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丨木 子
“算不上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017年8月12日,遵義直飛蘭州。出發(fā)前,我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這句話。
或許是為了那片金色大漠,或許是為了那眼戈壁星空,或許是為了那面飛天壁畫,或許是為了那種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兩全情義,我們終究牽著手開始了第一次旅行。
這一次,是你我都向往的敦煌。
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在此之前都是想象。從小生活在南方小城里的我,見多了青山綠水,便對遼闊大漠有著更多的向往。
敦煌是一個干凈的小城,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蜘蛛網(wǎng)樣的電線。城中有一個十字形的主干道,一條路兩邊都是飛天造型的街燈,通往莫高窟,而垂直的另一條路兩邊的街燈掛著巨大的駝鈴,是通往鳴沙山月牙泉的。干凈的黨河穿城而過,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另一種風情。
原計劃第二天先參觀莫高窟,結(jié)果只買到2天后的參觀票,于是我們選擇先去鳴沙山和月牙泉。
鳴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相傳,這原是一塊水草豐美的綠洲,漢代一位將軍率領(lǐng)大軍西征,夜間遭敵軍的偷襲,正當兩軍廝殺之際,大風突起,漫天黃沙將兩軍人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就有了鳴沙山。
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一夜過去后,沙山被修復(fù)得完好如初、坡平如水,仿佛這里不曾有人來過。
來之前的心愿是在鳴沙山看一次日出或日落,可惜都沒如愿。一輪烈日掛在頭頂,干裂的風夾著滾燙的黃沙,劈頭蓋臉呼嘯而來。38度的高溫讓我們有些不適應(yīng)。而當鳴沙山出現(xiàn)在眼前時,高溫不適立刻好了,興奮、激動。
來到沙漠,必然要坐一次駱駝,不然對不起大老遠的路途。鳴沙山除了此起彼伏的連綿沙丘,就是遠遠近近或長或短的一支支駝隊。買票時,看見許多駱駝癱軟地躺在沙漠里,甚是覺得有些可憐。適當休息后,它們
將重新站起,帶著騎在背上的人們一高一低、緩緩前行在沙漠里,清脆的駝鈴聲給人悠揚而曠遠的感覺。
忽然間,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想起那古老的絲綢之路,想起那首耳熟能詳?shù)母瑁骸澳闶秋L兒,我是沙,纏纏綿綿繞天涯……”
要想在沙漠里行走,絕對是件賣力的事,更別提爬鳴沙山。不算太高的鳴沙山,簡直讓我舉步維艱,進一步,退半步。不管怎么加油打氣,最后還只是爬到了半坡。席地而坐,放眼望去,一片黃沙。
“你看,那里就是月牙泉,”坐在身旁的胖子喘著氣給我說。月牙泉被鳴沙山環(huán)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它猶如一少女,溫順地依偎在情人的懷里。我想,這就是上天賜給敦煌的寶貝吧。
可惜,親眼見到的月牙泉和在網(wǎng)上看到的有差別。就連那漂亮的詩句“晴空萬里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山環(huán)抱,一池清水綠漪漣”,也還是停留在我的腦海里。
值得點贊的是,敦煌這座小城里實現(xiàn)了免費Wifi全覆蓋,就連在沙漠里也是滿滿的信號。
二
來了敦煌,若不去莫高窟,那是遺憾。
8月,正是西北旅游的旺季,想要買到莫高窟的門票只能提前半月或更早的時間在網(wǎng)上預(yù)約。因旅行時間和有票的時間對不上,我們只好臨時在敦煌購買應(yīng)急票,但是應(yīng)急票只能看4個窟,我有些失落。
參觀莫高窟,要先來到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換乘大巴車,再統(tǒng)一進入景區(qū)。雖然是旺季,但是換乘大巴車時游客幾乎不用等車。等候區(qū)停了很多車,坐滿一輛開走,下一輛馬上接著。這點,著實讓很多游客為敦煌的旅游服務(wù)點贊加分。
從游客中心到莫高窟,大約有15公里的路程。大巴車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望不到邊。路兩邊,是荒涼的戈壁灘。視野遼闊,沒有一點阻礙。干涸已久的宕河邊,長長的石窟群靜靜地依附在黃土大地上。突然,眼前出現(xiàn)大片的綠陰。我猜想,那應(yīng)該就是莫高窟了。
這也許是這座城市最有綠意的、最有生機的地方吧。雖處在戈壁灘和沙漠的交界中,卻沒有想象中的荒涼。真正進去參觀,還要排隊,經(jīng)過一條筆挺的白楊夾道,仿佛是要穿越歷史的長空。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jīng)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zhì)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shù)地。
來到莫高窟,心情是激動的,亦是虔誠的。我有些迫不及待,但是還是放慢了腳步,生怕快一點就驚擾了這里的一切,生怕快一點就錯過了精彩。戴上解說器,認真聽導(dǎo)游介紹著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走近莫高窟,會先看到一座大牌坊,上邊有著郭沫若題詞的“石室寶藏”四個大字,再往里走就是標有“莫高窟”藍底金字的牌坊了。
莫高窟里的洞窟有很多,但是至今對外開放的卻很少。
游人太多,僅能看的4個窟也只能是跟著人流進去轉(zhuǎn)一圈就出來,沒有半點多留的時間。想要駐足欣賞,簡直就是奢望。然而,看完4個窟,我已被深深地震撼了。壁畫、彩塑、民俗、佛經(jīng)教文、大佛、臥佛,樣樣精彩絕倫。這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參觀的4個洞窟中,記憶深刻的是96號,里邊的佛像是仿武則天的中國第三大座佛,這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九層樓”所在的洞窟。洞中35米高的泥塑彌勒佛坐像,神態(tài)安詳,耳朵垂肩,身上袈裟的褶皺塑的非常自然,塑像身后的還繪有光圈,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筆畫。
除了震撼的佛像,數(shù)量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還有壁畫。即使時代久遠,壁畫剝落,有的顏色已經(jīng)暗淡無光,但第一眼看上去仍然驚艷。壁畫內(nèi)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jīng)變、神話、供養(yǎng)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其中的飛天壁畫最為傳神。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尤其是那反彈琵琶的畫像,神色形態(tài)都令人不禁欣喜、感嘆、叫絕。怪不得在敦煌市區(qū)里隨處可見飛天雕塑。
匆匆一游,卻是三個多小時。走出莫高窟,思緒卻似乎還還沉浸在洞窟里看到的一切。有敬畏,有感動,有著迷。敬畏著古人的智慧,被他們的虔誠打動。而著迷的是,她就像一本厚重的史記,記錄著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修養(yǎng)。
“敦,大也;煌,盛也?!睔v史留給這座城市太多的精彩。我想,我們還會再去敦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