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說起柳宗元,你能想到什么?想來你可能會想到他的《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矣欠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他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他的《永州八記》。不錯。我們已經(jīng)可以坐在一起,聊聊柳宗元了……
前文我們說道,柳、劉二人回京還不到一月,就因賦詩得罪了朝中的一些新貴(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再次被貶出京。柳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劉為播州(今貴州遵義)刺史。
其時,播州還是蠻荒之地,劉禹錫還有個八十歲的老母親,若跟他一起到那種地方去,則極有可能會有性命之憂。柳宗元在看到詔書后,即和人言道:“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fù)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zhí)友,何忍見其若是?”于是,他不惜冒著被加重處罰的危險,上書朝廷,“請以柳州授禹錫”,而自己去播任職。他的這一舉動,讓朝臣們都大為感動,又經(jīng)裴度等人的說情,劉禹錫終被改授為了連州(今廣東連州,當(dāng)時連州的情況還算不錯,肯定要比播州好上不少)刺史,而柳宗元亦未被加重處罰。
由于兩人從長安到任所,都要往南走,于是又相約一路同行。當(dāng)走到衡陽時,眼看分手在即,想到之后不知何年再能再見,柳宗元淚濕青衫,于是,寫了首詩送給禹錫: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fēng)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
朋友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從自己的心底里涌出來的,劉禹錫百感交集,于是馬上提筆作答道: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還是依依不舍,宗元再寫一首七絕和一首五絕贈禹錫: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识魅粼S歸田去,晚歲當(dāng)為鄰舍翁。
(《重別夢得》)
信書成自誤,經(jīng)事漸知非。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
(《三贈劉員外》)
禹錫亦再深情作答道: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fā)相看萬事休。
(《重答柳柳州》)
(《三答柳柳州》)
他們就這樣相互傾訴著,彼此安慰著……
尤讓人感到惋惜的是,這次分手以后,這對好朋友就再也沒有見過。
元和十二年(公元819年),柳宗元病死在了柳州任上,年僅47歲。當(dāng)時,劉禹錫年近九十的老母親也剛?cè)ナ?,他是在護送母親的靈柩回老家洛陽途經(jīng)衡陽時,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的,不由得“驚號大叫,如得狂病”,并提筆寫道:元和乙未歲,與故人柳子厚臨湘水為別,柳浮舟適柳州,余登陸赴連州。后五年,余從故道出桂嶺,至前別處,而君沒于南中,因賦詩以投吊。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我馬映林嘶,君帆轉(zhuǎn)山滅。馬嘶循古道,帆滅如流電。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
(《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并引》)
此后,劉禹錫不僅一手將柳宗元的大兒子周六撫養(yǎng)長大(若干年后,周六也考中了進(jìn)士,從此進(jìn)入仕途),更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將柳宗元的遺稿全部整理了出來,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柳河?xùn)|全集》。
最后,我們再來談?wù)劻谠纳剿膶W(xué)創(chuàng)作。拿出這個題目來談,是因為柳宗元無疑是中國山水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高峰。但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從哪里說起為好呢?
我以為柳宗元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山水文學(xué)史的一個高峰,當(dāng)與其漫長的貶謫生涯密不可分。是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柳宗元當(dāng)初不曾經(jīng)歷“永貞革新”的失敗,也沒有先后被貶去永州和柳州的話,而是平平穩(wěn)穩(wěn)地待在長安,做一輩子京官的話,恐怕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的“閑情逸致”,縱情于山水之間了吧?那他不能縱情于山水之間,又怎么寫得出來這么多光耀古今的山水詩文?那么在“唐宋八大家”里,也許就不會有柳宗元這么一號人物了吧。
通常來說,一個對仕途、對朝堂抱有諸多理想的詩人,無端遭貶,特別是這種本來心里想的就是“欲為圣朝除弊事”,而信心滿滿地“一封朝奏九重天”,結(jié)果得到的卻是“夕貶潮州路八千”的遭貶,肯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再痛苦,也要活下去,畢竟像屈原那種直接投了汨羅江的還是極少數(shù)。這時候,很多詩人為了分散自己在被貶逐過程中的痛苦,都會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當(dāng)?shù)氐纳剿L(fēng)光上。甚至可以說,他們的人生遭遇越是痛苦,其對山水的體驗也就越是深入。柳宗元的經(jīng)歷就很有代表性。永貞革新失敗后,時年只有32歲的柳宗元便開始了他漫長的貶謫生涯。
最開始,他只是被貶到邵州去做刺史,邵州雖然地處偏遠(yuǎn),但州刺史畢竟還算是一方大員,所以當(dāng)他離開長安時,可能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沮喪,甚至未必沒有到地方上,再努力大干一場的想法。
不料,還未等他趕到邵州,就又接到了一紙詔書,直接把他加貶為了永州司馬,州司馬和州剌史可是差著好幾級呢,而且他的這個州司馬,還不是真正的州司馬,而是“司馬員外置同正員”,也就是說,他只是一個拿著州司馬的俸祿,但卻并不負(fù)有州司馬權(quán)力的閑人。特別是詔書上,還有一句“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這道詔書算是徹底粉碎了柳宗元在州郡干一番事業(yè)的期望。
柳宗元來到永州以后,州府也沒有給他安排一間官舍,他只好暫時借住在龍興寺中。從昔日譽滿長安的青年才俊、皇帝跟前的紅人,到如今的寄人籬下,其內(nèi)心的苦悶,乃至憤怒、絕望之情,都是可想而知的。直到元和五年,也就是柳宗元在來永州的五年以后,在給京中故人寫了一封又一封的求援信,但皆如泥牛入海之后,自覺北歸無望的他,才以四百錢的低價,在龍興寺對面的小西丘買了塊地,臨溪蓋了幾間茅舍,算是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如果說柳宗元初到永州時,還深陷在政治上的失意與對“辱先”的負(fù)疚感(柳家原是河?xùn)|三大望族之一,在唐初時達(dá)到鼎盛,世代入朝為官者,不計其數(shù),僅高宗一朝,在尚書省為官的就有22人之多,這種家世在給柳宗元帶來一定榮耀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他覺得自己遭貶,無疑是一件讓家族蒙羞的事)里,而怨憤難平的話,那么在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沉淀之后,也都漸趨平和了。
柳宗元的那些被千古傳誦的山文名篇,基本都是他在永州時寫的。而他也正是憑借著這些山水詩文,才成為了一代詩文大家。我想,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