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時鵬
對于人體而言,火有生理與病理之分。生理性的火,是一種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陽氣,屬正氣范疇。這個火不能過盛或過衰,過盛、過衰都是疾病。例如過衰,陽氣失養(yǎng),體溫下降,變成虛寒的怕冷癥;如過盛,臟腑陰陽失衡,火勢亢烈,則成為病理之火,屬邪氣范疇。人們常說的上火即指病理性的火。引起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如氣候因素,初秋感受外界的燥邪后容易出現(xiàn)發(fā)熱、頭痛、目赤、咽痛、鼻干或鼻衄、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都是“上火”現(xiàn)象。此外,情緒波動、勞累過度、過食辛辣、食積、睡眠不足、體質(zhì)狀況等,也會導致體內(nèi)產(chǎn)生各種"熱"的癥狀,如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干舌燥、爛嘴角、流鼻血、牙痛、耳鳴、失眠、便秘等。
有關(guān)“火”,中醫(yī)有豐富的內(nèi)涵,描述火的名稱有壯火、少火、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龍火、雷火等,但歸根結(jié)底用“虛、實”二字就可以概括了。上火按性質(zhì)可分為實火和虛火兩種。所謂實,即火邪實;虛,指正氣虛。一般來說,從外感受的、癥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例如外感風寒或風熱,高燒不退,又如小兒飲食不加以控制,過飽則食積發(fā)熱,等。由內(nèi)發(fā)的、癥狀輕、時間長又反復發(fā)作的多是虛火,比如現(xiàn)代社會人們各方面壓力很大,情緒有時候得不到疏解,積在心里,就容易上火;又或者熬夜工作、玩游戲,長期的睡眠不足,都會導致虛火上炎。
實火
實火指陽熱亢盛實熱證,其病因和癥狀表現(xiàn)相對較簡單。主要表現(xiàn)出高熱、頭痛、目赤、牙齦及咽喉疼痛、口舌生瘡、渴喜冷飲、煩躁、腹脹痛、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舌紅苔黃干或起芒刺、脈數(shù)實,甚或吐血、鼻出血等癥狀。臨床上對這些實火癥狀有不同的分類,以便遣方用藥。如按照不同的發(fā)病部位,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癥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如按臟腑五行理論,眼睛與肝對應,則把目赤腫痛稱為“肝火”;鼻子與肺對應,則鼻扇氣喘稱為“肺火”;口舌與心相對應,那么口舌生瘡則為“心火”;嘴唇與脾胃相對應,所以唇干潰瘍則多為“脾胃之火”;等。
虛火
虛火多因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致臟腑失調(diào)、虛弱而生內(nèi)熱,內(nèi)熱進而化為虛火。人體氣、血、陰、陽任何一方面發(fā)生虛弱,都會招致虛火證候的產(chǎn)生。因此,虛火的病因和癥狀表現(xiàn)比實火復雜得多。中醫(yī)臨床上也分為多種情況,如陰虛生火、血虛生火、氣虛有火、陽虛陰火,這些多與肺、胃、心、肝四個臟腑失衡有關(guān),其中又以肺、腎最為重要。下面就分別為大家介紹幾種不同的虛火。
陰虛生火其根本原因是陰虛不能制約陽氣,陽氣偏亢。陰陽本應是相互平衡的,雖然會時不時有小的差異,但總體上是相對等的。陰虛就是陰不足,沒有辦法與正常的陽相對抗,就像天平陰的一端被重重壓下,那么陽的一端就被高高抬起;陽氣多了就成了火,是為虛火上炎。其癥狀依據(jù)臟腑部位不同而不同。心陰血不足加之虛火上擾,癥狀以心悸、煩躁、夜寐不安為主,兼有腎陰虛的癥見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也可伴脾胃陰虛,生化乏源,癥見心慌、失眠、多夢、健忘、舌淡紅、脈細弱;肝陰虛則見頭暈、雙目干澀、手足攣動,或伴有口干口苦、雙顴潮紅、舌紅、脈弦細;熱傷肺陰則口燥、咽干、干咳甚則帶血,虛火內(nèi)熾則煩熱、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脾胃陰虛則見消瘦、食欲不振、煩熱、便秘、舌紅干燥、脈細數(shù)等;腎陰精不足,水不制火,則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其封藏失司則見遺精、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舌紅、脈沉細數(shù)。其臨床證候有本虛標實的特點,所以治療當以滋陰為主,兼以調(diào)理臟腑功能,不要一味的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否則容易更加傷陰。
