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師專附小 黃繼偉
小學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中對空間觀念做了較為明確的表述,“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zhuǎn)化。能根據(jù)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圖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案例一:《認識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片斷
學生往往會有這樣的經(jīng)驗:把兩個大小不一樣的東西裝入同一個容器中,大的東西會將容器塞的滿滿的,而小的容器就會留有比較大的空間。在教學體積的概念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經(jīng)驗: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書包(都比較滿)塞到抽屜里,然后用自己的雙手摸摸抽屜,你有什么感覺?
生1:抽屜被書包塞滿了。
生2:抽屜里空的部分很少。
師:其實大家的意思都是覺得抽屜很擠了,是吧?這是為什么呢?
生1:因為抽屜本來是空的,書包放進去,就沒多少地方是空的了。
師:你的意思也就是說書包占了抽屜里大部分的空間。
師:那現(xiàn)在請你們把書包拿出來,再把文具盒放進去,這時候你又是什么感覺?
生1:抽屜里比剛才書包放進去空多了。
生2:抽屜沒那么擠。
生3:抽屜里還能放很多東西。
師:為什么文具盒放進去你會覺得很空呢?
生:因為文具盒很小。
生:因為文具盒比書包小,它在抽屜里所占的空間小。
……
通過這樣兩次的比較,然后聯(lián)系生活中類似的情形,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得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本案例中“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感受抽屜里的空間,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他們對體積的理解有了更準確的把握。
案例二:《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片斷
師:昨天老師布置讓你們找一些長方體的物品,你們有沒有找到?
生1:我找到的是藥盒和牙膏盒。
生2:我?guī)淼氖沁@個長方體的音樂盒。
生3:我找到的是這個長方體的包裝盒。
師:同學們找到的長方體物品真多??!現(xiàn)在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你組內(nèi)的長方體物體進行觀察,找一找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
學生在觀察、交流中逐步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等,建立起“長方體”的概念。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引導學生參與實際觀察,從而讓他們積累感性的認識,逐步獲得有關于幾何形體的表象。在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而且要透過現(xiàn)象,找出事物的本質(zhì)。這樣的日積月累,使空間形式在學生頭腦中具體化、形象化,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學生即使離開了實物、模型,也能進行空間形式的思考。
案例三:《米的認識》教學片斷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70厘米,請同學們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是1米呢?誰能上來指一指,并貼上標簽。
(請2個學生指、貼、說)
師:剛才同學們的估計到底準確不準確呢,我們該怎么辦?
生:用米尺量一量
請一學生上來量
師:量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0刻度要貼著地面,這樣才準確。
生2:老師人要站直。
師:剛才兩位同學中第二位同學估計的比較準確,只差了一點;第一位同學差的多了一些,應該是到老師的腰部這里?,F(xiàn)在你們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兒到地面是1米嗎?
生:想。
師:在量之前先聽清要求:組長做好分工,第一個人站直當模特,第二個人負責測量,第三人負責監(jiān)督,看看量的方法是否準確,第四個人在量出的部位貼上標簽。
……
學生對于一米到底有多長心里并不是很有數(shù),老師在教學中通過巧妙地設疑,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1米到底有多長?引導學生進行多次量一量,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計能力,又讓學生對1米的長度有了更深的認識,建立起初步的表象。
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上三個案例,是教學中粗淺的做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協(xié)調(diào)活動,使具體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學生對幾何形體有深刻的認識,讓他們的空間觀念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