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傾城
一則新聞,耐人尋味:
一位四十幾歲的女性,單身,與父母合住。她月薪近萬,每年都出國旅游幾次,父母照應(yīng)她的起居,吃住都不用掏錢,真是賺錢只為買花戴。這聽起來,是許多年輕女孩子夢想的“一輩子不結(jié)婚”的模樣。
但是,她弟弟把她告上了法庭,因為,父母已經(jīng)把房子寫到了弟弟名下,弟弟是房主,他有權(quán)利不讓閑雜人等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其次,她長期一毛不拔,不做家務(wù),就像一件不合體也不保暖的小棉襖,父母也不愿意穿了。
姐姐的委屈是可想而知的:本是同根生,父母把房子給了弟弟而不是自己,弟弟結(jié)婚,父母大筆開銷——到了自己這里,連多吃一碗飯少洗一個碗,他們也要計較?她說:“有錢也不想再給父母,他們對我不公平,我也需要補償?!?/p>
這是中國家庭很常見的模式。有專家曾對中國兩百多個有子有女的家庭做過調(diào)查,有10%左右的家庭給兒女都沒有買房,有30%左右的家庭給兒女都買了房,而那剩下的60%則是只給兒子買了房沒給女兒買房的。有沒有只給女兒買房沒給兒子買的?至少在這受調(diào)查的200多個家庭里,一例也沒有。
這當(dāng)然是重男輕女,是父母的自私與不公,對女兒們造成了傷害。但是——話題說回來,那畢竟是父母的錢,父母有沒有權(quán)利,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使用?父母有義務(wù)撫養(yǎng)孩子,無論男女,可是說到愛,這深刻博大的感情,父母是否必須愛每個孩子,有沒有權(quán)利不愛某個孩子,或者至少是愛得不夠?
我能理解為人兒女者的痛苦:我們來到世上,只有這一對父母,我們渴望你們的愛,你們抱過我們的幼年,教我們刷牙、洗澡,你們?nèi)魏蔚氖韬?,對我們都是天崩地裂?/p>
隨著兒女漸漸長大,長大到可以為人父母的年紀(jì),有時候也就慢慢明白:能毫無障礙地愛自己的每個孩子,是福分,不見得能做到。有些人,婚姻失敗,不得不在財產(chǎn)和孩子之間做一個選擇;有些人,厭惡配偶,厭惡到連他/她的血脈都一樣討厭,愛屋及烏,恨屋也一樣;有些孩子,來的時候不巧,正是父母生活顛沛流離;有些孩子,太難帶,隨時都在哭,大小便很久都教不會。父母是不應(yīng)該因為這些事就漸漸冷卻了對兒女的心,但父母不是圣人。
父母也有自私,會計算,哪些孩子可能中興家庭,有些孩子不過如此;父母也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性,假設(shè)一個母親從來不是一個被寵愛的女兒,大概她也不覺得寵愛女兒是一種必要;父母擁有一切人的缺點:瑣碎、絮叨、多疑、懶惰……
為什么說“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一方面是親身經(jīng)歷了辛苦,才了解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我倒覺得是明白了自己的軟弱:你覺得你的父母做得不夠好?你做得還沒他們好呢。你認(rèn)為他們從來都不了解你,你犯了錯誤要么打要么罵,根本沒有耐心好好教,現(xiàn)在到你自己了,你上了一天班,累得跟孫子跟狗一樣,看到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你有耐心嗎?你的父母偏心,你呢?生了二胎的你,自以為對兩個孩子不偏不倚,孩子們也這么覺得嗎?
所以,有些孩子在做了父母之后,原諒了父母,那些沒做父母的呢?也只能“接受”。
小朋友才有資格抱怨“父母皆禍害”,心理上是巨嬰,視父母如天神,一切不如意,無論天災(zāi)人禍,是坐地鐵時被搶了手機,都是“老天爺瞎了眼”或者“人在做沒天看”,統(tǒng)統(tǒng)來源于“父母皆禍害”。但父母其實只是人。不能說,你身高蓋過他們一頭,卻仍然不能用人與人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
每個成年人,都被歲月刀劈斧鑿過。要想改變,還得再次大動干戈?!鞍荼茸杂筛匾保@是對雙方的要求,為人子女者,必將接受父母的不接受,包容父母的不包容,因為,失去他們,你不舍;傷害他們,你不忍。
而如果父母讓你滾蛋——默默地,滾吧。他們不夠愛你,但你,也必須接受這“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