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燁
蔣元樞、蔣因培故居
虞山十里,不失風(fēng)雅;尚湖千頃,獨具神韻。常熟是宜居的山水城市,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不少私家名園,園宅合一,園中有宅,可居、可游、可賞。以山做伴,以水為伍,它們依托虞山作背景,移景換形,拓展園林的空間感。枕河而筑,則在水上做文章,把活水引進園內(nèi),園內(nèi)與園外相通,增添靈動和韻味,充滿藝術(shù)美感,不失文人墨客的精致和書卷之氣,深藏而不露,內(nèi)斂而不張揚,是大自然的恩賜與能工巧匠的精妙構(gòu)思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燕園是常熟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作,歲月滄桑,依然別有一種嫵媚。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去探尋燕園背后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品味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
燕園位于常熟古城區(qū)北隅,西有虞山橫臥,東有運河流淌。經(jīng)歷了漫長的拓展過程,城區(qū)逐步形成了“家住綠槐蔭里,門臨春水橋邊”的格局。南宋紹熙四年(1193),縣尉趙笈夫在白糧倉西建縣尉廳,這是一個維持城區(qū)治安的機構(gòu),相當(dāng)于今天的警察局。廳后建有一小閣,取名為“樂山”,登閣可觀虞山秀色,后改為“挹翠”。城北一帶人口集聚日漸鬧猛,錢觀復(fù)、光祿大夫邱礪、工部郎中富元衡等望族,先后建宅于此,擋蔽了小閣的景觀,小閣又改名為“斗室”。小閣之北是一片花圃,圃中建有“藏春”“野趣”二亭。此后尉廳頹圮,花圃堙沒。淳祐八年(1248),縣尉周介夫重加修葺,恢復(fù)壯觀,在廳西建梅隱軒,在花圃臨河處筑濯纓亭。元代縣尉廳破落不堪,濯纓亭也沒了蹤影。明初,縣尉廳撤,人們建起了炳靈公殿,縣尉廳后的花圃則成了邵氏的花園。嘉靖年間張文麟在此筑半野園,它成為半野園的花圃。以后幾易其手,崇禎年間到錢謙益手中達到鼎盛。經(jīng)過錢謙益的苦心經(jīng)營,半野園占據(jù)了東達琴川河,與大步道巷錢氏老宅相望;北到七弦河,與周氏蒼翠園即北園緊連;西到北門大街;南至辛峰巷的一大片區(qū)域。絳云樓焚毀后,半野園由盛而衰,人去園空,日漸荒蕪。錢謙益、柳如是去世后,錢謙益子錢孫愛將其分割出售,其中大部分被蔣伊、蔣陳錫父子買下。蔣伊(1631~1687)字渭公,號莘田??滴跏辏?673)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學(xué)副使。蔣伊政績突出,康熙皇帝賜“懷藎興文”匾,蔣伊買下半野園后在弄堂西口建造了蔣氏牌坊。蔣陳錫、蔣廷錫兄弟把原來在乾元宮右側(cè)的蔣氏世恩祠移建于此,也就逐漸成了蔣氏家族的集中居住區(qū)。
