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26”期間,最高人民法院公開發(fā)布的《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綱要(2016-2020)》提出,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制度體系,建立與知識產權價值相適應的損害賠償制度體系。
2017年11月9日,由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主辦、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協(xié)辦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與市場價值”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人民法院、法學理論界以及相關部門的代表百余人參加會議,會議就如何破解侵權損害“賠償難”問題、知識產權市場價值與侵權損害賠償的關系、確定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的路徑和方法以及不同領域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在此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宋曉明就“充分運用證據規(guī)則,促進形成符合市場規(guī)律和與知識產權的真實市場價值相契合的損害賠償計算機制”問題特別強調:
(一)做好訴訟指引和釋明工作。要增強法官的責任感和司法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做好訴訟指引和釋明工作,協(xié)調立案部門做好訴訟指引,引導當事人能夠用足、用好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則進行維權,提高舉證證明侵權損害實際損失或侵權人實際獲利的意識和能力。
(二)分類施策、繁簡分流,把握好重點案件的范圍。分類施策是實現知識產權嚴格保護的基本方法,知識產權案件種類多樣、領域廣泛和保護要求的不平衡等特性,決定了在充分適用證據規(guī)則查明損失和通過法定賠償酌定賠償額的取舍上,不能搞一刀切,既要在重點案件上注重精細化審判和質量提高,又要保證一般簡單案件的工作效率。應重點放在創(chuàng)新程度高、有利于體現知識產權較高市場價值的案件上,特別是針對那些有利于明晰試點證據規(guī)則的案件。對于涉及價值鏈低端、銷售終端的規(guī)模性商業(yè)維權訴訟案件、權利人懈怠維權等案件,在當事人主張的情況下,更宜采取法定賠償酌定賠償數額。
(三)要注重實現賠償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圍繞知識產權市場價值評估這個核心問題,將完善證據規(guī)則的探索,與健全鑒定、評估、專家輔助人、專家證人等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探索與證據規(guī)則、證據保全和妨礙訴訟強制措施等民事訴訟相關規(guī)定配套的證據披露、舉證妨礙排除、證據調查令等制度和措施,使損害賠償較好地反映和實現知識產權的真實市場價值。
本期封面故事特別策劃,邀請北京、上海、廣州三家知識產權法院,就“破解侵權損害‘賠償難問題的司法實踐”展開討論,深入展現我國三家知識產權法院的經驗及探索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