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先鋒
1963年,英雄的中國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以回天巨力,難以想象的速度,越過了三年經濟暫時困難時期,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蒸蒸日上、熱氣騰騰的革命景象。
正在這個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響應毛主席和黨中央關于“大辦農業(yè),大辦糧食”的偉大號召,發(fā)揚我軍“戰(zhàn)斗隊,工作隊,生產隊”的光榮傳統(tǒng),要在廣東珠海白藤地區(qū)攔海造田,創(chuàng)建生產基地。
廣州軍區(qū)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向海灘要田”的響亮口號。
三條堤線擺在面前,126師楊海水副師長指著地圖,向軍區(qū)司令員進行匯報:一條是標高負零點五米的“習慣線”,地勢較高,修堤容易,廣東沿海圍海造田的海堤大都建在這條線上;一條是標高負一米一的地線,距離太遠,排水不便;另一條負零點九米,地勢較低,還能排水。楊副師長把經過艱苦調查和反復研究、分析、比較的結果,向司令員匯報說:標高負零點九米這條線上,雖然修堤困難,但想到比負零點五米的習慣線能為人民多圍墾近萬畝土地,能減少單位面積造價,我們準備把“八一”大堤建在這條線上。
司令員的想法也正是這樣。他興奮地稱贊說:“好!”他給同志們指出:“向海灘要田,困難是不少的,我們要克服它!”
是呀,與天斗,天變幻莫測;與地斗,海潮急浪高;與人斗——迷信要破除,怕苦怕累的思想要解決,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要提高。困難確實是不少啊。但是,我們相信毛澤東思想能戰(zhàn)勝困難,任何困難都要克服。
首長在地圖上畫了一個紅圈,標示出白藤基地的位置。這是西江口外白藤、三板、大林三個海島之間一個半圓形的海灘。“頭上藍天一頂,眼前汪洋一片,漲潮波濤滾滾,退潮淤泥荒灘,海樹雜草叢集,跳魚螃蟹橫行?!闭钱敃r荒涼景象的簡單概括。
1963年9月,先遣部隊踏上了白藤諸島。126師領導機關設計規(guī)劃,組成機構,選定礦場石廠,籌備物資器材,雇請民船民工,購置小船工具,組織部隊調動安家,準備工作就基本就緒了。
10月13日,開始了修堤工作試點工程。這天,營長于洪山、教導員劉秉余接到命令,立即集合全營隊伍跑到海灘。一看,蘇副軍長、楊副師長已站在齊腰深的海水里,和幾個科長、參謀推著幾條小船,在搞取泥試點。首長們身先士卒的模范行動,是無聲的命令,全營干部、戰(zhàn)士一個個跳下水里,取泥推船。試點工程的順利成功,為全面施工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隨著大部隊高舉紅旗、肩挎武器、背著背包,浩浩蕩蕩地開進白藤地區(qū),人煙稀少的白藤諸島沸騰起來了。茫茫大海要按人民解放軍的意志變?yōu)槟虾<Z倉了。白藤地區(qū)千年沉睡的歷史的新一頁掀開了!
胸有朝陽
部隊一上島,分散住在八個人煙稀少的荒島上。沒有淡水喝,沒有青菜吃,沒有房子住。山上除了石頭就是一人多高的茅草,連路都沒有。先遣連隊從山上砍了茅草,搭了三角形的窩棚。大部隊上島之后,有些連窩棚也住不上,就露天宿營,有的就住到附近老百姓的鴨棚里。窩棚不擋雨,下雨時戰(zhàn)士們睡不著,就把雨衣掛在頭頂上,有的人干脆把雨衣包著棉被睡覺。
“天上下雨,茅屋漏水;地上流水,洗臉無水。”有的連隊洗臉要跑幾里路,一臉盆水既洗臉,又刷牙,洗完澡還得洗一套衣服。一壺淡水戰(zhàn)士們輪著喝,指導員還再三宣傳,說是“喝甜水”。
望著海浪滔滔,一片汪洋,有的戰(zhàn)士對筑堤攔海缺乏信心,艱苦的生活使一些抱著新鮮想法來到海島的同志感到失望,一些抱有“扛槍打仗才是正業(yè)”的思想的人對部隊搞生產感到不理解?;钏枷肼额^了。針對海島“蚊多、蛇多、老鼠多”的三多特點,還有頑皮的戰(zhàn)士用扁擔打了條大蛇,剝皮曬干掛在屋檐下示眾。
部隊黨委深刻認識到,要在海上建筑大堤,首先要在人的頭腦里筑起艱苦奮斗的大堤;要建成生產基地,首先要在人的頭腦里打下艱苦奮斗的基礎。
一個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學習運動開始了。船上、海灘、石頭上、山腳下,到處是學習“老三篇”,討論《論軍隊生產自給,兼論整風和生產兩大運動的重要性》的聲音。珠江口處,紅燈閃閃,毛澤東思想的光芒照亮了南?;臑?。戰(zhàn)士們和來自廣東沿海11個縣300多條船的民工一起,暢談修建白藤基地的意義,共表他們從毛主席著作里得到的無窮力量與堅定信心。
班長盧繼漢學習了《為人民服務》后,在日記中寫道:“我們是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在寒風中駛泥船,意義很大。每向前劃一槳,社會主義就向前一步。我覺得我載運的不是一船泥,而是一船糧食。”
