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飛揚
這山叫苧羅山,這溪叫浣紗溪,鄰家的豆蔻女子姓施名夷光。因為容顏出塵,連魚兒見了她都要沉到水底去,她由此挑起國家興亡的重擔。
她生長在小村子里,外面是接連不斷的吳越爭霸,這里的山水卻把戰(zhàn)爭的紛亂削減了幾分。
夷光端了木盆,沿著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來到清淺的溪邊,楊柳風拂過她的荷衣,蕙帶垂下來,系著桃花般的女兒心。
就是在這里,她遇見了范蠡。這個從山外尋來的男子,成熟而沉穩(wěn),尊貴而睿智,他那雙含笑的眼睛似乎能洞悉一切,自然也該知道夷光對他的喜歡。
范蠡跋山涉水而來,沒想到在這里能見到如此美麗的女子,頓時百感糾結。他將親手粉碎她平靜的生活,可她的期待太完美,讓他心生不忍。
此時的越國已對吳國稱臣,勾踐一日未忘亡國之仇。這次范蠡回到故國,就是要實施滅吳戰(zhàn)略,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美人計”。
那些由精壯男子組成的兵團在戰(zhàn)場上一敗再敗,最后連王都為奴了,也該越國的女子登場了。
沒有哪個女子生來就是“美人計”里的棋子,也沒有誰一早就做好了以身獻國的準備。夷光是不情愿的,她沒有親人在戰(zhàn)爭中離去,也沒有學過深明大義、國事當先的道理。所以對吳國,她說不上有太多仇恨,反而對勾踐有著百般抗拒,聽說那只是個蠻夷之地的部落首領。
但最終她還是答應了,為了蒙嚨的愛情,為了范蠡緊鎖的眉頭,為了他的承諾一定會把她平安接回,從此泛舟五湖,再不分開。于是,她用單薄的肩、浣紗的手,承擔起國家大計。她在他身邊待了三年,學歌舞、練步履、識禮儀,從素養(yǎng)到風情都修煉到了無人能及的境地。臨別時,她說珍重,他說慎重。
她關心的是他,他關心的是成敗。
夫差得到她后果然大喜,專門為她建館鋪廊,從此被她迷得只貪歡樂,不理朝政。再見面時,范蠡率領千軍萬馬破城而來,夷光站在大殿中央,靜得如浣紗溪水。夷光忽然覺得心里空空的,茫然得找不到方向。范蠡丟了劍,拉起夷光的手,回到越國。
故事應該在這里結束,從此西施的名字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傳說中的她,是德才兼?zhèn)?、忍辱負重的巾幗奇女。還有人說她和范蠡泛舟而去,從此生活美滿,富可敵國。
可惜,別人還沒想好如何讓她轉入下個篇章,她在一片驚愕聲里微笑著躍入水中,告別了塵世間該擁有的,和不該擁有的。她太累了,已挑著這副重擔走了太久。
越王勾踐視她為囊中物,皇后卻視她為眼中釘。塵埃落定,除了自盡別無選擇,命運沒有給她留下生路。
范蠡從一開始將她布入“美人計”,就已看到今天的結局。他沒有能力帶她走,曾經的許諾不過是心存僥幸,隔空描繪出虛幻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