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孫小杰+陳菡彬
[提要] 本文主要對加拿大與美國、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有效性進行調(diào)查。主要采取兩種檢驗方法:一種是隨機行走方法,來檢驗真實的匯率;另一種是Frankel在1978年采取的檢驗名義匯率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加拿大和美國、中國和美國之間并不適用。因此,在這些國家的國際貿(mào)易中存在套利機會。
關(guān)鍵詞: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套利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15日
購買力平價(PPP)理論主張,如果兩國貨幣之間的名義匯率相當于兩個國家之間的平均價格水平,那么一單位的一國貨幣將與外幣有相同的購買力。根據(jù)Chortareas和Kapetanos在2013年進行的研究,從長期來看購買力平價理論可以對匯率的變化進行估計,并且認為匯率和總價格之間存在關(guān)系。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同一商品在不同國家之間應(yīng)該有相同的成本。換句話說,一種商品能以相同的價格在一國購入并在另一國賣出,是因為相同的匯率消除了套利機會。LaCanada和Schembri(2002)指出人們通常使用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來比較不同國家的生活水平。
現(xiàn)實中,許多調(diào)查都是為了檢驗這個理論的可信度并且許多都是在國外發(fā)達國家進行的,很少有在新興市場進行研究的。為了彌補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加拿大和美國、中國和美國為研究對象,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這些國家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對比。本文的結(jié)論將對加拿大、中國和美國消除貿(mào)易壁壘和促進經(jīng)濟增長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有效性決定了匯率政策是否應(yīng)取決于購買力平價理論。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介紹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發(fā)展和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回顧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相關(guān)文獻;第三部分用數(shù)據(jù)檢測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有效性;第四部分展示結(jié)果并進行分析;第五部分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這三個國家是否適用做出總結(jié)并提出建議。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相關(guān)文獻證明了這一理論的實際應(yīng)用在短期內(nèi)存在很多問題。Shiller(2013)指出,許多研究表明在短時間內(nèi)實際關(guān)系與購買力平價理論有顯著的不同。Dornbusch(1976)、Musa(1982)和Anorou(2005)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短期內(nèi)購買力平價理論存在顯著的偏離。因此,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購買力平價理論只適用于長期。然而,這一結(jié)論并不容易得出,因為當匯率存在偏差時,市場將會把他們拉回購買力平價。例如,Abuaf和Jorian(1990),Meef和Rogoff(1988)得出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長期是有效的結(jié)論,然而Cooper(1994)和Ahking(1997)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根據(jù)Shiller(2013)觀點,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長期的應(yīng)用中存在貨幣選擇、價格指數(shù)、價格水平和選擇的時間段等問題。Krugman和Obstfeld(2009)認為,根據(jù)購買力平價理論,兩個國家的匯率受到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具體來說,當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nèi)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時,這個國家的匯率在同一時期會下跌。然而,購買力平價理論無法每次都準確地預(yù)測匯率。根據(jù)Protopapadakis和Stoll在1986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購買力平價理論準確的預(yù)測能力只有在長時期內(nèi)和高通貨膨脹率的國家才能發(fā)揮作用。Jenkins(1995)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做了調(diào)查,并且證明了選擇的時間段確實影響了匯率的測量。
Anorou(2005)等認為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購買力平價理論的里程碑就是發(fā)現(xiàn)名義匯率存在單位根,這意味著名義匯率是隨機行走的,并且名義匯率不是平均回歸。這個結(jié)果表明名義匯率會長久變化。如果可以證明不存在單位根,那么購買力平價理論從長期來看是有效的。
Hyrima和Serletis(2010)提出,后來的研究試圖用計量經(jīng)濟學(xué)的方法來調(diào)整早期的檢測過程,以避免早期研究方法存在的問題。用于檢測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诿姘宓膯挝桓鶛z驗提高了檢測結(jié)果的可信度。1988年,Enders使用了自回歸綜合移動平均檢驗,并且分析發(fā)現(xiàn)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是有效的。從長期來看,加拿大、日本和德國的實際匯率沒有明顯的不同。這是因為這三個國家的點估計值表明真實的匯率在一段時期內(nèi)會回到相同的水平。但是由于巨大的置信區(qū)間,實際匯率服從隨機游走的零假設(shè)不能被拒絕。
有以下幾個原因?qū)е麻L期購買力平價理論存在偏差:首先,在現(xiàn)實世界里,國際貿(mào)易是存在交易成本和交易壁壘的,這將會增加額外的成本。因此,國內(nèi)的價格和國外的價格存在差異。Rogoff(1996)指出貿(mào)易壁壘的存在使得不同國家的同一商品的價格不同,因此一價定律不能被應(yīng)用;其次,投機活動和政府干預(yù)也是導(dǎo)致購買力平價扭曲的主要因素;最后,新興市場內(nèi)部價格存在系統(tǒng)性的差異,因為與非貿(mào)易產(chǎn)品相比,可交易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率增長的更快。此外,根據(jù)Taylor(1988)的觀點,考慮到購買力平價理論,價格和名義匯率互相抵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價格是有粘性的,然而名義匯率波動很大,它們不能抵消彼此的變化。
由于加拿大和美國經(jīng)濟高度的相關(guān),許多研究人員對兩國貨幣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感興趣。Crowder(1996)、Anderson(2003)和Rap(2004)等人在加拿大和美國之間測試長期購買力平價理論,并且提供了不同的證據(jù)。從長遠來看,購買力平價理論仍然吸引著研究者的注意,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在本文要研究這兩個國家。并且,以PPP非GDP衡量經(jīng)濟體,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因此中美兩國之間是否存在購買力平價理論值得研究。但是中美兩國的關(guān)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實證研究很少,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對中美兩國之間的這一理論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對兩國的政策制定者都是有價值的。