乾隆初年,方益搬到此地與蔣氏為鄰。方氏祖籍安徽休寧,于清順治年間遷到常熟梅李鎮(zhèn)安家。方氏家族以奉行孝道聞名,故稱孝子方氏。憑借徽州人的聰明能干,發(fā)展成為梅李望族。方益,字對巖,舉人。乾隆年間任湖北黃梅縣的知縣,三年后辭職歸里,在含輝閣與辛峰巷之間、靈公殿西買下了一塊地。方益購置太湖石,堆成山峰,園內(nèi)水池從橫跨市心街的橋下穿過,直通琴川河(市心街后稱為紫金街,此橋后亦名紫金)。因取唐代著名詩人元結(jié)《與瀼溪鄰里》中“峰谷呀回映,誰家無泉源”的意境就取名“峰谷泉源”,由寓居常熟的崇明人書法家柏謙題寫園名。方益財力有限,未等完工就出租他人,以維持生計,回到梅李老宅,建造用的湖石堆在地上。此后“峰谷泉源”售于東閣大學(xué)士蔣溥之子蔣元樞,稱“蔣園”,方益的后代則蟄居園旁的“繡屏風(fēng)館”。蔣元樞(1739~1781),字仲升,一字香巖,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三月至四十三年六月任臺灣知府。卸任后分發(fā)福建以知府候補。乾隆四十四年二月,進京受乾隆皇帝的接見,結(jié)束后請假回到家鄉(xiāng),為祖父和父親樹牌坊、建祠堂,修葺世恩祠和為其兄筑墓,同時買下住宅東側(cè)的方氏園林作歸隱計。次年三月,乾隆第五次南巡至杭州,蔣元樞留在杭州辦差,再次受乾隆引見。此時蔣元樞已疾病纏身,再次請假,回到常熟加快了建園步伐。“中建西洋臺,欞檻悉以檀楠為之,奉天妃其中?!苯ǚ吭煳萦昧鲜种v究。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蔣元樞在福建去世,享年43歲。子女尚幼,由其兄弟們料理后事。長子蔣繼煃是位紈绔子弟,《海虞詩話》記載:“蔣處士繼煃,字芝山。世家子,豪于摴蒲,嘗擲瓊指園池為注,一擲而拱手贈人。”一次賭博把園輸與別人。
道光初年被蔣因培買下。蔣因培(1768~1838),字伯生,號燕園主人、辛峰老民。蔣因培與城南蔣氏的蔣元樞并非一族,人們稱蔣因培是蔣元樞族侄,是指同姓而言,并非嫡親。蔣因培的先輩是在明洪武年間從長洲遷到常熟城內(nèi)青果巷,故稱青果巷蔣氏。明代被劉瑾殺害的御史蔣欽,是蔣因培的十世祖。蔣因培父親蔣瞻岵(1727~1786),字蓼庭。蔣瞻岵4歲時父親蔣汴即去世,家道中落,跟著祖父蔣守四處漂泊,以討飯為生,最后在路人的接濟下落腳山東濟寧。在艱苦環(huán)境中,蔣瞻岵不忘讀書,后家境漸漸好轉(zhuǎn)。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京城擔(dān)任四庫館謄錄。乾隆四十二年,以布政司理問分發(fā)山東,署兗州府經(jīng)歷。后擔(dān)任山東汶上知縣。因積勞成疾,在任8個月病卒。生有蔣因培、厚培、天培。蔣因培生于濟寧,讀書過目成誦,10歲通韻語,17歲以國子監(jiān)生應(yīng)順天鄉(xiāng)試,為法式善所激賞,由是知名。嘉慶二年(1797),得縣丞分發(fā)山東,權(quán)費縣巡檢,補陽谷縣丞,累署汶上、金鄉(xiāng)、嶧、滕、高密、巨野諸縣事。嘉慶十八年,任泰安知縣。嘉慶末,任齊河縣知縣。蔣因培居官清正,得到百姓愛戴。隨父親在山東汶上時,筑有蘿莊,經(jīng)過蔣因培的擴充,漸成規(guī)模?!鞍讞罾@于齋前,青山在其屋上”,有古槐七十二樹,名其堂“七十二槐堂”。請畫家黃易畫了一幅《蘿莊圖》,好友郭麐題寫《蘿莊圖記》。汶上是南北來往的要沖,一時名士東游者,題襟書壁,蘿莊儼然成為文人接待站,蔣因培因此有“昔人稱汪倫,今逢蔣伯生”之譽。
