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原部長傅志寰歷經八年寫就的自傳《我的情結》終于問世了。在本來可以安享生活的耄耋之年,傅志寰卻嘔心瀝血寫成這部四十萬字的自傳,他圖的是什么?在這本書的“自序”中,傅志寰講得很明確,“作為祖國曾經的建設者和一個時代的見證人,我還想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那就是把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悟乃至遺憾書寫出來,希冀對年輕人有所幫助與啟迪。”在“后記”中,他再一次懇切地表示:希望本書能對讀者有所裨益。確實,通過閱讀傅志寰這部內容豐富的自傳,每個讀者都會得到各自的啟示。那么作為一個不再年輕,但有幸在他身邊工作過的鐵路人,我通過閱讀傅志寰的自傳得到了哪些啟迪與裨益呢?掩卷長思,我覺得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傅志寰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事先做人。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健全的人格,以真立身,以誠待人,敢做敢為,勇于擔當,進而成就一番事業(yè),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對事業(yè)有用的人。
傅志寰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首先要忠于事業(yè)、自甘奉獻。通讀傅志寰的自傳,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何時何地,他都以祖國、人民和事業(yè)的利益為重。為了實現兒時的理想,傅志寰高考填報了當時尚不是前沿熱門的鐵路專業(yè),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鐵路事業(yè)(P11)。傅志寰留蘇回國,本可以留在條件優(yōu)越的都市高?;蚩蒲性核?,他卻自愿服從分配,來到偏僻的湘南小鎮(zhèn)——田心,從基層干起,從零起步,投身于研發(fā)新中國第一代電力機車的創(chuàng)新事業(yè),一干就是二十三年,甚至母親臨終前都未能見上一面(P9,P25)。傅志寰43歲就進京擔任鐵道部科技司領導職務,晉升前程一派光明,可他卻不當太平官,不走平庸路,組織全路科研人員,發(fā)起了安全技術全面攻關;組織開發(fā)機車車輛新產品,促進產品設計系列化、簡統化;組織了交通運輸政策研究等(P62)。在走上鐵道部領導崗位之后,他更是把國家、人民和鐵路事業(yè)放在首位,殫精竭慮,夙興夜寐。1998年夏季大暴雨,他夜以繼日奔走于搶險救災第一線,冒著傾盆大雨,趟著沒膝洪水,堅持在現場指揮,領導全路迅速恢復運輸(P82~86)。鐵路頭四次大提速,他既坐鎮(zhèn)指揮科技攻關,又直接深入試驗現場,包括親自登乘第一趟時速200公里的試驗機車,在部黨組領導下,與其他負責同志一起,帶領全路闖出了一條具有重大創(chuàng)新意義的提速之路(P150~158)。傅志寰忠誠于事業(yè),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奉獻鐵路的過程中,提升了個人能力,實現了自我價值。他把勇于奉獻與實現個人價值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不凡經歷,他的奉獻精神,對于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來講,應該是深有啟發(fā)的。