楊海水副師長來到了連隊。這位在戰(zhàn)爭年代立下累累戰(zhàn)功的全國戰(zhàn)斗英雄,曾經參加過延安大生產運動。1944年,他們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在青山溝掀起了大生產高潮,硬是憑著一把鎬頭、兩只手產出了部隊所需要的一切。他以親身的經歷,大講參加生產勞動是我軍的光榮任務,是人民軍隊的本質,是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和部隊一起回憶了1950年在北大荒參加生產勞動,培養(yǎng)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轉入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令美帝聞風喪膽的光榮歷史。他還講起紅軍長征時一張鼓皮起五種作用的故事,大慶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中印邊境反擊戰(zhàn)的英雄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決心,這些,大大激發(fā)了戰(zhàn)士們戰(zhàn)天斗海的高度自覺性與積極性。
部隊黨委組織廣大指戰(zhàn)員參觀了日本帝國主義血洗三灶島的“萬人坑”,聽老船工和貧下中農控訴過去被地主、漁霸強迫修筑海堤的悲慘遭遇,廣泛開展“憶苦思甜”活動,使大家本質地認識到:民族苦、階級苦,才是真正的最大的苦,我們今天為革命創(chuàng)業(yè),為人民造福,是無窮的樂,無比的甜。
當時,正是外國勢力趁我國“三年困難”聯(lián)合反華,從各方面卡我們的脖子的時候。赫魯曉夫誣蔑我們“三個人穿一條褲子”“喝大鍋清水湯”;印度反動派不斷制造邊境流血事件;龜縮臺灣的蔣介石也發(fā)出了“反攻大陸”的狂囂。部隊黨委把任務教育與形勢教育緊密結合,把圍海造田與反擊帝、修、反掛勾。大大激發(fā)了大家對敵人的憤恨,從根本上樹立了為革命種田的思想。endprint
牛角峰英雄連連長楊富把全連帶到大林山上,指著隔海相望的資本主義世界,問:“這是什么地方?”“澳門?!睉?zhàn)士們磨拳擦掌,立下誓言:我們是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決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更不能在資本主義世界面前示弱,一定要修好堤,快打糧,為軍隊、為祖國爭光。
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鮮紅的旗幟到處飄揚,毛主席語錄牌插遍了山上、路旁、工地、民船。宣傳隊員抬著石灰桶,在山上的每一塊石頭上寫下戰(zhàn)士們的誓言:“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艱苦奮斗”“移山填?!保瑢懺谏巾斒^上的標語,幾里路外都能看到。
沒有道路,自己開。
沒有房子,自己蓋。
沒有菜吃,廠邊路旁辟地種。
沒有水喝,山下挖坑引水來。
船上的槳椿經常斷,跑到山上砍雜木。
麻制的槳套買不到,山藤搗皮比麻強。
狂風呼嘯,惡浪翻卷。戰(zhàn)士們響應黨委“駕馭海洋”的號召,劃著小船出海,曾在陸上轉戰(zhàn)的“旱老虎”決心要變“海上蛟龍”。
翻船了,翻過來再干。累倒了,爬起來再干。
新兵賴高太跟船出海,浪大船顛,暈船嘔吐,在船上還在讀《愚公移山》。領導不讓他再去,他說:“一想到愚公移山的精神,什么困難也能克服。一次、兩次、三次吐,鍛煉久了,就不會吐了。”
新兵劉進生苦練劃船,手上打了八個血泡,有三個磨破了,痛得直打哆嗦,仍然堅持。戰(zhàn)友們要他休息,他說:“這算什么?比起張思德來,還差得遠呢?!?/p>
氣壯山河
1963年11月20日,修建一條17里長的大堤和一條22里長的防洪副堤的工程全面展開。威武雄壯、氣壯山河的一幕正式拉開了。
海面上,千帆競發(fā),幾千戰(zhàn)士與千名民工揚起風帆,裝沙的、運石的、裝泥的,大船小船,木船鐵駁船,應有盡有。方圓幾十里的12個海島上,紅旗招展,鼓號齊鳴,工地上、碼頭上,一片勞動號子聲。蔚然壯觀的海上勞動大軍,像節(jié)日游行一樣隆重,比趕集場面更加繁忙。茫茫大海,要按照人民解放軍規(guī)劃的宏圖改變面貌了。
在這個地方修堤,的確不是一件易事。站在白藤望大林,只能看見對面島上隱隱約約的山影;海灘上淤泥很深,幾根五六米長的竹竿接起來也插不到底。這時,地方上有人放出冷風:“解放軍能打敗美國狼,也不一定能征服海龍王?!币灿屑夹g權威擔心:“這在圍墾業(yè)發(fā)達的日本、荷蘭,也是沒有先例的?!碑數氐睦习傩找舱f:“難,實在是難?!币驗楫數赜袀€老習慣,叫作“投石淤泥”,即在堤線上投下石頭,種植水草,改變土質,至少四五年后才能動工筑堤。
革命戰(zhàn)士卻高人一著。在他們眼中,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大海高山。干革命,搞建設,就是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就是要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
這樣的海灘上到底能不能修堤?“能!”這是戰(zhàn)士的決心。難,這又是客觀的事實。
大海,當人們還沒有摸索到它的規(guī)律的時候,它是一個兇橫暴戾、反復無常的怪物。一不留心,它就要對你進行報復。開始修堤時,戰(zhàn)士們憑著滿腔熱情、沖天干勁,吃了不少虧。在堤上壓泥的部隊,頭天在一個勁地猛壓,第二天一看,堤不見了。有一個連隊,頭天加了80厘米的泥,第二天大堤卻沉陷了1.20米,倒賠進去了40厘米。什么原因呢?果然是“填無底洞”嗎?果真是“拿人民幣向龍王爺獻禮”“給龍王爺出公差”嗎?