燕谷洞天
蔣因培是著名詩人,著有《烏目山房詩存》,輯有《秋唱集》。同其他乾嘉學(xué)派的人物一樣,亦酷愛金石,重考據(jù)之學(xué),著有《燕園石墨》。嘉慶二十年,在泰安,曾與當(dāng)?shù)厝艘黄鹪谟衽刂袑ぴL到秦二世元年詔文石刻殘石二塊存十字,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至今仍保存在泰安岱廟。
嘉慶二十一年,蔣因培頂撞上級,遭到彈劾,嘉慶皇帝看了疏狀后批道“此人可嘉之至”,被免于追究。道光元年(1821),敢于直言的蔣因培,觸犯御史,以狂謬被劾,遣戍新疆。道光三年(1823)遇赦釋還,在河南蘭陽遇到畫家錢杜,請他畫了一幅《入關(guān)圖》。適逢酷暑,錢杜揮汗三日,潑墨而成。此后閑居濟南歷城,在城西柳絮泉旁買下一座破落的園林。這所園林來歷不凡,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故居,明代嘉靖年間為濟南文人谷繼宗的宅第,清初成為名士鐘性樸的居所,后歸濟南著名的朱氏家族中朱緯、朱令昭所有。據(jù)朱照《錦秋老屋筆記》記載,朱緯添建廊屋,有蕭寒郡齋、紅鷗館。西院金線泉側(cè)有水明樓,竹木映窗,鳴泉繞砌,南對云山,成為歷城第一佳境。朱令昭是著名詩人、畫家,年僅41歲即去世。此后樓房頹廢,草木荒涼,賣花人把廢基改為花圃。蔣因培買下后稍作整修,取名“燕園”,亦稱“泉上精舍”“蔣園”。好友韓崇(1783~1860),有一詩相贈:“眉柳依然黛色橫,林泉今又屬元卿。東籬對客黃花瘦,南阮看人青眼明。金石已隨塵世散,梧桐猶作雨風(fēng)聲。寓公自有淵源在,池上重題漱玉名。”喬岳有《游蔣園詩》:“南溪流急北溪遲,一欄分泉作兩池。樹歷年多禽亦古,花無人見蝶先知。壁懸細篆爭猜字,客到高樓妙有詩。莫怪檐廊俱草草,寓公本不作長思?!备哒瑫D《味蓼軒詩鈔》中《濟南雜詩》也提到“伯生大令燕園今已易主,園即李易安遺宅”。道光初年,何紹基(1799~1873)隨任山東學(xué)政的父親何凌漢來到濟南,與弟何紹業(yè)是燕園常客,常在一起切磋學(xué)問,研討心得,故在何紹基的詩文、題跋中可見這所燕園的線索。道光三年(1823)所作《題圉令趙君碑三首》有“道光二三年間,伯生居濟南西關(guān)外之燕園,余與兄弟子毅偕周通甫、楊征和、張淥卿諸君談碑看畫,過從無虛日,顧未見此碑,其時蓋尚未收得也”的記載。道光十八年題《朱季直印冊》跋:“丁酉冬,季直來京師,枉顧欣然。蓋別來十三年矣。猶憶燕園舊游,張淥卿、周通甫均歸道山,陳鹿樵不知今在何許。主人蔣伯生棄園歸虞山,聞甚佳健,然亦音信久闊矣?!蓖瑫r還有題詩一首,首句為“憶余初識燕園老,異書英客爭相造”。蔣自號燕園主人,即是從入住此園時開始的。
蔣因培為人落拓,縱情詩酒,交友廣泛。60歲以后葉落歸根,開始把西門大街致道觀西側(cè)蔣忠烈祠改建成“一角園”,辟藏書室名“烏目山房”,把自己收藏的藏書和字畫、金石存儲其間。在園中可望見虞山辛峰亭,取號辛峰老民。女弟子詩人周綺有《呈蔣伯生師》:“謂傳雅集在西城,曲度深宵月幾更。高士園為才士集,詩人心得古人情。千秋韻事推前輩,一代名儒屬后生。畢竟黃花誰是主,白頭瀟灑有淵明?!?/p>