傅志寰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必須把握全局、勇于擔當。在面臨難以克服的困難、面對難以抉擇的矛盾時,他能夠從大局出發(fā),堅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意見,不計榮辱,直面挑戰(zhàn)。這種事例在他這本自傳中比比皆是。我認為最能體現這一特質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是頂著壓力,領導全路提前實現運輸扭虧。1998年,傅志寰剛剛就任部長,就遇到了內外交困的窘境。一面是鐵路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出現了多年虧損,而國務院主要領導要求鐵路運輸三年扭虧,當好交通運輸戰(zhàn)線扭虧的突破口;另一面恰好遇上亞洲金融危機,鐵路市場需求突然疲軟,貨源客流嚴重下降,運輸收入銳減。再加上天公作難,發(fā)生了特大洪澇災害,干線斷道,火車不通,使本來已在減少的收入又少了一塊,本來就很緊張的支出又須增加搶險救災的費用。我們了解內情的人都覺得,在這種雪上加霜的形勢面前,要做到鐵路運輸三年扭虧真是難上加難。在這緊要關頭,傅志寰作為部長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擲地有聲地向全路、向全國人民宣布:“若完不成既定的扭虧目標,我將帶領黨組成員集體辭職!”(P88)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句心血來潮的大話、狠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以責任奠基、用忠誠鑄成的誓言。為了兌現這一承諾,他一面親赴水害現場,指揮搶險救災,盡快恢復運輸;一面組織全路開展“富小拖”大討論,轉變思想觀念,主動開展市場營銷(P87)。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傅志寰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三年扭虧目標,必須提綱挈領,以深化改革為突破口,轉換經營機制,為鐵路扭虧提供強大動力。按照國務院部署,參照國資委規(guī)定,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傅志寰團結鐵道部黨組同志,于1998年對部分鐵路局進行資產經營責任制試點,1999年對所有鐵路企業(yè)全面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在大幅度下放經營自主權的同時,要求鐵路局承擔起經營責任,完成扭虧增盈指標。當時我在鐵道部政策法規(guī)司任職,雖然未有直接負責此項工作,但也目睹了鐵路資產經營責任制的推進過程,深知其中的難度,也知曉這一措施的成效。譬如為了按照資產經營責任制的要求,使鐵路局真正做到有責有權、權責對等,必須改變鐵路長期沿襲下來的集權制度,為此傅志寰和部黨組領導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既堅定不移,又反復溝通,終于將企業(yè)12項經營自主權下放到位,同時大幅提升對鐵路局的考核獎懲力度,使鐵路局既有責任,又有權力;對鐵路局既有約束,又有激勵。全路于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了運輸扭虧,可以說這一機制起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讀一讀傅志寰2000年12月24日在全路簽訂第二輪資產經營責任書儀式上的講話,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在這場艱苦而漂亮的扭虧戰(zhàn)役中,傅志寰所承擔的壓力,所展現的膽略與品質(P81~94)。