戰(zhàn)士們扒開堤身看究竟,發(fā)現凡是堤底的砂基厚度在1.20米以下的,就承受不住堤身的重量,引起砂基斷裂,堤身劇烈下沉;砂基厚度在1.20米以上的堤段,就比較鞏固。大家還發(fā)現,由于堤身越修越高,重量逐漸增加,淤泥承受不了大堤的壓力,會引起淤泥從堤身兩側產生弧形滑動。
有問題就有經驗,困難里面出辦法。革命戰(zhàn)士的聰明才智在實踐中大放光彩,“平均卸沙法”“分層壓泥法”“護坡石”“壓腳石”等行之有效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應運而生。
白藤基地的建設,幾乎是與冬季同時開始的。天寒、水冷、風大、浪高、潮急、泥深。雖處南方,也有寒流不斷襲擊,氣溫常常降到只有三四攝氏度,東北風倒有五六級。這時,普通人穿著棉衣、大衣坐在房子里還冷得受不了??墒牵憧次覀兊膽?zhàn)士吧,他們“上穿棉,下穿單,從早到晚身不干,全身凍得打戰(zhàn)戰(zhàn)”。不少人嘴唇凍黑了,就拚(拼)命苦干抗嚴寒;身體凍僵了,就掏出辣椒咬兩口。從早到晚,都在齊腰深的海水中作業(yè);一日三餐,就在現場開“水上餐廳”。三把鐵鍬一插,便是一張餐桌;一把槳漂在水上,又可放幾個菜碟。不少人手凍僵了,連筷子也拿不住,索性就用手抓。敲盆擊碟數快板,苦中作樂美名傳。
胸有朝陽化寒冷,紅心似火抗嚴寒。白藤海灘,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一個星月爭輝的晚上,在竹篙嶺戰(zhàn)斗中立過二等功的班長林成云,出席軍積極分子會議一回到連隊,就冒著寒冷和大家一起來到工地。漲潮時劃船運泥,退潮時下到沒膝深的淤泥中推船。寒冷使他失去了知覺,昏倒在淤泥里。被戰(zhàn)友發(fā)現后抬回家去,剛蘇醒過來又要上工,同志們勸他休息,他說:“只要還有一口氣,也要同老天斗到底?!?/p>
因寒冷與勞累而昏倒在工地的并不只是林成云一人。每個帶病帶傷堅持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都立下了這樣的誓言:“爬也要爬到工地,死也要面向大堤?!痹趷毫拥奶鞖馀c艱辛的勞動中昏倒在海灘的英雄,沒有一個不是面向大堤的。
嚴寒過了酷暑來。南國的夏天,驕陽似火,汗滴化煙。裝運沙石的部隊整天在酷熱中勞動,在碼頭上來回奔跑,連個遮陰處也沒有。很多戰(zhàn)士赤臂擔沙磨破了肩,仍然哼著歌堅持。
運沙戰(zhàn)士吳繼權,有一根“特一號”扁擔。他們用的沙筐很大,一筐沙有八九十斤。開始時,他與別人抬一筐,后來一個人挑兩筐,再后來他一個人挑四筐。扁擔挑斷了好幾根,他干脆上山砍了一根雜木桿作扁擔,為防別人拿錯,就在上面刻下“特一號”三字。他的肩膀壓得由紅到腫,到破皮流血水,始終不放下“特一號”扁擔。endprint
就這樣,附近4個島上共50萬立方米的5座沙山,被“鐵肩膀”戰(zhàn)士們挑成平地,為雄偉的八一大堤鋪下了堅實的基礎。
臺風季節(jié)到了!夏秋之間,臺風頻繁,嚴重威脅著白藤軍民的生活與戰(zhàn)斗。
1964年5月28日下午,駐大林島的部隊接到了11級臺風的警報。海中,一條機器船緊張地來回奔馳,把停在堤邊的船一條條拉到山邊安全的地方。
“小肖,要拉你們的船了。”
“先拉別的船吧,他們的物資要緊?!毙c海說。
并不是他們船上的物資不要緊,而是他們堅持要讓兄弟船都轉移到安全地帶后,才肯最后撤出。
天黑了,臺風來了。惡風狂號,濁浪翻卷,機器船已經沒有辦法來接他們了。茫茫大海,只留下了電工肖慶海、小彭、衛(wèi)生員小胡,以及那條裝著發(fā)電機的船。
怎么辦?鳧水,還可以在斷斷續(xù)續(xù)的大堤上連跑帶游地跑回去;要是坐上堤邊的小木船,也有可能順風漂泊到小林島。
不!決不能臨陣脫逃!保護電機要緊!
