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之瑰寶,小學語文教材里有多篇經(jīng)典的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但古詩詞年代久遠,博大精深,而小學生知識面窄,閱歷尚淺,學習理解往往有困難。因此,古詩詞教學多需要進行相應的資料補充,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意思,感受詩詞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然而,我們稍微留心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對古詩詞教學拓展的量與度沒有把握好,因此,往往不能達到預想的課堂教學效果。以下,便談談筆者在近幾年觀課中發(fā)現(xiàn)的古詩詞教學拓展環(huán)節(jié)的常見誤區(qū):
一、拓展時機過早,削弱初讀初悟
因為古詩詞年代久遠,歷史政治背景深厚,所以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會要求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對古詩的寫作背景與詩人的生平進行充分了解,以此幫助理解詩意、體會詩情。但是,我在一些聽課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老師習慣將資料交流放在課堂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我覺得,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來說,這樣的安排會顯得不合時宜。例如,我聽了一位青年教師教學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課一開始,老師就請學生把課前搜集的與這首詩有關(guān)的資料拿出來交流,在教輔泛濫的今天,學生手中的資料實在是“全、精、準”,更有好幾個學生的資料可謂是“標準答案”。
“學習是一種不斷發(fā)現(xiàn)與經(jīng)歷的過程”,我個人認為,學生對《江雪》這首詩的學習至少應該經(jīng)歷兩個過程——初讀初悟,從字面上對詩歌進行理解感受;精讀深悟,了解詩歌寫作背景后的理解感悟。而這堂課,教師在課堂起始環(huán)節(jié)就讓學生對詩歌背景、作者生平有了過于充分的了解。課堂上,學生初讀初悟的理解感知被大大地削弱了,當然也就沒有了交流資料后對詩歌再次感受認知的過程?!白寣W生經(jīng)歷學習的過程”,在本堂課被無情地剝奪了。
二、拓展內(nèi)容過雜,沖淡詩歌主題
一位教師在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前25分鐘指導學生對這首詞進行了理解、感悟及數(shù)遍誦讀。后15分鐘安排了大容量的拓展內(nèi)容——老師給學生介紹了詩人辛棄疾的生平及人生的跌宕際遇,對應辛棄疾不同的人生際遇,教師還映示了辛棄疾相應的詩詞作品,教師配樂朗誦了辛棄疾的多篇作品。從她的朗誦中可以看出,這位教師的文學素質(zhì)很高,從她陶醉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出她個人很喜歡古詩詞。這位女教師一口氣給學生朗誦了5首辛棄疾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卻還顯得意猶未盡,她恨不能傾其所有,把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辛棄疾全部傳遞給學生。但是,很遺憾,學生并不領(lǐng)情,教師陶醉地朗誦之時,我觀察到學生的反應多半比較木然。因為學生并不像老師那樣熱愛宋詞,因此,學生的反應冷淡是必然的。此環(huán)節(jié)顯得教師是那樣的“自作多情”。
誠然,學習古詩詞時,對詩人必要的了解是非常需要的,但如果拓展得過多過雜,則會沖淡學生對當前文本的學習。就像這篇《清平樂·村居》,我認為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愜意閑暇的鄉(xiāng)村生活,如果像這位女教師那樣用較大篇幅介紹辛棄疾跌宕的一生,就會沖淡學生對這首詞主題思想——“愜意的鄉(xiāng)村生活”的品讀感悟。
三、拓展背景過深,干擾詩歌意境
前段時間去一所學校聽課,一位年輕老師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前半堂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等手段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作者輕松愜意、悠閑自在的隱居生活。后半堂課,教師用較大的篇幅介紹了張志和寫作這首詩的背景——張志和棄官隱居的經(jīng)歷。之后,教師又補充了張志和哥哥答《漁歌子》的詩作,并指導學生進行了“對讀”。
在指導學生“對讀”的過程中,老師見縫插針,相機介紹了當時的政治背景。此環(huán)節(jié)的“對讀”一唱三嘆,課堂貌似進入了一個小小的高潮。但是,筆者認為這樣的安排筆墨過重,原本云淡風輕的詩歌意境被干擾了。張志和“還與不還”,牽涉到的政治歷史背景很深厚,不應在小學語文課堂進行討論,學生年齡尚小,是無法理解、也不需要理解的。其實,在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經(jīng)常能看到語文老師為了體現(xiàn)鉆研教材的“深度”,將古詩的背景、詩人的經(jīng)歷大篇幅地搬到課堂上來,但是挖得過深,拓得過寬,往往干擾了詩歌的意境,偏離了教學重點。
古詩詞言近旨遠,意境深邃,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把握好古詩教學拓展的“度”,一定能對教學重點的強化,教學難點的化解,教學情感的升華起到良好的作用,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催化劑。但是,如果拓展環(huán)節(jié)用力過猛或者時機不當,則會適得其反。因此,語文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度。
(作者單位:南京市太陽城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