第二件是在高鐵發(fā)展過程中,堅持輪軌技術路線。傅志寰就任鐵道部長以后,在前人已做大量工作的基礎上,滿懷希望準備大干京滬高速鐵路,但是不期然陷入了一場磁懸浮與輪軌技術路線之爭。對于這場爭論及其對京滬高鐵建設的影響,傅志寰在書中有著詳盡的敘述。當面對著名專家提出的“鐵道部為何拒絕世界先進的磁懸浮技術,堅持采用已經過時的輪軌高速鐵路技術”的質疑,特別是面對高層領導對京滬高速鐵路是否采用磁懸浮技術的慎重斟酌時,毫無疑問,傅志寰作為鐵道部部長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晚上經常睡不好”。但是讓人欽佩的是,他不顧個人得失,堅持實事求是,實話實說,明確表態(tài)“不贊成京滬高鐵采用磁懸浮方案”(P193~196)。在國家批準開工建設上海浦東機場30公里磁懸浮專線的情況下,堅持組織建設我國第一條輪軌高速鐵路——秦沈客運專線(P196~201)。正是由于傅志寰這種勇于擔當的氣魄,不僅為此后包括京滬線在內的高速鐵路發(fā)展堅持了正確的技術路線,而且通過秦沈客專的建設,為我國高鐵發(fā)展打開了通道,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人才。endprint
傅志寰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一定要以誠待人、襟懷坦蕩。通讀傅志寰的自傳,可以感覺到他總是以赤誠之心對待同志,一片真情。傅志寰在株洲所領導科研攻關取得多項突破,但是申請獎勵都以一線科研人員為重,甚至申報工程師職稱,也主動排在了第三批(P48)。在他擔任不同領導職務的時候,有事盡量去同事辦公室商量(P345);對工作中的重大決策,都是反復溝通協調,從不強勢硬推。在他工作過的株洲所、科技司、哈爾濱鐵路局、鐵道部等單位的班子成員都認同他、尊敬他,始終與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本書中,傅志寰用了很多文字介紹了鐵路頭四次大提速的歷程,從這些客觀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所做出的無以替代的努力與貢獻,但是他如數家珍地介紹了在提速攻關中發(fā)揮了杰出作用的沈之介、華茂崑等十幾位同志,強調大提速是廣大鐵路職工和科技人員汗水與智慧的結晶;特別是他十分誠懇地指出:韓杼濱部長作為(大提速的)最終決策者、安全責任最終承擔者,功不可沒(P159)。這種尊重事實、敬重團隊特別是主要決策者的風度,讓我們?yōu)橹畡尤?。傅志寰在這本自傳中,還十分動情地講述了一些基層領導者與普通工作人員的事情。其中一位是青藏線設計總體組組長李金城。為了選出翻越唐古拉山埡口的最佳線路方案,李金城頂著暴風雪登上海拔五千米以上的無人區(qū),在長期缺氧、極度疲憊導致下肢麻痹的情況下,拿到了第一手的勘測資料。傅志寰感慨地說:他用性命換得了寶貴的數據(P141)。另一位是貴陽車輛廠的廠長惠金根,傅志寰專門為他寫了一篇文章,記述了惠金根勇于開拓,通過發(fā)展多種經營,帶領位于深山的工廠走出困境的事跡(P363~364)。還有很多普通的基層工作人員,例如春運期間放棄春節(jié)團聚始終堅守崗位的干部職工,頂著激流抗擊洪水災害的站段領導,長年工作在東北高寒林區(qū)的沿線工人,傅志寰都是滿懷真情地尊敬他們,平等親切地對待他們,竭盡自己的能力關愛他們。從他的講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傅志寰為人的真誠。
對于這種真誠,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側面來加深認識,那就是傅志寰無論跟誰相處,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優(yōu)點就肯定,有問題就指正,開誠布公,心口一致。即便是處理與劉志軍的關系,傅志寰也始終堅持這種磊落、坦誠的態(tài)度(P239~P248)。從傅志寰的經歷看,他這種真誠待人的性格,有時不免開罪于人,但更多地是贏得了人們由衷的信任與尊重。書中提到的2000年1月傅志寰重返田心與株洲所新老同事聚會的場景(P50~53),當時我也在場,親身感受到了那熱烈的場面、洋溢的真情,很多白發(fā)蒼蒼的老同志眼含熱淚圍著傅志寰,拉著他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從書中的此類描述中,相信很多讀者是會得到有益啟示的。
傅志寰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人做事,應當努力做到身體力行、求真務實。傅志寰是工程技術人員出身,無論是從事科研攻關,還是組織裝備研發(fā),都講究科學、嚴謹細致,從不放過一項重要數據。在走上不同的領導崗位后,他仍然秉持這種態(tài)度,對于負責的每項工作,都力求掌握實際情況,做出自己的判斷與決策。