他們把三條大纜繩拋錨,固定在堤邊。三個戰(zhàn)士又冷又累又餓,但他們堅守在保護國家財產的崗位上。
半夜,臺風越刮越猛,海浪越卷越高,暴雨越下越起勁了。不好!纜繩全被刮斷了,船被打翻!發(fā)電機和我們的戰(zhàn)士,全被扣在海里。
小胡和小彭,從船下鉆了出來,趴在翻倒的船上。他們相互呼喊名字,尋找戰(zhàn)友。小肖呢?怎么沒聽見回答?
“肖慶海!肖——慶——海!”
還是沒有回音。肖慶海,在他剛鉆出船底時,就被狂風惡浪卷走了……
小胡和小彭,在海上與臺風搏斗了一夜,第二天才被兄弟部隊救上來。
1964年9月14日,一場12級的臺風又沖向白藤基地登陸。只見鞋子掛上樹,木船刮上山,竹架的草房不堪一擊,幾乎全部塌倒。還有幾條裝滿泥土的大船,竟然飄(漂)洋過海,被臺風刮到了海南島。
臺風期間,我們的部隊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與臺風頑強搏斗,同時四處搶救人民的財產,把當地群眾與支持基地建設的船工、石工轉移到安全地點。有的單位剩下一間半間草房沒有倒,就扶老攜幼,讓群眾進屋歇息。
晚上,部隊沒有地方睡覺,某部五連連長把全連拉到山溝。戰(zhàn)士們背靠著背,把雨衣包著槍,唱起了《國際歌》。
臺風還未停息,師黨委就召開緊急會議,發(fā)出重建家園的號召。黨委指出:重建家園不僅是蓋房子,解決食宿問題,而是關系到能否真正扎下根,革命意志堅定不堅定的問題。
將近一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防洪副堤已經暢通無阻,屹立南海的大堤,也只留下幾個缺口。
百折不撓
大堤工程全面施工的同時,一號水閘也動工興建了。
在深不可測的泥灘上建造龐大的水閘,格外艱巨和復雜。茫茫大海,筑起一道圍堰,水閘工程就在這“孤島”上進行。
擔任修建水閘任務的某團指點員,個個斗志昂揚,干勁沖天。為了早日建成水閘,戰(zhàn)士們實行“三班倒”,有時就兩班輪換,日夜不停。團長江志俊和參謀長長住工地,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面對面指揮。
1964年4月中旬,在大潮的沖擊下,水閘圍堰又一次被沖垮了。處在又一次挫折面前的革命戰(zhàn)士,并沒有絲毫動搖他們移山堵海的信心。
為了加強領導,楊海水副師長把指揮部搬到了一號水閘。這位飽經戰(zhàn)爭考驗的全國戰(zhàn)斗英雄,來到哪里,就帶來一種敢打敢拚(拼)的大無畏精神,帶來百折不撓的硬骨頭作風。
抽干了堰內的積水后,又挖了五米深的泥,圍堰外的水位已經比圍內平底坑高出六七米了。為了減少海水的壓力,避免圍堰塌方,必須盡快在平底坑上鋪上三米深的沙子。承擔修建大堤的牛角峰英雄連和道城峴英雄連到水閘工地支援來了。兩條各裝著300噸沙的大駁船,停在離水閘堤堰100米的海灘上,兩個英雄連隊卸沙競賽開始了。英雄連的戰(zhàn)旗,高高飄揚在船桿上。
楊副師長的手一揮。雙方司號員吹響了沖鋒號,戰(zhàn)士們聽到沖鋒號聲,一個個猶如下山的猛虎,快步如飛。
道城峴英雄連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上,曾經冒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在攻城血戰(zhàn)中立下戰(zhàn)功。今天,英雄連不減當年勇,“飛沙走石”立新功。
牛角峰英雄連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戰(zhàn)旗。在解放戰(zhàn)爭中,就是有名的“飛毛腿連”。1951年3月9日,在朝鮮戰(zhàn)場上,美軍以5個多營的兵力,在20余架飛機、29輛坦克的配合下,從早晨7點到下午6點,連續(xù)向堅守牛角峰的三連發(fā)起了13次猛烈的進攻,最后以丟下300多具死尸狼狽逃竄而告終?!芭=欠逵⑿圻B”6個大字繡上了三連血染的戰(zhàn)旗上。
這時,42軍任政委正在牛角峰英雄連的船上。他給戰(zhàn)士們鼓勁說:“你們連是團里的后盾,總是在緊急時候才把你們拿出來的呀?!?/p>
牛角峰英雄連連長楊富、指導員張清城看到兄弟連勇敢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又高興又著急。他們一邊挑沙,一邊做宣傳鼓動,為戰(zhàn)士們打氣。
