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國人一年中最大的節(jié)日。除夕夜,講究家人團聚,吃上一頓美美的年夜飯。那么在古時候,皇帝們是怎樣吃年夜飯的呢?好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保存著當年清朝皇帝的膳單,皇帝過年吃什么,怎么吃,記得一清二楚,可供大家“品嘗”。
葷素點心應有盡有
乾隆皇帝平時一天正式的飯是兩頓,早上6點多鐘早膳,下午2點多鐘是晚膳。年三十這天,因為是過節(jié),所以晚膳推遲至下午5點開始。但據(jù)檔案記載,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涼菜、點心了。晚宴擺在乾清宮殿內(nèi),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大小與現(xiàn)今的半張乒乓球案子差不多。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幾”,長幾的角“至桌邊八寸五分”。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幾上。
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咸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六十三品,還有兩副雕漆果盒,四座蘇糕、鮑螺等果品、面食。各種膳點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間的距離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謂“鮑螺”并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鮑魚、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鮮,偶爾吃魚,也只是松花江進貢來的銀魚、鱘鰉魚。這里的鮑螺,據(jù)說是一種海產(chǎn)品晾干后磨成粉做成的點心。
大菜之外有果鐘八品,及奶子、鴨子餡包子等小吃分東西排列。以上膳點按清宮大宴規(guī)矩全部用銅胎掐絲琺瑯盤、碗、碟盛裝。
十二位妃嬪陪吃
因為是過年家宴,所以平時各自單獨開伙的妃嬪們也有幸來陪皇上吃飯。其中愉妃、容妃、十公主為東頭桌,順妃、循嬪為東二桌,祿貴人、鄂常在為東三桌,穎妃、悖妃為西頭桌,誠嬪、林貴人為西二桌,明貴人、白常在為西三桌,以上品級分為四等的十二個老婆加一個女兒是這頓年夜飯的陪客,內(nèi)中東頭桌的容妃也就是幾乎人所盡知的那位從新疆來的香妃。
老婆孩子以外,還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熱菜點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且盛菜的碗也降格為瓷碗了。
程序復雜冗長
下午5點,冷膳、熱膳擺好后,太監(jiān)請萬歲爺升座,此時樂聲奏起,皇帝入座后,妃嬪入座。然后再奏樂,隨著樂聲給萬歲爺進湯膳。湯膳用對盒盛裝,放在飛龍宴盒上呈進?!皩小奔磧珊泻弦?,取成雙成對吉祥之意?;噬系膶惺莾筛?,左一盒為燕窩紅白鴨腰湯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右一盒為燕窩鴨腰湯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
皇帝的湯送完了,給妃、嬪、貴人、常在送湯,也用對盒,但數(shù)量減半,每人一副。內(nèi)裝粳米膳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而且“頭桌先進還是頭桌先出”,不能端齊了挨著桌送,而是送完一個,再送第二個。
湯膳送過,送奶茶,送果茶,此時停止奏樂,轉(zhuǎn)宴開始。所謂“轉(zhuǎn)宴”就是大宴桌上的八路膳點及后上的湯膳依次送到皇上面前的長幾上,也就是皇上正式開吃。妃嬪們的轉(zhuǎn)宴也是“先從懷里往外轉(zhuǎn),惟有花瓶、筷子不轉(zhuǎn)”。
轉(zhuǎn)宴完畢開始擺酒宴,這時再奏樂,隨著樂聲“上萬歲爺酒宴一桌四十品,擺五路,每路八品”。
酒宴擺畢,樂止。然后再奏樂,此時總管太監(jiān)“請酒一杯至萬歲爺前跪進”?;实坶_喝后,給妃嬪進酒。幾杯過后,便有太監(jiān)呈上一杯“止杯酒”,意思是喝酒到此為止,不能再喝了。此后給皇上進果茶,與喝酒的程序一樣。喝完果茶,皇上、妃嬪該撤了,此時又掉了一個過兒,妃嬪們先“起座”,然后乾清宮總管太監(jiān)報告皇上“宴畢”,然后是“萬歲爺起座”。這時樂止,皇上的大宴、酒宴就吃完了。
最后一個節(jié)目,皇上下令把自己吃過的、吃剩的、只看沒吃的百十樣“折羅”賞給近臣和親王們。殘湯剩飯好吃不好吃倒在其次,這份揀剩兒的榮耀不是人人都有幸得到的,更實惠的是皇上賞飯,連盤碟勺碗一塊兒都賞了,吃剩飯的不用自備飯盒,內(nèi)務府也斷不了造盤碗的營生。
選自《良友周報》2017.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