走,當父母接納孩子此時的情緒,情緒就游走了。慢慢地孩子就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學(xué)會如何料理自己的情緒,未來他也能成為一個允許他的孩子有情緒,并且跟孩子平等溝通的爸爸或媽媽。
記:面對愛哭鼻子的孩子,有的家長很頭疼,不知該如何應(yīng)對。
張:其實,家長只要做三件事就行了:
第一,給孩子的負面情緒命名。家長要敏銳察覺孩子的負面情緒,然后告訴孩子,他哭泣的原因是負面情緒造成的,這種負面情緒是緊張、嫉妒,或者恐懼。
第二,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表達情緒是正常的,要勇于表達,當情緒表達出來,自己就不會被它控制了。
第三,給孩子選擇的權(quán)利。家長要告訴孩子,以后有了類似的負面情緒,只要他愿意,可以選擇告訴父母,“我時刻準備傾聽你的煩惱,不管這種煩惱是什么?!币坏┖⒆訉W(xué)會思考,把前因后果想清楚,那么孩子就已經(jīng)在學(xué)習(xí)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他已經(jīng)在內(nèi)化自己如何表達情緒,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zé)。
記:家長是否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家長下班回到家感覺很累,或是工作不順心,可孩子不懂事,一直纏著家長做游戲,這時家長能否拒絕?
張:當然可以,最佳的交流是雙向交流。不過,對年幼的孩子,家長的拒絕要講究策略。家長可以把孩子抱起來,放在腿上,對孩子說:“寶貝兒,你看著媽媽。媽媽愛你,但是媽媽現(xiàn)在真的很累,想一個人待一會兒,因為媽媽不知道這種狀態(tài)下會不會對你發(fā)脾氣。請你給媽媽15分鐘,然后媽媽會開開心心地陪你,可以嗎?”作為家長,如果在家里堅持這樣的表達方式,即開誠布公地表達情緒,而不是帶著情緒表達,孩子一定會越來越開朗,越來越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負面情緒所控制。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就是精神胚胎期,非常重要。
關(guān)注精神胚胎期
記:精神胚胎期是什么意思?
張:精神胚胎期是人類特有的適應(yīng)社會的時期。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就進入了精神胚胎期,有內(nèi)在動力引領(lǐng)孩子去探索,所以他到處摸、到處碰,他必須用這些方式去豐富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才可以獲得經(jīng)驗。在社會的環(huán)境中,在家長的撫育下,嬰幼兒在體能、智能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潛能都得到開發(fā),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展成社會人的雛形。
記:看來,在嬰幼兒精神胚胎期,親子溝通非常重要。
張:是的。在嬰幼兒精神胚胎期,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依附于母親。此時的孩子具有自主性,可以和外界進行物質(zhì)、信息以及能量的交換,而這一點恰恰對于發(fā)展孩子各種感覺器官和肢體運動能力,促使孩子自主地吸收多種信息從而促進頭腦發(fā)育有很重要的作用。當孩子處于嬰幼兒時期的時候,收到的來自于環(huán)境中的情緒影響,對于孩子一生的精神發(fā)育特別重要。有專家從嬰幼兒中樞發(fā)展的特點來判斷,嬰幼兒是借助于身邊的親人交往的經(jīng)驗建立情緒學(xué)習(xí)的基礎(chǔ)的。當然,這些經(jīng)驗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是以非語言的形式存儲在嬰兒的大腦中的,主要是因為此時孩子的大腦皮層發(fā)育不夠成熟,語言能力尚未出現(xiàn)。不過這些經(jīng)驗的印象很深,以后受到情緒刺激時就會根據(jù)這些經(jīng)驗做出反應(yīng)。因此,嬰兒期與成人情緒的交往以及周圍環(huán)境中人們之間的情緒交往,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會對孩子以后的情緒發(fā)展造成深刻的影響。
記: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張:在嬰幼兒的精神胚胎期,如果家長總是不斷地打擾孩子,給孩子負面評價,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會慢慢偏離健康的成長軌跡,最終成為家長想象中的孩子,即聽話的、守紀律的、學(xué)習(xí)好的、人人愛的、有禮貌的、沒有自我、壓抑情緒的所謂“好孩子”。但是當孩子長到三四十歲時,多半開始困惑、迷茫,他會不斷地問自己,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到底想要什么?
記:這樣的家庭影響實在是太可怕了!
張:是的。家長想要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要做智慧型家長,尊重孩子的個性,與孩子有效溝通,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不要讓孩子拷貝家長的成長經(jīng)歷,要讓孩子找到真我。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明白,含辛茹苦、委曲求全地滿足孩子所有需要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好家長首先要活出最好的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經(jīng)營好自己的婚姻,然后將這些美好展示給孩子,成為孩子成長的參考。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多半會成為幸福而有作為的人。
【編輯:陳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