第一天戰(zhàn)斗,用了7個小時。
第二天再戰(zhàn),用了5個小時。
第三天,情緒更加高昂。有的人把土箕換成籮筐,有的人挑4筐,挑起擔子就是一溜小跑,只用兩個半小時,就卸完了。
兩個英雄連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振奮了部隊的革命精神,加快了工程進展的步伐。
1964年5月28日下午,一場11級臺風威脅著一號水閘。
趕在臺風到來之前,楊海水副師長把在水閘施工的大部分部隊撤了下去。他帶著幾名干部和幾十名戰(zhàn)士,分坐著幾條船,堅守在水閘上。多年的戰(zhàn)斗經歷,使他對親自調查、掌握第一手情況有著特別的興趣?,F在,他要親自在現場調查臺風海浪的情況和規(guī)律,了解前幾次圍堰決口的原因,以便制訂對付的辦法。
臺風來了!大風、大潮、大浪。風向由東轉東南,越刮越猛。大風大浪還夾著暴雨,堤堰被沖垮了!
白藤山上,軍政委拿著望遠鏡,焦急地向著一號水閘。endprint
風急浪高,連機帆船也開不出去。
電報聯(lián)系也中斷了。
在這危急關頭,參加基地建設的海南島崖縣7條民船的船工,為了搶救人民子弟兵,冒著被狂風惡浪吞沒的危險,頂風開船!
船工們跳下大海,潛入水中釘錨。他們動用船上儲備的400多斤的“戰(zhàn)備錨”,釘一段,絞一段,再潛水中,釘一段,再絞一段,百折不撓地,一步步前進。
民工船絞到圍堰邊上,使幾十名干部戰(zhàn)士有了牢靠的落腳點。楊副師長指揮著戰(zhàn)士們先上船,向船工們一邊感謝,一邊介紹情況。他讓大家放心:“沒事,不要緊。”
只吃了點海水煮的面條,楊副師長和戰(zhàn)士們度過了難忘的兩個晝夜。風轉西南,逐漸平息,英雄的戰(zhàn)士與民工,滿懷勝利的豪情返回了白藤島。
圍堰這一次缺口,又嚇壞了一些權威與專家。他們認為水閘位置選擇不當,干脆扔掉算了。據預報,6月底又將有一次強臺風到來,修復可能又是白搭。“或者,”專家說,“等10月臺風季節(jié)過去,再修未遲?!?/p>
“扔掉?幾個月的艱苦奮戰(zhàn)就這樣全部白費?人民的財產就這樣扔進汪洋大海?”楊海水副師長不禁升起一股無名之火。再說,如果拖到10月份再修,不能趕在大堤合攏之前建好水閘,就不能及時排除積水,給工程帶來很大損失。
專家又說:“再修損失太大?!?/p>
楊副師長斬釘截鐵地說:“不修損失更大!”
42軍任政委是位老紅軍,他對楊海水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的精神表示堅決的支持。他說:“過去,我們二萬五千里長征,那么多困難都過來了,幾百萬蔣軍都打下來了,這么個小水閘算什么?干!決定干!”
首長的決策化為了廣大指戰(zhàn)員的實際行動。白天干,夜里干,下大雨照常干,只一個月的時間,就把圍堰重新修好,抽干了積水與淤泥,搶在下一個臺風到來之前,把基礎工程建好了。
1964年8月,水閘工程在最不好的氣象條件、最不好的地理條件、最沒有經驗的情況下,趕在大堤合攏之前,勝利完工。
眾志成城
1964年10月中旬,雄偉的八一大堤從白藤島和大林島兩邊向中心延伸,只留下50米的最后一個口子——“4號口”。
某團指揮部的流動辦公室搬到了4號口附近,大喇叭從流動廣播船上拆下來,裝到了口子的兩端。堤內最后幾條大船被突擊力最強的牛角峰英雄連拉到了堤外,日夜奮戰(zhàn)的戰(zhàn)士們已經為合攏堵口準備了充足的用料。
盼望已久的堵口大會戰(zhàn)的日子快要到來了。
廣州軍區(qū)司令員和溫副司令員又一次來到了白藤。不到一年,白藤的面貌起了多大的變化呀。望著大海上即將合攏巍然屹立的八一大堤,看著一個個生龍活虎的硬骨頭戰(zhàn)士,首長們感到非常高興,露出十分滿意的神情。
溫副司令還未踏進師部的房門,在門口就興高采烈地講二萬五千里長征,講南泥灣大生產。
軍區(qū)首長在白藤的這些日子里,檢查了工作,提出了白藤基地建設的方針。司令員還給4號口的工地指揮部打電話,要和戰(zhàn)士們一起參加封4號口的戰(zhàn)斗。后來因為時間緊,才沒有去成。他給了白藤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們極高的評價,說:“你們在這樣的小島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將來要立個碑,流傳后世!”
