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明富
性格分析,常常用于小說戲劇的賞析,詩中相對少見,但高考借助詩歌考查性格分析的試題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所以我們平時在復背詩歌時要養(yǎng)成“眼中有人”的習慣?!把壑杏腥恕?,就是要求賞讀者能充分感知詩句中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古詩歌中自然是古人,而且多是文人,所以他們的性格類型化現(xiàn)象更為突出,明確這一特點顯得更加必要。
既要敏感于離愁別緒、眷念不舍、相互寬慰、惆悵失意、謫居之恨、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孤苦無依、身世之悲、英雄末路、壯志難酬、人生如夢、美好不再、羈旅之苦、孤獨憂傷、思家難耐、貞節(jié)自守、潔身自好、不屈壓迫、寄情山水、人生無常、厭惡戰(zhàn)爭、慷慨從戎、傷春悲秋、借古諷今、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等,更要熟悉樂天知命、豁達樂觀、淡泊寧靜、孤高清廉、堅貞不屈、淡定矜持、含蓄內斂、勇于擔當、恪盡職守、嚴而不殘、剛直正派、明節(jié)避世、堅毅勇猛、智勇雙全等。這些詞語,都是有自己特定內涵的,我們最好能將這些詞語結合具體詩句來理解感受,以便為自己的獨立分析做準備。
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感受人心的達觀。
從“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中感受依依惜別的深情。
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感受英雄不再的悲哀。
從“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中感受懷才不遇的孤憤。
從“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感受昔盛今衰的凄涼。
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雨無聲”中感受物是人非的難堪。
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感受身世孤零的悲戚。
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中感受對友情的堅貞。
從“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感受人的傲骨錚錚。
從“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中感受文人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
從“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中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感受詩人對熱鬧生活氛圍的向往以及向往不得的自慰。
從“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中感受詩人對寧靜生活的偏愛與陶醉。
從“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中感受詩人對血腥戰(zhàn)爭的直接控訴。
從“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中感受忠君報國者的英武與豪邁。
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感受詩人對美好景致的情醉神迷。
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感受臨國難的傷痛和愛國情深。
從“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中感受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
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中感受詩人對荒淫無恥者的揭批。
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感受惜春傷春的心性。
從“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中感受農(nóng)村生活的古樸。
從“醉里挑燈看劍……可憐白發(fā)生!”中感受現(xiàn)實的殘酷,壯志難酬的凄婉。
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感受生命意義的永恒。
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感受人的達觀。
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中感受人生旅途的坎坷與艱難。
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感受對理想的堅守與自信。
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感受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感受親人不得相見的凄楚與無奈。
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感受對未來生活的期許。
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感受“空巢”老人的無助與迷惘。
從“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中感受人生的落寞與無聊。
從“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中感受站高看遠、遠離誘惑的道理。
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感受宦海沉浮寵辱不驚的坦然。
從“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中感受“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中感受深入生活參與實踐的重要。
高考中與性格分析試題接近的題型,同樣需要我們深刻接觸和感悟。
有時不說分析性格,而是分析形象,但其實質還是要分析性格。根據(jù)古詩創(chuàng)作的一些特點,我們要在平時積累一些詞語,諸如上文提到的。如2013年高考遼寧卷第9題(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6分)),該題考查的詩歌為張镃的《竹軒詩興》(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答題一般是先概括詩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其后再結合詩詞具體分析,讓閱卷人感到你確實知道你所選用詞語的由來。如該題答案:
塑造了閑適、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關鍵詞扣1分)通過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自得;“倦臥”“閑吟”等反映了詩人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現(xiàn)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條3分,1條2分。)
作答此類試題,審題顯得尤為關鍵,如題干中帶有“分析”字樣,你一定要結合詩歌語言進行分析,否則,三分天下你就失去其二。若題干中沒有“分析”字樣,而且賦分在2—3分,則要用簡潔直白的語言概括。如2013年重慶卷問: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運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曰:容貌病態(tài)怪異,性格堅忍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每問2分,不必要分析。還有鑒賞詩歌形象,不同于小說鑒賞中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答題范圍更廣,自由度更大,當然有最佳角度。
有時不說分析性格,也不說分析形象,而是要分析人物的心境。如2013年江蘇卷第9(2)題(“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一聯(lián)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心境?(4分))這類試題,和第㈠類試題相關,只是要求更集中。不需要意譯詩句,不需要講究概括的多維,只需要有的放矢,抓住“心境”作答。答案為:“厭惡官場、追求恬淡?!?/p>
多思考,少書寫,關鍵詞作答。當然倘若讓我們分析,我們也要能指出概括詞語的由來。如安徽卷2013年第8題(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該題使用的詩歌是韋應物的《秋齋獨宿》(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和趙秉文的《和韋蘇州〈秋齋獨宿〉》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具體答案如下:
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xiàn)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
從既往高考真題看,積累相關詞語,養(yǎng)成目中有人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編輯:李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