不久又買下“蔣園”仍用“燕園”命名。道光八年(1828),賣掉歷城的燕園回到常熟。在蘇州胥江上與吳江詩人袁棠相遇,袁棠作詩相贈:“回鄉(xiāng)仍作客,舊業(yè)已無家。公子衣猶葛,高堂鬢欲華。方舟留夜話,孤燭照天涯。揮手愁明發(fā),紛紛散曉鴉?!贝文甏禾?,請常州著名疊石高手戈裕良為園林堆石。戈氏仔細度量,對原有太湖石假山進行完善,堆成一組形狀似七十二只猴子的花果山,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使小園頓顯活潑,在構(gòu)思上明顯受了蘇州獅子林的影響。戈氏把重點放在園的中北部,用本地小山的黃石,使兩種石材既能形成強烈對比。在虞山最險峻的劍門奇景中尋找靈感,應(yīng)用中國畫的構(gòu)圖法把濃縮版的劍門搬到了園內(nèi),取名“燕谷”,氣勢不凡,成為整個園林中最大亮點。工程進展迅速,一氣呵成,當(dāng)年夏天完工。道光十年戈裕良去世,燕園成其絕作。道光十一年七月,蔣因培專程到吳江郭麐家中,娓娓道出原委,郭麐信手撰成《燕園記》一篇:
往歲訪伯生虞山,信宿于其所居之燕園,時伯生方卜宅兆于山麓,未暇以布置園亭為事也。自后君常寓孥于泲州,去歲始歸虞山。有客傳其葺治一新,比舊改觀矣。今年七月,君自虞山過余袁浦客舍,為言自新春初經(jīng)始,斷手于夏仲。 泉植楥,帖石置屋,引遠山以為屏,辟曲徑以延客,花卉竹木,面勢所宜,云霞新鮮,鷗鷺如養(yǎng),稱心營度。雖地不數(shù)畝,居然有丘壑之美,不有文字,孰標(biāo)勝賞。今以是屬子,于是出其題目之處凡十有六,領(lǐng)異標(biāo)新,仿佛若身游其地。乃詢之曰:子之以燕名園,何也?曰:吾生長山左,長而跋履,足跡所及數(shù)千萬里,出塞入塞,冰雪之交。在卦為蹇,于人為勞。老愛筋力,燕燕居息。少而旅逸,遠去鄉(xiāng)國。宗人戚屬,稀見顏色。愿言于此:燕樂飲食,毛羽不豐。翻飛逆風(fēng),近慚鷦鷯。遠愧冥鴻,飄搖瑣尾。一巢始定,安我琴書。長我子姓,病者求息。勞者必歌,傳于此名。子謂之何?應(yīng)之曰:子之名則善矣,其亦無負此名矣乎。與君定交三十余年,離合聚散,悲愉欣戚,會不能以一瞬。俛仰此世,豈堪把玩。往者如斯,余年可知。生地佛重,首禾吾師。返邦族而息勞筋,謝車馬而開故書,豈槍榆之可笑而意而之智之不如。行復(fù)自念,悽愴傷懷。未掩柴荊,棲棲江淮。重過君園,而照影于池水,恐不復(fù)識吾之形骸也。
這篇記為我們解開了燕園名稱由來之謎,它出自《詩經(jīng)·小雅·北山》中的“或燕燕居息”,燕燕通“宴宴”,是安息的樣子,居息就是閑居休息。燕園的命名權(quán)應(yīng)該歸屬蔣因培是確實無疑的。經(jīng)過蔣因培的營造,燕園基本定型。回顧四周,真可謂“有山盡歡喜,無水不精神”。眼見所處,離不開亭臺樓閣,遙望水池,這荷花倩影、柳枝婆娑;那清水池畔又見秀竹扶疏、蒼松蔥郁,枝葉繁茂,清新翠綠。影臨曲水,花入欄桿,仿如那伊人相依;園內(nèi)山石林立,無一處重復(fù),無一景雷同,形成了燕園十六景。這十六景分別為:詩境、燕谷、引勝巖、春明池、過云橋、一瓻閣、三嬋娟室、五芝堂、十愿樓、綠轉(zhuǎn)軒、佇秋簃、賞詩閣、童初仙館、冬榮老屋、竹里行廚、夢青蓮花庵。