鐵路改革是世界性的難題,中國鐵路由于自身的特殊情況,體制改革尤為復雜。傅志寰擔任鐵道部長以后,繁復的工作紛沓而至,而體制改革是其中難度最大、最為復雜的一項任務。在鐵路工作多年的傅志寰深知其中的風險與困難,他可以做些姿態(tài),提些原則要求,把這項工作交給其他領導同志去負責,但是他明確表態(tài):“作為鐵道部的主要負責人,不應考慮個人得失,必須迎難而上。(P104)”在組織專門班子進行研究的同時,傅志寰一頭扎進了這項工作,反復學習領會中央精神,親自參加改革研討會議,即便是出國訪問,都要與國外同行當面討論鐵路改革問題。2000年7月我隨同傅志寰等出訪美國,所到之處,他都不是單純地進行禮節(jié)性拜訪,而是親自就鐵路改革問題進行實質性對話。記得有一天上午訪問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傅志寰為了與該公司高管討論組建鐵路客運公司的利弊,一直談到下午一點多,以致下一場約好的工作午餐不得不推遲進行,只好連聲道歉。在深入學習、廣泛研討的基礎上,傅志寰形成了關于鐵路改革的一整套思路。他認為鐵路改革面臨的深層次矛盾是:政企不分;沒有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企業(yè)主體;鐵路自然壟斷屬性與競爭屬性相互交織,制約了自身改革的進程。針對這些矛盾,傅志寰組織部黨組領導班子反復研究,確定鐵路體制改革的方向是:政企分開、企業(yè)重組、市場經營。明確了首先掃清外圍的實施步驟,先后推動了鐵路高校與“五大公司”的分離,推進了鐵路多經系統的“企業(yè)分設、財務分賬、人員分開”(P105~P107),促使一百條鐵路支線實行獨立核算(P111),等等。在“主輔分離”“干支分離”的基礎上,傅志寰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鐵路運輸企業(yè)重組方案是“網運分離”。在2000年5月末召開的“鐵路運輸管理體制改革研討班”的講話中,傅志寰詳細地闡述了這一方案(P108~P111)。我當時有幸參加了這份重要講話的討論。可以說,這份講話稿充分體現了傅志寰對于中國鐵路改革的思考與看法,所有的觀點與結論都是他親自研究的成果,而不是研究小組或秘書班子寫好了他照著去念的。雖然此后他“承受了很大壓力,有些方案沒有順利實施”,但他為自己堅持不懈地走改革之路,甚感欣慰,無怨無悔(P114)。
在鐵路體制改革這樣全局性、戰(zhàn)略性的工作上,傅志寰是一絲不茍,親力親為,對于很多具體工作,他也力求掌握第一手資料,從實際出發(fā)做出決策。例如,他為了解鐵路現場工作情況,經常添乘機車、私訪車站。在這本自傳中,傅志寰寫到了很多具體事例。其中提到有一次他從北京去懷化,只帶著我一名處長隨行,準備進行微服私訪。按計劃我們在車站售票窗口買了兩張硬臥車票,傅志寰進站徑直去機車添乘,囑咐汽車司機小賈把行李交給我?guī)嫌才P。結果小賈把我的姓名“陳洪年”聽成了“乘務員”,就將行李交給了硬臥車廂列車員,私訪計劃就這樣“漏餡”了。即便這樣,傅志寰仍然跟普通旅客一樣,堅持在硬臥車廂休息、睡覺,并且很隨和地跟周圍旅客聊天,了解他們對鐵路客運服務的意見,晚上還自己花錢在餐車買了兩個菜、兩碗飯,請我吃了晚飯。雖然這次私訪沒有完全成功,但傅志寰還是了解到很多現場情況與旅客真實反映(P101)。另外一次,亦即本書提到的2002年正月初四的那次私訪,我也參加了。當時我們幾名部機關干部隨同傅志寰一起坐上了硬臥車廂,半夜起來檢查乘務員作業(yè)情況,發(fā)現了副車隊長帶頭跟列車員一起喝酒等問題(P100)。傅志寰通過這種深入現場了解實情的方式,不斷地見微知著、舉一反三,領導全路持續(xù)地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客貨運服務質量。endprint
傅志寰的經歷還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務必要言行一致、嚴以律己。他在這本書中寫道,他把國務院主要領導有關廉潔從政的“五項要求”與“約法三章”抄錄在工作手冊的首頁,時時對照,處處自律(P365)。跟傅志寰接觸過的人都覺得,他在清正廉潔方面,是一個說到做到的正派領導人。
