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男
摘 要:英語課堂話語分析,主要是對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話語進行分析,即分析教師話語的合理性、有效性、功能性。在此基礎上考察教師話語的實際使用效果。
關鍵詞:英語課堂話語;正確性;邏輯性;規(guī)范性;功能性;互動性
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是指在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時產(chǎn)生的話語。它一般在課堂上起著雙重作用:既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重要工具,又是學生習得語言的重要來源。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合理使用課堂話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目標語的信心。同時,教師用目標語向?qū)W習者提供語言輸入,可以培養(yǎng)學習者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正確有效地使用話語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規(guī)范有效地運用課堂話語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關注。
一、困難頻現(xiàn):課堂話語導致交際困境
現(xiàn)在以教師課堂話語為切入點,談談在課堂中教師用語的困境。首先,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決定了教師語言規(guī)范的必要性。但現(xiàn)在課堂中教師使用教師語言的問題頻現(xiàn)。
案例1:在7上 Unit 2“Lets play sports!”Grammar的課堂上,一位老師由于緊張,進門第一句就是Class begin. 說者無意,但學生牢記在心,以至于在練習環(huán)節(jié)有部分學生就犯了和該教師一樣的錯誤。我先后聽了10節(jié)不同教師上的課,作如下統(tǒng)計:
二、功能展示——提高課堂話語之必要性
1.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真實、地道的語言輸入
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就是經(jīng)過輸入、吸收和輸出的全過程。
而占學生言語內(nèi)容輸入的大部分是教師的課堂話語。課堂提供了使用英語的環(huán)境,而課堂話語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真實、地道的語言輸入,經(jīng)過學生大腦的加工,能內(nèi)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
2.有利于學生建構(gòu)語言知識和發(fā)展技能
學生對零散的知識無法自己進行歸納組合,如在英語語法的學習中,學生只有零散的記憶,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特有的課堂語言歸納總結(jié),建構(gòu)語言知識的組塊,并慢慢讓其學會歸納
記憶。
3.有利于學生實施課堂學習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合理運用課堂話語并被理解,和學生產(chǎn)生互動,在互動中讓學生樂于學習,勤于學習,才能有利于學生實施課堂學習活動。
三、困難分析:教師準備不充分及對于學生情況的錯誤分析
問題一:課堂導入拖沓現(xiàn)象
案例2:課堂伊始教師幾乎問了整個班的學生:“Whats your name ? How old are you ?”
這樣的課堂導入花費了近十分鐘時間,導致部分學生失去了積極性。教師課堂話語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語言輸入并不能都被學生加工。因此,教師課堂話語的規(guī)范性和正確性顯得尤為重要。正如何安平(2001)所說,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zhì)量和水平。
問題二:課堂指令話語過多
案例3:一位教師執(zhí)教7上Unit 6“Food and lifestyle”的Reading“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
T:Do you like eating fruit? What fruit do you like best? Talking about it with your partners...Now lets discuss the pictures.(學生仿佛沒聽到教師最后一句指令,還繼續(xù)和同學討論他們最喜歡的水果。教師似乎很著急,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聽他的。) T:Be quiet! Be quiet!(安靜?。┻@才順利進入下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顯然教師沒有意識到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還不能順利聽懂他的大段英語。教師出現(xiàn)的過多指令讓學生無法正確做出選擇,不知道如何從如此多的指令中提取到教師此刻輸出的信息,結(jié)果事與愿違。此類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比比皆是。
問題三:課堂話語不佳
案例4:一位教師讓學生操練句型“Can I have some bread?”,首先學生相互提問,然后再根據(jù)自己拿到的卡片回答“Sorry, you cant.”或者“Yes, you can.”教師說完后學生開始活動,但教室里一片混亂。
此案例問題在于教師的指令不清楚,在學生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就進行活動。案例中教師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進行雙向操練。如果教師僅僅個人示范,分飾雙角,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理解上的誤差。
四、實踐求解:提高教師課堂話語之策略
1.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素養(yǎng)——課堂話語的奠基石
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的“量”并非關鍵,關鍵是話語的“質(zhì)”。因為高質(zhì)量的課堂話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5: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aturday?
S:I usually...
T:Watch TV?(給學生提供語言上的支持)
S:No.
T:Do something?(再次給予支持)
S:Yes,I usually do my homework.
案例中教師沒有“秀”出優(yōu)秀口才,而是給予學生一定量的語言幫助,讓學生產(chǎn)生愿意用英語交流的欲望。課堂上教師的話語不是要多、繁、難,而是要轉(zhuǎn)化成讓學生感興趣的、正確的、有邏輯性的話語。這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更體現(xiàn)了教師課堂教學上的專業(yè)能力素養(yǎng)。
2.適時的手勢、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課堂話語的輔助工具
案例6:在上5下 Unit 3“Asking the way”的課堂上,一位教師在練習Turn left. Turn right.時,讓學生聽指令做動作。教師先用英語說明要求:“This time I want you to do the actions.Please stand up. I say, you do. OK ?”待學生說OK 后,教師便開始發(fā)指令,但是學生只出現(xiàn)了跟讀并向前走了一步的現(xiàn)象。該教師只能又詳細地解釋:You do the actions. Dont go straight on.OK?這次學生不但做了Turn left. 還做了Go straight on 的動作。教師無奈,便只好放棄英文而改說中文。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為何會多次達不到教師的要求呢?其實主要問題在于指令過多、不到位。學生不理解老師要他們干什么,所以學生反復出錯。其實這位教師可以用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通過一邊做動作一邊說指令,然后再讓學生跟著做,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堂語言的多元化,用動作來彌補生僻的語言,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動作或者表情就能把復雜的語言演繹得很清楚。而且身體語言這種輔助工具不僅能化繁為簡,更能為枯燥的課堂增添一份生動。
參考文獻:
[1]何安平.外語教學大綱·教材·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11.
[3][美]科恩·圣智英語教師叢書:課堂語言能力評價[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07.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