首長的關懷和鼓勵傳到戰(zhàn)士們中間,整個工地沸騰了。挑戰(zhàn)書、決心書,以及寫滿豪言壯語的詩歌,像雪片一樣塞滿了工地廣播室那間窄小的房間,爭先恐后地在大喇叭里播了出來——
“革命不怕難,怕難不革命。”
“革命戰(zhàn)士志氣大,任何困難踩腳下?!?/p>
“愚公移山何足道,我們移山又填海。”
“愚公移山子孫萬代,我填大海一年半載?!?/p>
4號口的跨度又縮小到了30米。只見它張開巨口,吞波吐浪,呼風喚雨,漲潮時堤外堤內水位相差一半,流速達到了每秒10米。二三百斤重的大石頭拋到水里,眨眼就被急流席卷而去。即使用豬籠裝上好幾塊大石頭也無濟于事,一拋下水就被沖得無影無蹤??谧拥撞?,被急流沖成一個5米深的大坑,船只已經根本沒有辦法從口子進出。
8000米的大堤都筑起來了,這30米的口子還能沒辦法?
這時候,師黨委號召大家想辦法,大家出力量,萬眾一心,群策群力,怎樣又快又好地封住4號口。領導干部下到連隊,同戰(zhàn)士們一直討論研究,開“諸葛亮會”,許多合理化建議就在群眾運動中涌現出來了。
1964年10月24日,堵口大會戰(zhàn)正式打響。白藤建設史上有重大意義的日子終于到來了。
大堤兩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大喇叭里接連不斷地播送振奮人心的革命進行曲,宣傳員數著快板來回跑。已是師長的楊海水親臨現場指揮戰(zhàn)斗。團長侯玉秀、政委于敬華和戰(zhàn)士們并肩作戰(zhàn)。人們坐在沙包上、小船上,高聲朗讀毛主席語錄。
海面上,浩浩蕩蕩的船隊滿載石頭、沙子、泥土,迎面而來。
東莞船隊109號船頭上,站著船長鐘阿婆和解放軍班長黃來發(fā)。過去,鐘阿婆認為,干活就是為了吃飯,因此每次量土方,她總想多量一點。后來,黃來發(fā)幫助她學習《紀念白求恩》,她被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感動得流下熱淚。此后,鐘阿婆每船都多裝一噸,給她記上這一噸,她都不肯要。今天,她又率船前來,高興地對人說:“為革命修堤,我們要多出一些力氣?!?/p>
汕頭、中山、廉江、電白的標兵船上,被立為標兵的男女船工滿懷豪情來參加戰(zhàn)斗。一年來,廣東沿海11個縣近1000名船工石工和廣大戰(zhàn)士一起奮斗,有風揚帆,無風搖櫓,浪大照干,潮小推船,為白藤建設立下了不朽戰(zhàn)功。1964年3月,師里召開了五好民工會議,師首長把這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英雄請上主席臺,請他們做報告?,F在,他們又為八一大堤關鍵一仗做出了新的貢獻。
此時,輪番作戰(zhàn)的兩個梯隊的戰(zhàn)士們,從23日上午開始,已經連續(xù)作戰(zhàn)30多個小時了。
大堤口子兩端,堆滿了石頭、沙包、泥袋。
滿載大石的幾百條大小船只,整齊地排在大堤邊上。endprint
幾千雙眼睛盯著潮水。
戰(zhàn)士們心急如火,潮水似乎故意為難,今天的潮水好像退得特別慢……
關鍵時刻到了!
下午4時光景,就在海水“平潮”的一剎那,指揮船上楊師長一聲令下!
沖鋒號響了。兩個梯隊的戰(zhàn)士全部出擊,船上軍民各就各位,投入決戰(zhàn)。
此時,正是退潮基本停止,漲潮還未到來的短暫時間?!捌匠薄?,只有寶貴的10到15分鐘。
一條破舊的大船,裝滿石頭,被迅速拉到口子上來。6條同樣滿載石頭的小船,緊緊靠在大船兩旁。
在往日,海水從口子進來出去,橫沖直撞,好不得意。今天,它又想故伎重演,把我們的船沖走,辦不到了。
只見7條船,被兩個梯隊的戰(zhàn)士們緊緊地拉住,固定在口子里。即使倒海翻江,惡浪滔天,也不能松手,也不會松手。
船上的戰(zhàn)士,馬上把船底鑿穿。洶涌的潮水滾滾而入,船只下沉了。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力量,時間就是勝利。這時,石頭就像暴風驟雨般,傾注在缺口里。堤上的戰(zhàn)士們,在大堤兩端投。民船匯攏口子,在船上投。沒有誰顧得上勞累,只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干勁。
石頭露出水面了,沙包、泥袋又飛一般投到缺口上去。正緊張待命的幾百名砌石工人,立即跳下堤邊,用最高速度,砌筑防浪墻。大堤兩端,終于連接起來了!
