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索尼旗下的新力電腦娛樂SCEI研發(fā)出了一款家用電視游戲機。在產品上市前,時任索尼公司總裁的大賀典雄特地請來全球最頂尖的營銷戰(zhàn)略家、定位之父杰克·特勞特,請他幫忙做產品營銷分析。
特勞特花了幾天時間跑市場,然后給了索尼公司一個建議:“這款游戲機很好,所以無論你們怎么做宣傳、怎么打廣告我都沒意見,唯有一點:給它取個新名字,而且名字里一定不可以有‘索尼這兩個字?!?/p>
索尼公司不少高層覺得:索尼的品牌效應那么好,新產品的名字不沾它一點光太可惜了??纱筚R典雄對特勞特非常信任,所以大家就按照特勞特的建議去做。
最終,索尼公司給這款電視游戲機取名為PlayStation,簡稱PS。PS上市之后,它就以絕對優(yōu)勢占領了家用電視游戲機的主導市場。因為PS,無數玩家成了索尼的忠實粉絲,就連當時的日本游戲行業(yè)大咖——任天堂,也對昔日這個只懂生產收音機、電視機的索尼刮目相看起來。
看到PS大賣,大賀典雄高興壞了。他對特勞特說:“一直以來,我都全力主張開發(fā)自己的游戲機。PS開發(fā)出來之后,我雖然對它很有信心,但我真沒想到它能賣得這么好。我很好奇,不掛‘索尼之名的PS,怎么反而比索尼的電視機賣得還要好?”
特勞特啥也沒說,直接拉著大賀典雄去了一條電器街。在那里,有專門售賣PS的柜臺。特勞特讓大賀典雄靜靜站在PS柜臺旁,聽一聽顧客在說些什么。
過了大約半小時,特勞特問大賀典雄:“你聽到了些什么?”
大賀典雄說:“顧客說的話比較雜,但基本沒脫離PS,如‘媽媽,我想要一個PS‘聽說PS很好玩,但價格有點貴,能優(yōu)惠一些嗎‘爸爸,給我買一個PS吧,等等。”
特勞特點點頭:“是的,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如果人們說‘我要一個索尼,那將會是一場災難!”
聽到這里,大賀典雄終于明白特勞特當初為何執(zhí)意要索尼公司給游戲機取新名字。喜歡玩游戲的孩子不會對父母說“我要一個索尼”,因為在開發(fā)電視游戲機之前,“索尼”只是收音機、電視機的代名詞,用了它,估計店員還沒搬出游戲機,顧客就已經跑遠了。(張珠容)
故事的哲理:
一個已經獲得成功的品牌在進軍新業(yè)務時,一定要精準地鎖定你要拓展的用戶,并給產品賦予新的生命。否則,難免鬧出“活力28”礦泉水的段子,你敢嘗一口嗎?
(摘自《中外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