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王翚、楊晉筆下的氣象萬千,蔣廷錫、馬元馭畫中的風(fēng)神俊逸,相輝交映。春天牡丹吐艷,夏時荷花滿池,秋季叢桂爭發(fā),冬令梅花怒放,四季不同態(tài)。燕園身處城中,但七弦河一帶還是水田一片,竹籬茅舍,蒹葭蒼蒼,人稱小桃源。其中賞詩閣是園中最高處,遠眺虞麓山巒,俯瞰燕園全景,主人時與好友抒懷唱和,乘興之作貼滿壁間。三嬋娟室外種有新竹、嬌柳,每當(dāng)新月當(dāng)空,頓成三影,人稱三嬋娟。
完工之后蔣因培請時年70歲的畫家錢杜在五芝堂,當(dāng)場揮毫一氣呵成把這十六幅景色畫成冊頁。張豐玉為圖配詩,蔣因培作詩答謝。
蔣因培沒有忘記昔日的情誼,數(shù)次赴濟南、濟寧看望朋友。道光十二年底,蔣因培外出遠游,先赴湖南看望兒子。蔣因培有兩子:長子蔣庸,字奇男,舉人,湖南候補直隸州知州;次子蔣愚,湖南候補縣丞,早卒。道光十三年二月,在蔣庸任職的永州東安縣署,蔣因培為自己的詩集作序。此后擬登南岳,因病未果。是年冬,由湖湘乘船游歷閩粵。
蔣因培把燕園作為他理想中的桃花源,每到花開時節(jié),姹紫嫣紅,蔣因培邀請好友在燕園把酒言歡,很多文人留下詩作。友人錢泳每次到虞城總是下榻燕園,對燕園極為稱許。道光十六年,蔣因培招待朋友在童初仙館飲酒唱酬。道光十七年春,燕園牡丹盛開,蔣因培邀請黃安濤、彥齊槐、楊文蓀等人到常熟相聚。余興未盡,他們還一起上虞山絕頂觀賞劍門奇石,并在劍門留下摩崖石刻。
道光十八年,蔣因培赴上海就醫(yī),歸里數(shù)月即病逝,走完了他人生歷程。
不久,蔣庸將燕園售于吳縣東山的富商潘守訓(xùn)。道光二十一年五月,蔣庸遭湖南巡撫吳其浚彈劾,革去知縣職務(wù),回原籍交地方官管束,理由是“蹤跡詭秘”。此后一直在軍中效力,在湖南去世,后代也留在了湖南。
燕園雖為私家園林,當(dāng)初僅以竹籬圍欄,人們在園外能望見園內(nèi),即使主人不在,也可以隨意入園賞花觀景。道光十年,方巖之孫方熊約幾位友人來到完工不久的燕園,時主人在山東。故園易主,面貌改觀,方熊十分感慨。
潘氏是生意人,缺少文人的風(fēng)雅,入住后,拆竹籬改成木柵欄,并在辛峰巷建高大的墻門,大門緊鎖,不許閑人進出。此舉引起邑中人士的非議,在方熊、曾熙文等人的詩文中頗有微詞,沒有點名,只是含蓄地寫成“滎陽氏”。潘守訓(xùn)不久即因病去世,邑志中載其長子潘其永,在父親生病時割肉盡孝。
道光二十七年,燕園被科場失利而歸的歸令瑜買下作為別業(yè)。從蔣庸、潘守訓(xùn)到歸令瑜,10年間三易其主。歸令瑜(1800~1850),字子瑾,號蘿汀、少庵。道光十四年舉人,多次參加會試名落孫山。燕園經(jīng)歸令瑜之手,理蕪增美,頓覺“奇石立、佳植露”,恢復(fù)了往日景象。移居之日歸令瑜寫下“差喜囂塵能避俗,不須更問武陵漁”的感觸。歸令瑜身后子女相繼凋零,由侄孫歸曾禧居住于燕園內(nèi)。