群策群力
大堤合攏之前,進水閘的設計工作就在進行了。
1964年10月,軍區(qū)司令員和溫副司令員正在白藤的時候,進水閘的設計圖送到了他們手中。
在這張設計圖里,進水閘的位置,選在西堤中央,水位最高,淤泥最深,在原先航道的點上;閘身采用重型鋼筋混凝土結構,閘門是鋼制弧形大門,開啟則按電鈕……
這是某設計院的作品。他們腦里裝著洋框框,手里拿著厚本本,書本上沒有的不敢想,國內外沒有先例的不敢搞,未經理論考證的不敢闖,強調水閘形式越洋越好,建設體積越大越好,保險系數越高越好??墒牵@是一個嚴重脫離實際的設計方案。
這張圖拿到群眾中就沒有過關。干部、戰(zhàn)士們討論的結果是:如果按照這個方案施工,水閘的基礎很難處理,工程的質量很難保證,工料的運輸很難解決。一句話,要多花很多錢,多費很多工,又不實用,浪費很大。
軍區(qū)首長對此態(tài)度鮮明,指出,這不是一張圖紙的問題,而是貫徹什么方針的問題。溫副司令一針見血地給了這個設計方案三個字的評價:“闊、大、洋?!?/p>
“闊、大、洋”的設計連同那張設計圖一起被否定了。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比嗣袢罕娭?,有著無窮的智慧。
“為什么不能把水閘移到山腳下?”
“為什么閘身不能用石頭砌呢?”
是呀,地靠山腳,運料方便,又可避免臺風的襲擊。石砌閘身,節(jié)約投資,好在山上有的是石頭。問題提得尖銳,建議講得合理,革命戰(zhàn)士的智慧像波濤洶涌而出。
楊海水師長帶著幾位有實踐經驗的干部來到現場?!白屛覀兊耐翆<襾砜纯础!?/p>
師長問:“你們看能不能砌石頭?”
土專家滿有把握地回答:“行!”
“行,就干了!”師長斬釘截鐵,下了決心。
廣大干部、戰(zhàn)士的問題、建議、方案,凝成了師黨委的決策。一個集中了革命戰(zhàn)士聰明才智的新的設計方案誕生了。
水閘位置移到了三板山腳,閘身采用漿砌石塊,閘門用混凝土平板門,啟閉采用半自動裝置。這是一個“土洋結合,以土為主”的設計方案。
不過,有的專家說話了:“水閘移位缺乏科學根據,山腳地勢高,淡水灌不進去?!?/p>
什么叫“科學根據”?群眾的實踐與總結就是可靠的科學根據。部隊的技術人員測量了閘外水位和基地內土地的標高差,證明水閘建成后可以自流灌水。
又有人說:“山腳下的地質未經勘探,未必就好?!?/p>
未經勘探?那就試一下嘛,不鉆怎么知道不好?沒有制式鉆探機,就用鐵桿,就用土鉆探機鉆探,測出閘地底部是堅硬的巖石層。
有的專家又拋出一個難題:“漿砌石塊要從外地運來,成本更加貴?!?/p>
山上有的是石頭,還要外運?部隊把清理閘基時爆破的好石塊,一塊一塊挑選出來,砌筑橋墩。
還有什么難題嗎?沒有了。專家、權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群眾的智慧也是頂用的。
進水閘1964年底開始修建,1965年2月提前完工,光這一項,就為國家節(jié)約了14萬元的投資。
其實,這是一個多么理想的水閘:山作屏障,狂風刮它不動;巖層為底,地動它也不沉。嘩嘩流水,隨著革命戰(zhàn)士的心愿,噴珠揚波,歡騰奔流。
1965年春天,4號水閘和電排站也動工了。
到1965年7月,八一大堤經過一個冬春的加高加固,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4號水閘已經勝利竣工,電排站也即將建成。在這段時間,還開挖了一部分渠道,平整了一部分土地,還育好了秧,準備晚造先種2000畝稻子。
“龍王口里奪良田,海底開起拖拉機?!苯涍^多少艱辛的勞動,才帶來這些有趣的變化呀!
