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怡
【摘要】在語文課中尋找契合點,滲透危機教育,關愛學生的生命,不僅是語文課程自身內涵的訴求,也是教育價值的體現(xiàn)。本文用文本重組、找準切入點、課程延伸這三種方式來詮釋危機教育在語文課程中滲透的達成。
【關鍵詞】語文教學;危機教育;培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溯源:危機教育刻不容緩
危機教育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危機教育都是“從小抓起”。我們的鄰國日本是個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地震、臺風、海嘯、洪水等,但日本對孩子的危機教育很成功。縱觀日本小學教育,6年中就有近40課時的教學內容涉及此,分別安排在國文、地理常識、歷史啟蒙、人與自然等課程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從現(xiàn)在起將危機教育納入我們教育管理者的必修課程中,將危機教育滲透于學生的各門功課中刻不容緩,畢竟“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追根溯源,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早就具有危機感、憂患意識,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傳承古人的教育思想,并賦予其現(xiàn)代化的新意。
二、滲透:語文教學任重道遠
語文課如何滲透危機教育?首先對語文課要有全新的理解,語文課不僅指狹義的40分鐘課堂,還包括課堂外的準備和課后延續(xù)階段。在這種理念下,語文課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向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演進;由原來注重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法建構的課堂轉化為切合實際的課程實施(課堂教學及延續(xù)活動)為主題連貫的教育時空,我嘗試著用幾種方式來詮釋危機教育在語文課程中滲透的達成。
(一)文本重組:讓語文課重顯生命意蘊
語文關注生活,具有時效性,語文教師敏感,善于捕捉每一個育人細節(jié)。地震來得突然,學生不了解危機知識,不具備應對危機的能力?,F(xiàn)行教材中沒有設立單獨的危機教育的單元,蘇教版中有不少和災難有關的課文散落其中,適時重組教材,調整教學使之與學生的存在處境實現(xiàn)最佳匹配,抓住最佳教學時間,才是真正觸動學生生命的語文教學。我將十二冊教材中提取有關“生命”的課文進行優(yōu)化組合,形成“生命價值”單元?!遁喴紊系幕艚稹贰斗烟枴贰段⑿χ惺芤磺小烦尸F(xiàn)出健全的人格、樂觀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素質;《大禹治水》因勢利導造福于民,給人生智慧的啟迪;《生命的壯歌》則是團結一心,顯示生命的壯美;《船長》《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中主人公面對生命的抉擇,永遠的責任;《艾滋病小斗士》《青海高原一株柳》則讓我們感嘆生命的堅強。這樣,使本來分開的單篇課文因“生命”這一主題建立了聯(lián)系,學生在這一主題的引領下把握教材,感受到生命是如此寶貴,如此堅韌,如此樂觀。
(二)找準切入點:讓語文課直抵危機教育的內核
實施危機教育,關鍵就是要抓住危機教育的核心: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以讓學生懂得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為根本宗旨。在語文課堂滲透危機教育,應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適合兒童認知水平,用切合兒童的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進一步地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找準切入點,滲透進危機教育的核心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我們可以抓住這次震撼人心的汶川大地震這一事件,通過發(fā)科教短片向學生介紹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的情況;每天收看新聞了解地震動態(tài),在日記中以多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參與愛心捐款活動;為四川獻計——救災與重建的意見或建議。學生根據(jù)活動經歷,放飛心愿,遙想未來,可采用各種形式文體完成一次習作,介紹如何發(fā)現(xiàn)地震的預兆,如何自救、互救,如何防疫,如何重建、團結一心、奉獻愛心。學生真切地認識到災難的破壞性,全身心地傾注了全部的情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體驗到科學救治的重要,領悟到危機教育不可淡化。學生在認識上有了深刻的體驗,在習作中鍛煉的表達情感價值觀上得到了提升,故而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多重功能目標,牢牢把握住了危機教育的內核。
(三)課程延伸:語文架起危機教育的橋梁
語文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決定了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與其他學科的相融性。如何使學生對危機教育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呢?圍繞這一身邊的主題事件進行系列的開放性,讓語文課向其他課程,向生活外延伸展,學生互相合作,自編抗震救災的學生讀本。教師首先推薦閱讀《防災教育指導資料》側重點在語文學科上;音樂課程增添學唱抗震救災歌曲并選入自編讀本中;美術課程建議學生為災區(qū)小朋友作一幅畫,小組評出佳作為自編讀本題圖;體育課程加強逃生技能傳授,組織緊急疏散演習,其內容也可選入自編讀本中。課外組織學生到科技館了解地震模擬裝置,讓學生更加貼近科學;讓學生上網瀏覽相關網站,全面提高危機認識。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教師發(fā)揮出語文學習的多種能力,引導學生采用采訪、調查、參觀等形式,重視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拓展開去,不斷為語文教學注入鮮活的課程資源,學生擁有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在廣泛的聯(lián)系中進行綜合研究,自編了貼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抗震救災讀本,從中獲得應對危機的知識,提高了生存質量。
三、結語:病樹前頭萬木春
人就如一棵蔥綠的大樹,這樹煥發(fā)生機,蓬勃向上,需要陽光、雨露。當暴風雨來臨時,它不退讓、不屈服,堅強地活著。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經歷危險的過程。面對危險,如何回避,如何生存,這需要引導、教育。語文教師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讓語文課堂中滲透關乎生命成長的危機教育,恰如一縷陽光,一滴雨露,滋潤著人生大樹,帶來生命的養(yǎng)料。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回望,危機教育守護生命。因此,我們堅信:病樹前頭萬木春!
參考文獻
[1] 崔曉靜.當代青少年危機教育探析[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 魏彤儒,齊秀強.危機教育研究述評[J].求實,2009(10).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