三、數(shù)據(jù)的選取和研究方法endprint
(一)數(shù)據(jù)選取。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自經(jīng)合組織(OECD)數(shù)據(jù)庫,從199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按月計算。本文包括CPIUS、CPICA、CPICH,加元和美元之間的名義匯率以及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名義匯率。
(二)隨機行走長期模型。根據(jù)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如下的等式(加拿大和美國):
如果零假設(shè)被拒絕,我們可以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長期是有效的。如果零假設(shè)不能被拒絕,那么我們得出至少有一個單位根的結(jié)論。這說明qt是非平穩(wěn)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有效的。此外,相同的測試可以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進行。
(三)Frankel的購買力平價檢驗?zāi)P汀rankel在1978年提出了一種可以檢驗長期購買力平價模型有效性的檢驗。在這個模型中,要檢驗的變量是名義匯率而不是真實匯率。模型采用了名義匯率和兩國國家的價格差異,公式如下所示:
(一)隨機行走長期模型。首先進行了實際匯率平穩(wěn)性檢驗。如果非平穩(wěn)性的零假設(shè)不能被拒絕,則不能拒絕購買力平價理論。
ADF單位根檢驗結(jié)果如表1所示。結(jié)論是,加元兌美元的真實匯率是不穩(wěn)定的,因此購買力平價是無效的。同樣,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非穩(wěn)定的,購買力平價是無效的?,F(xiàn)在,定義dqt=d(qt),表示時間序列的一階差分,并且對dqt構(gòu)造穩(wěn)定性檢驗。根據(jù)表1,因為t統(tǒng)計量比任何一級的臨界值的絕對值都大,所以dqt1和dqt2是穩(wěn)定的,意味著兩個序列都包含唯一一個單位根。因此,結(jié)果再次證明了從1996年到2016年,加元兌美元、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理論是無效的。(表1)
(二)Frankel的PPP理論檢驗?,F(xiàn)在考慮基于名義匯率St的另一種檢驗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方法。Frankel的回歸模型對兩國價格指數(shù)的差異進行了名義匯率的回歸。方法如下:
根據(jù)Frankel觀點,如果估計變量?滋接近1,那么在選定的國家間有更多的證據(jù)支持購買力平價理論。
首先,引入變量diffp1=p1t-pt*(加拿大和美國)和變量diffp2=p2t-pt*(中國和美國)來構(gòu)造回歸。結(jié)果可以得到表2和表3的結(jié)果。(表2、表3)
在表2中,R2為0.64,表明64%的匯率變化差異可以通過價格差異來解釋。diffp1的協(xié)方差為4.501265,距離單位1非常遠。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加拿大和美國是無效的,這與之前的檢驗結(jié)果一致。
在表3中,可以看出R2接近0,因為p=0.6612,大大高出傳統(tǒng)的5%的約束,所以這個模型需要修正。在點估計方面,值得注意的是diffp2的系數(shù)為負并且等于-0.071062,與1相距甚遠。因此,可以得出購買力平價理論在中國和美國是無效的,與我們之前的檢驗結(jié)論一致。
總的來說,購買力平價理論(PPP)解釋了匯率和貨幣購買力之間的關(guān)系。本文調(diào)查了從1996年到2016年加拿大和美國、中國和美國的數(shù)據(jù)來檢驗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有效性。結(jié)果顯示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加拿大和美國之間是無效的,并且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同樣無效。
因此,相同的產(chǎn)品在加元和美元之間或者人民幣和美元之間價格不一樣,也就是說在國際貿(mào)易中存在套利的機會。對于政策的制定者來說,應(yīng)該更多地關(guān)注同一產(chǎn)品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價格差異,從而保護本國的利益。為了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建議對國際貿(mào)易商如何利用這些機會進行進一步的調(diào)查。
[1]Abuaf,N.and Jorion,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the Long Run[J].Journal of Finance,1990.Vol.45.
[2]Ahking,F(xiàn).Testing Long-Ru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with a Bayesian Unit Root Approach:The Experience of Canada in the 1950s[J].Applied Economics,1997.Vol.29.
[3]Anderson,G.F.,Reinhardt,U.E.,Hussey,P.S.& Petrosyan,V.Its the prices,stupid:why the United States is so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J].Health Affairs,2003.Vol.22(3).
[4]Anorou,E.Habtu,B.and Yusuf,A.Purchasing Power Parity: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5.Vol.8(2).
[5]Chortareas,G.and Kapitanios,G.How puzzling is the PPP puzzle? An alternative half-life measure of convergence to PPP[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3.endprint
[6]Cooper,J.Purchasing Power Parity: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Australian,New Zealand and Singaporean Currencie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1994.Vol.1.
[7]Dornrusch,R.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Vol.84.
[8]Enders,W.ARIMA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of PPP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 regim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8.
[9]Krugman and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Pearson Education,Inc.Hyrina,Y.& Serletis,A 2010,Purchasing power parity over a century[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9.Vol.37(1).
[10]Meef,R.A.and Rogoff,K.Was it Real:The Exchange Rate-Interest Differential Relation Over the Modern FloatingRate Period[J].Journal of Finance,1988.Vol.43.
[11]Rogoff,K.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uzzl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vol.34,no.2.
[12]Shiller,ITesting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the long-run[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13.Vol.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