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花 原田和明
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里,有一件玩具停留了很久,那就是“鐵皮青蛙”。在那段智能設備還沒出現(xiàn)的日子里,我們很努力地給青蛙上緊發(fā)條,盯著它啪嗒啪嗒地蹦好久。這種不需要電源,由內(nèi)部齒輪帶動的機械裝置,有個專有名詞叫“Automaton”,源自18世紀的希臘語,意為“以自我意志動作”。而在日本,有一位專注于Automaton的藝術(shù)家,他的創(chuàng)意用“天馬行空”來形容也不為過。
《皇帝的新衣》原田和明的作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把小時候熟知的童話人物帶回到我們身邊,帶觀眾瞬間穿越回童年??床灰娦乱碌膰?,左看右看,不知道該穿哪件衣服。
“噠噠噠……”原田和明輕輕搖動手上的木柄,精巧的木質(zhì)機械裝置發(fā)出規(guī)律的木頭聲響,怪誕有趣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第一次接觸自動裝置藝術(shù),是他在印刷廠工作的時候。朋友送了他一本日本著名裝置藝術(shù)家西天明夫?qū)懙摹赌υX不思議圖鑒》,他頓時被里面那些造型精巧的木質(zhì)玩偶深深吸引。他想起小時候動手的樂趣。于是利用下班時間,制作出了書中一個看起來最簡單的作品。當作品完成,他親自搖動手柄,操作箱上的小狗突然“復活”,開始噠噠地奔跑,幽默風趣地展現(xiàn)出各式機械構(gòu)造——杠桿、曲柄、凸輪、軸承等的玄妙之處。他感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第一件作品,雖然看著簡單,其實做起來并不容易,現(xiàn)在的原田和明,花3天就能完成這件作品,當時用了一個月。當他拿著這件作品,去找原創(chuàng)作者西田明夫時,意外地獲得了大師的贊揚,這也讓他更加堅定開始自己的機械玩偶之路。他辭掉了印刷廠的工作,專心研究那些可愛有趣的木質(zhì)玩偶,成了一位機械裝置藝術(shù)家。
受到大師的鼓勵后,他想做一件自己構(gòu)思的作品——一只舉啞鈴的小豬。為了讓小豬能成功舉起啞鈴,需要在小豬胳膊的地方開一個洞,而洞的位置又很難把握,他反復試驗了很多次。最后,一件舉著啞鈴,嘴巴一張一合的小豬木偶終于完成了??粗∝i成功舉起啞鈴的那一刻,他的信心也隨著上升。他希望在接下來做出更多的作品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這讓他感到充實。
為了做出更好的作品,他來到了機械裝置藝術(shù)的發(fā)源地英國,拜世界項尖的自動裝置藝術(shù)創(chuàng)作家馬特·史密斯(Matt Smith)為師,并在大師的工作坊受訓一年。一開始去見馬特的時候,原田和明特別緊張。然而馬特卻安慰他:“大家都是把擅長的事情作為工作。”
為了做《愛的力量》這件作品,他想讓小人抓起杠鈴舉過頭頂,但是小人的胳膊怎么都抬不起來。原田和明冥思苦想了兩個小時,結(jié)果馬特用20秒就解決了問題。當時他想用金屬絲連接手臂關(guān)節(jié),馬特告訴他可以用線。換成線之后,這樣起身的時候,線一繃直,手臂一下子就抬起來了。在馬特的幫助與鼓勵下,原田和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后來他意識到,不管自己多么努力,其實都是在模仿馬特,必須要找到自己的風格。在看了一本關(guān)于非洲雕像的書之后,那種樸素而有力的藝術(shù)效果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決定把這種元素跟機械裝置藝術(shù)結(jié)合起來,做一個跟以前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就是字母系列。
他發(fā)現(xiàn)自己更擅長做簡單而有趣的作品,對自己的作品也越來越有信心了。于是回國后,他與太太在日本山口縣成立了“二象舍”,從事自動裝置藝術(shù)的制作與全球性的展示企劃,還成為了日本唯一進入倫敦活動木偶博物館的創(chuàng)作家。
①日本機械裝置藝術(shù)家原田和明(Kazuaki Harada) ?曾師從英國自動裝置制作家馬特·史密斯(Matt Smith),2002年開始創(chuàng)作各種復古木質(zhì)的自動裝置。
②《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原田和明的眼里,哈姆雷特是菜板上跳舞的蔬菜。