傅志寰作為一名領導干部,首先是要求自己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guī)矩,秉公用好手中權力。不少同志感觸很深的一點,就是傅志寰嚴格按照規(guī)定程序選拔任用干部,不搞個人“小圈子”。我聽當時鐵道部人事部門負責同志介紹,傅志寰擔任鐵道部主要領導期間,凡是研究任用部管干部,都是由人事部門提出建議,聽取分管領導意見后,再進行考察。書中提到一位傅志寰不熟悉的同志被提拔為某鐵路局黨委書記的過程(P346),這類事情我亦有耳聞。在一次出差途中,我親耳聽原蘭州鐵路局一位局長講起,他被提拔當時,跟傅志寰都沒見過面,就是因為嚴格按干部考察程序辦事,他才得以走上這個領導崗位。
當然,傅志寰最讓人稱道的一點,就是自覺遵守廉政紀律。他本人出身于工人家庭,自己是從艱苦的基層干起,結婚后住在“合戶房”(P37),曾因饑餓一頓吃過6個二兩一個的大餅(P34),回家探親亦在硬席車廂站過一天一夜(P96),所以他了解群眾,知曉民情,加上黨組織的長期教育與培養(yǎng),對他來講,黨紀國法提出的廉潔規(guī)定,不是外部強加的約束,而是發(fā)自內心的認同。書中提到的很多事例,例如擔任哈爾濱鐵路局長時,與來哈探望的老父親同睡一張床,騎自行車去火車站接妻子等旁人不太理解的行為,在傅志寰看來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本來就應當這么做”(P73)。在他擔任鐵道部長期間,我多次隨同出差,從來沒有乘坐過專掛的公務車,隨行的僅為三五名干部。書中提到的1998年5月中旬的那次調研(P82),傅志寰為了搞清山西煤炭為何多從公路運輸的問題,帶了包括我在內的三名處級干部,坐汽車從北京出發(fā),頂著一路煤灰塵土進行實地調研,遇到正在停車休息的運煤司機,就不厭其煩與他們討論、算賬,了解其不走鐵路的緣由。傍晚到了大同分局,在鐵路招待所,上了四個菜,吃了一碗面,傅志寰就說吃飽了,分局領導說再上一盤紅燒鯉魚吧,已經做好了,他說那就留給職工吃吧,說完就離席走了。這是我第一次隨同出差,所以記得特別清晰。傅志寰在北京期間還經常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鐵(P40,P352)。2012年有一次我們在某單位會議室討論《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研究》報告,國家發(fā)改委一位司長在寒暄時問傅志寰是怎么來的,聽到他說是坐地鐵來的時候,這位司長不禁感慨道:“誰能想到,一位共和國的部長級干部竟然是乘地鐵來開會?!鳖愃频氖虑椴粍倜杜e。傅志寰不僅嚴于律己,而且對于身邊工作人員也要求甚嚴。我雖然經常參加他主持的會議,多次隨同出差、出訪,但是從來沒有去過他家,從來不曾想過給他送禮,更別說為他辦私事或者求他辦私事。傅志寰在書中略帶自嘲地說,自己“一絲不茍”的書呆子習氣一直改不了(P351)。但是我們深知,傅志寰這樣廉潔正派的作風,正是我們黨一貫所要求的,也是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要求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所歡迎的。
閱讀傅志寰的這本自傳,猶如在聽一位慈祥、睿智的長者述說著他的人生、他的感悟,既親切溫和,又不乏幽默與風趣。整本自傳,沒有說教,沒有套話,而是用簡潔干練的文字,直奔主題,坦陳心懷。書中不僅有對國家和鐵路重大事件的闡述與分析,也有諸如幼時偷瓜、誤開火車、騎車跌進水溝等生活趣事,還有對國外鐵路與異國風情的生動描述。我想,通過閱讀傅志寰親自動筆寫就的自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但是無論是跟他接觸過的同事,還是通過本書了解他的讀者,都會認為他是一個待人誠懇、作風正派、勇于擔當、努力做事的人。傅志寰的人格魅力感染著我們,引導著我們,讓我們從中受到啟迪,受到鞭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更好地提升自我,成就事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