血虛生火跟陰虛生火有相似之處,常因飲食勞倦傷脾、氣血生化不足,或思慮過多損耗心血、出血過多、久病不愈、年老生血不足等因素,導致陰血虧虛而陽氣相對亢盛,出現(xiàn)虛火癥狀。如發(fā)熱頭痛,以低熱多見,伴頭暈目眩、精神困倦、心悸失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爪甲無華、便秘、唇舌色淡、脈細弱等。這類虛火治療需要補陰血藥物偏重,而瀉虛火酌輕,即補益陰血,平衡陰陽以熄此虛火。
氣虛有火表現(xiàn)為全身燥熱,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氣短懶言、容易出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脈大無力,舌淡苔??;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勞倦過度,亦或飲食外傷,致使脾胃氣虛,吃進去的東西不消化,在胃里停滯過久,就好像一堆東西發(fā)酵產(chǎn)生的熱一樣,成為氣虛之火。患者常見全身低熱,勞累后加重,頭痛目眩,肢體沉重,怠惰嗜臥,或見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或口渴,稍一吹風感寒就發(fā)燒,伴身倦乏力、自汗、咽膈干燥、食少便溏、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等?,F(xiàn)代氣虛導致的虛火很多,如大手術(shù)后出現(xiàn)氣虛發(fā)熱,化療久吐耗氣陰繼發(fā)虛火證,等,治療均需要注重補中益氣。
陽虛陰火在大多情況下,陽虛確實表現(xiàn)為虛寒征象,但有時也會展現(xiàn)虛火癥狀。當陽虛特別厲害,就相當于人體大部分都被陰占據(jù)了,這時候陽沒有能力與陰在身體內(nèi)共處,就會被排擠到身體表面,形成陽不能潛藏而反浮越,以致虛陽亢奮。此為內(nèi)真寒外假熱之病證,主要偏重頭面五官局部,比如面色浮紅如妝、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頭目疼痛、口舌干燥、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口瘡、牙痛、齒衄、喉痹、咽痛而不紅腫等。若不加思考就給予寒涼之品,則更加傷陽致使真陽更虛,甚則發(fā)生虛陽外越的危重癥候。臨床上一些常見病,比如慢性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以口腔黏膜反復潰瘍、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也稱口瘡,有的人就是常年發(fā)病,吃上清熱解毒藥就暫時緩解,不久就又復發(fā),帶來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其實這些人往往脾胃陽虛,飲食又加不節(jié)制,常服辛辣醇酒、高煿粱炙之品,濕聚化熱,熱盛化火,火熱循經(jīng)上蒸,虛實交雜,寒熱并存,腹部比較堅硬、比較涼,而上半部分又是一副火燒火燎的樣子。雖然病機繁雜,但陽虛仍為根源,治法應既兼顧清熱燥濕,又需溫陽,把脾胃功能恢復了,口瘡也自然會痊愈。
現(xiàn)在社會有浮躁的風氣,有些人不斷地追求和攀比,心火和欲望都被煽動起來,不停地奮斗,損耗自己的精血,導致“上火”。對于這樣的情況需要做的是收收心、寧寧神,做好當下的事情。此外,現(xiàn)代人習慣于吃熱性的、辛辣的、肥甘厚重的食物,加上催熟、非應季食物的增多,也都可能導致心火、胃火亢奮。在日常生活中,上火表現(xiàn)的癥狀錯綜復雜,若不辨虛實,一味地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最后必傷脾胃。因此,矯治上火,不可不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