曾有一位朋友拜托他給當小提琴家的丈夫做一個木偶,于是他做了《帕格尼尼》這件作品,但他的太太卻說看起來不像在拉小提琴,倒像是在彈吉他。于是原田和明在原來的版本上稍做調(diào)整,干脆做了個木偶的吉他手,以著名吉他手強哥·萊恩哈特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Django Reinhardt》。然而強哥·萊恩哈特原本不是站著彈的,是坐著的。但是對于當時的原田和明來說,坐著彈吉他的木偶做起來太困難,所以就做成了站著的。十年之后,他又重新做了一個坐著的《Django Reinhardt》。小小的木偶暗含“玄機”,通過不同機械部件的牽動,遵照“設定程序”,重復上演自己的故事。
他表示自己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會刻意去憑空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而是會經(jīng)常做不同的嘗試。他想到如果一雙鞋子在箱子上動來動去的跳舞應該也挺有意思的,所以有了以著名踢踏舞者弗雷德·阿斯坦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Fred Astaire的舞鞋》。這件作品卻不是人在跳舞,而是通過一雙鞋子來表現(xiàn)踢踏舞。做完會跳舞的鞋子之后,正在喝咖啡的他想:如果能做兩個會跳舞的咖啡杯就好了。于是兩只“手挽手”跳探戈的咖啡杯就成型了。
除了生活中的驚喜,原田和明還喜歡從文學著作中抓取靈感。設計中所帶的“日式幽默”也讓人回味無窮。日本有句諺語叫“肚臍眼都能燒開水壺了”,意思是說:這事太好笑了,把肚子都笑熱了。原田和明想通過木偶表達這句諺語的意思:開水壺蓋上下跳動,表示水開了,而開水壺的底下躺著一個手舞足蹈的人,手的動作非??鋸?,比想象的要猛烈多了,但效果特別好。小時候讀過的《安徒生童話》,原田和明也把它放進作品;《皇帝的新衣》作品中,皇帝一臉茫然,左顧右盼不知道該穿哪一件衣服;《白狐傳奇》《哈姆雷特》《一起跳舞》……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無數(shù)要講的故事。
與人交談也能讓他靈感進發(fā)。在制作過程中遇到問題,他會跟太太商量,然后兩個人一起解決。“獨自苦惱只會讓思路變狹隘。”有一回一個設計師對他說:“我想要做一個能打開的盒子,從盒子里蹦出來一個驚喜的東西,但具體是什么東西沒想好。”
③每個著作打磨都需求時刻:構(gòu)思、試做、制材、結(jié)構(gòu)、制造設備、涂色、拼裝、調(diào)整,依據(jù)著作不相同,每件著作的制造周期從一周全一個月不等。
④每個著作打磨都需求時刻:構(gòu)思、試做、制材、結(jié)構(gòu)、制造設備、涂色、拼裝、調(diào)整,依據(jù)著作不相同,每件著作的制造周期從一周全一個月不等。
⑤《Django Reinhardt》,別小看了這個兩撇胡子、搖頭晃腦的男人,這是爵士樂史上偉大的吉他手強哥·萊恩哈特。
太太看他很糾結(jié),就提建議說:“干脆就做個栗子好了?!保ㄈ照Z中的“栗子”和“嚇一跳”的發(fā)音很像)原田和明覺得很有意思,就做出來了。起名時,他不想起“舉個栗子”這個名字,因為這樣就沒有驚喜了。他希望觀眾一邊搖,一邊猜里面是什么,才有驚喜。所以后來就叫它“潘多拉的盒子”,名字高大上,打開卻是個傻乎乎的東西。這也是原田和明最喜歡的作品。
以前在印刷廠的工作經(jīng)歷,再加上受到文具店里印章的啟發(fā),他就想做一個在卡片上蓋章的人偶。但如果只是把卡片放在印章下面,轉(zhuǎn)動手柄蓋章的話太無聊了。于是他做了一個復雜又合理的過程:印張蘸印泥,同時有一張紙送進去,印上一個“愛”字,為了方便拿,紙板能從下面自動送出去。他希望做一個僅僅通過轉(zhuǎn)動手柄,就能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的作品。但在做的過程中,機械部分結(jié)構(gòu)越來越復雜。雖然做的過程很困難,但是完成的時候,讓他感到無比激動和開心。
熱愛生活的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充滿故事性的作品。每一個機械木偶,都在講述一個或有趣、或可笑、或悲傷、或詭異的故事。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成人世界里難得的純真感,木頭雕刻的小動物和童話人物,在安上齒輪發(fā)條后,仿佛被賦予了搞笑藝人的靈魂。它們在機械盒子上重復著笨拙動作,卻能演繹出治愈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