嚴峻考驗
惡風狂舞,濁浪滔天,10級臺風夾著60年不遇的特大海潮耀武揚威地開始了對白藤基地的浩劫。
白藤軍民一年多流血灑汗修筑起來的大堤被沖開了,潮水沿著9個缺口,像9條兇狠的惡龍張開血口洶涌而來。大堤42%的地段遭到了嚴重破壞。只見大堤內外,一片汪洋,開挖的溝渠不見了,平整的土地沒有了,昨天還是青綠一片的秧苗被沖得無影無蹤了……
這些變化,不過是1965年7月14日一夜之間的事。
狂風惡浪漸漸平息了,可人們的心里卻久久不能平息。
白藤山下一間低矮的草房里,師黨委擴大會議召開了。
軍首長也趕來參加了會議。張軍長講話了。他顯得堅毅、沉著,看得出臉上充滿信心,讓人感到他心里非常踏實。張軍長談了一會,用眼光巡視了一下會場。干部們全神貫注地傾聽,抽煙的也沒有忘記記筆記,聽到重要的話就趕忙寫下,生怕漏掉了??吹贸觯@里沒有悲觀失望,有的是斗志昂揚。endprint
張軍長繼續(xù)他的講話。他說,我們現在打的,不僅是生產仗,而是一場政治仗,一場志氣仗。我們一定要打勝這一仗,一定要把大堤修復起來!
最后,張軍長談到了修復大堤要靠什么的問題。“靠什么?要靠政治,靠毛澤東思想,要靠人的因素,靠人的革命化,人的戰(zhàn)斗力?!?/p>
會上,楊海水師長顯得很激動。尤其是張軍長講到“世界上也有人在等看我們的失敗、我們的笑話”的時候。在他的眼中,修堤也就和打仗一樣,“沒有攻不下的城!”
參加會議的軍政治部卜主任說:“采取這個方針,是根據同帝修反搶時間的形勢要求,根據大堤破壞的情況,根據經驗教訓得出來的?!彼岢鲆龊貌筷牭乃枷胝喂ぷ?,談到有個別人在嚴重的挫折面前失去信心,說什么“龍王爺惹不得,你要它的米,它端你的鍋,連老本都要賠進去?!边€提到一些同志沉不住氣,想憑一肚子氣蠻干一場的情況。他特別強調,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有利與不利條件,從困難中看到勝利,樹立信心,把不利化為勝利。
全場活躍了起來,干部們不時興奮地交頭接耳,談論著有利的因素。整個會場,一個聲音:堅決修復大堤!
再回過頭來看看大堤,沒有全線崩潰,沒有移位變形,設計基本還是正確的。堤垮時,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對自然界有了新的認識,對于怎樣修復心中還是有數的。這次決堤是環(huán)(壞)事,但也可以變?yōu)楹檬隆?/p>
各級領導干部和戰(zhàn)士們來到決堤地點,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用反復實踐的觀點和嚴格的科學態(tài)度,對大堤從松動、脫裂、穿洞到缺堤的整個過程進行分析研究,找出了缺堤的普遍原因及修復的具體措施。
這時,一些專家到大堤轉了一天之后,又發(fā)表了“觀后感”。他們搬來了意大利和日本的經驗,提出要把大堤所有的石塊全部拆除,再用漿砌,造成“鐵板一塊”。還預言,部隊全部投入,再加上500名民工,都要半年至9個月才能修復。
師黨委沒有接受專家的方案。在干部、戰(zhàn)士們提出的建議和方案的基礎上,集中了群眾的正確意見,制訂了切實可行的修復方案:嚴重破壞的地段搞整體結構,破壞輕微的地段進行修補加固,石墻外側加修漿砌外加坡,使坡度變緩,石墻加厚,提高大堤的穩(wěn)固性。這個來自群眾的修復方案,拿到群眾中去實施,立即得到了廣大干部戰(zhàn)士的擁護。
“還我長堤!”
部隊上下,一個聲音震天動地!
廣大干部、戰(zhàn)士,以臨戰(zhàn)姿態(tài)投入戰(zhàn)斗。一船船泥土壓惡浪,一塊塊石頭堵急流。白天,烈日當空,身上脫了皮,手上起了泡,腳底被蠔殼劃開血口,照樣堅持作業(yè)。晚上,披星出工,摸黑回營,夜霧彌漫就摸索前進。海風當涼扇,暴雨作淋浴,鳴雷擊戰(zhàn)鼓,閃電挑天燈。在沒有民工參與的情況下,只用了兩個月的工夫,9條兇橫不可一世的“巨龍”,停止了它無理的咆哮,被徹底地征服了。
八一大堤,這座用革命戰(zhàn)士的血汗?jié)茶T的南海長城,經過臺風海浪的洗禮,更加堅實,更加牢固,更加雄偉,更加壯麗。
白藤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們,站在白藤,放眼四望。他們將在為祖國增添的15平方公里土地、20000多畝良田上,寫最新最美的文字,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本刊發(fā)表時有刪節(jié))
[資料提供者附言]:本人1968年秋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1968年12月至1970年1月,在廣東珠海白藤,廣州軍區(qū)42軍26師378團(當年為6859部隊)學生六連勞動鍛煉。1969年3至6月,在白藤生產基地寫作組進行基地史的采訪寫作。本文為《白藤基地創(chuàng)業(yè)史》的上部(圍海造田部分);下部(生產建設部分)為另一作者所寫,原件去向不明。
資料寫作者:蔡旭,作家,現居??凇R陨腺Y料由作者本人提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