光緒二十四年,翁同龢開缺回籍,一時居無定所,舊山樓趙宗建熱情介紹燕園有空余房屋出租,最后翁同龢在塔前租屋暫作棲泊之所。此后,歸氏把燕園大部分售于蔣元樞玄孫蔣鴻逵。蔣鴻逵(1864~1918),字逵卿,號蔚青。曾在昆山、溧陽、嘉定、松江等縣擔(dān)任幕僚和文書,光緒二十八年后息影家鄉(xiāng)。蔣鴻逵先后出資修蔣元樞墓、收回世恩祠地基和買下蔣氏祖業(yè)燕園,為城南蔣氏家族做了大量有益的事。蔣鴻逵在燕園“植蘭于庭,鳴鶴長鳴”,以詩酒自娛。光緒末,燕園再次轉(zhuǎn)手,被駐日本長崎領(lǐng)事張鴻購得。宣統(tǒng)元年(1909)小年夜,失火,燒毀后樓十余間。宣統(tǒng)二年,張鴻從日本回國,著手修繕燕園,先后拆除了園內(nèi)搭建的小屋、平房數(shù)間,空地悉種以竹,建花房,從日本帶回一棵白皮松種于園內(nèi)。1916年正式遷入,自號燕谷老人。此后又筑圍廊,畜白鶴數(shù)只于園內(nèi)。園內(nèi)景色也變化不少,在張鴻筆下,三嬋娟為湖石一堆、蠟梅一叢和羅漢松一株,在月光下風(fēng)姿綽約。張鴻曾在園內(nèi)收留孤兒,創(chuàng)辦見習(xí)所,教做手工和養(yǎng)蠶,并在園中完成了他的文學(xué)著作《續(xù)孽?;ā?。1919年,小說《轟天雷》作者孫景賢患肺病在燕園養(yǎng)病半年多,直至年底臨終前數(shù)日搬離。詩人楊無恙也曾在燕園小住。張鴻入住長達20年,是時間最長的燕園主人。
錢杜所繪《燕園圖》其后歸趙宗建,光緒元年(1875),趙請楊沂孫題寫“錢叔美畫蔣伯生先生燕園圖”引首,后售于一北京古董商。1911年,國光出版社用珂羅版出版了《錢杜燕園八景冊頁》,已非完璧?!度腙P(guān)圖》卷仍在人間,后歸霍邱裴氏吟雪軒收藏。2011年,亮相北京保利拍賣有限公司秋季拍賣會。
1936年,燕園旁的靈公殿軍隊駐扎,借燕園作廚房,軍隊挖有地下室。三嬋娟室又稱四面廳曾為沈養(yǎng)孫之子沈芳畦所租住。1937年,日軍占領(lǐng)常熟,國破家亡,張鴻避難到桂林,后輾轉(zhuǎn)香港,1938年定居上海,直到1941年去世。燕園僅有看門人看護,圖書、古玩、家具悉被搶劫一空,一片狼藉。后由徐兆瑋幫助清理,僅在殘垣破壁間尋得張鴻的幾冊詩稿,帶到上海。新中國成立后,破敗不堪的燕園先后被公安局、皮革廠占用,正因如此使燕園躲過了劫難。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建筑學(xué)家童 來常調(diào)查園林現(xiàn)狀,并在《江南園林志》一書中專門介紹。50年代,建筑學(xué)家陳從周來??疾?,在《園林》雜志上發(fā)表了《常熟園林》一文,認為燕園是常熟園林的碩果,贊賞有加。改革開放以后,園內(nèi)的單位陸續(xù)搬遷,十六景恢復(fù),燕園浴火重生。
燕園保留了不同時期的造園特點,至今我們?nèi)阅芨杏X到園內(nèi)的差異,從布局看南部稍顯局促,而北面則較為疏朗開闊。如今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燕園已經(jīng)融入了現(xiàn)代建筑的元素和當(dāng)代人的審美情趣,昔日的私家園林已經(jīng)蛻變成開放式的公園,最為重要的是,燕園周邊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這樣,誠如徐兆瑋對燕園的評價“古色斑斕,如讀六朝人文,雖疵句亦覺秀媚在骨”。
不到燕園,怎知景色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