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秀
摘 要:“重實體輕程序”一直以來是我國法學發(fā)展中的弊端,程序的價值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程序法始終作為實體法附庸式的存在,不僅打擊了學者研究的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科的平衡發(fā)展以及實務操作的規(guī)范。
關鍵詞:實體法;程序法;民事訴訟失權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
張衛(wèi)平教授的《訴訟構架與程式》不僅從宏觀理論構架上突出了民事訴訟的理論價值,更從各項制度專題上強調(diào)了訴訟法的魅力,以此將訴訟法研究置于同等于實體法研究價值的層面上。 第一,是從宏觀構架上對“民事訴訟基本模式”這樣一個抽象的理論作出透徹分析,界定一國訴訟模式的關鍵因素在于辯論主義和處分主義在訴訟進程中的運用。就此判斷來說,英美法系各國屬“絕對當事人主義”,而蘇聯(lián)則是“絕對職權主義”的典型代表國家,而對于大陸法系各國的訴訟模式是存在爭議的,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其屬于“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但筆者認同書中張教授的界定,認為其屬于“亞當事人主義”。筆者認為訴訟模式的采取與一國的社會文化以及沿襲的法律體系有密切關系,因此在評價一國的訴訟模式時需秉持客觀的態(tài)度。第二,是對我國民事訴訟的若干制度研究,包括證明責任、訴訟標的、集團訴訟等。
基于本書內(nèi)容的深厚,筆者以下主要就民事訴訟失權制度的價值談自己的理解。
如張衛(wèi)平先生在本書中所定義的,民事訴訟中的失權主要是指當事人(含第三人)在民事訴訟中原本享有的訴訟權利因某種原因或事由的發(fā)生而喪失。歸納作者的思想,首先,民事訴訟失權制度最大的正當性理論基礎即是其能夠?qū)崿F(xiàn)具有效率性的公正。如書中所述,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于訴訟效率性和時間經(jīng)濟性的追逐是訴訟失權制度理論源頭。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該制度的存在可能導致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實體正義的缺失。我國司法實踐傳統(tǒng)向來追求的是實體真實主義,因此在此需要衡量的是訴訟效率與實體正義之間的利益關系。概括來說,即訴訟失權制度帶來的訴訟效率性和時間經(jīng)濟性價值能否高于因此失去的實體正義。因此,審判者在此需要作出自由裁量,裁量的作出影響訴訟的整個進程。其次,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條明確規(guī)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訴訟失權制度是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要內(nèi)容。誠實信用原則作用于失權制度體現(xiàn)在當事人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來謀取不正當?shù)睦?,如出于訴訟策略的考慮拒交答辯狀,搞“證據(jù)突襲”等,一方權利的不行使導致訴訟另一方訴訟權利的喪失。因此,在民事訴訟法明確賦予誠實信用原則貫徹的正當性基礎時,訴訟失權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要內(nèi)容當然的存在價值。最后,由于民事訴訟是當事人的平等對抗,當事人雙方將糾紛訴至法院是基于對法院即公權力的信任,然而,訴訟失權行為的存在會極大地損害這種信任,一方當事人的無故拖延舉證,導致訴訟遲延,不僅造成了訴訟成本的增加,也使法院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zhàn)。因此,建立必需的訴訟失權制度針對失權行為作出懲戒,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威懾,使得當事人有所畏懼。
我國民事訴訟進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訴訟失權主要表現(xiàn)在答辯權、上訴權和申訴權、管轄異議權以及涉及訴訟實質(zhì)的證據(jù)提出權。在司法實踐當中,答辯權失權與證據(jù)失權是關系訴訟當事人切身利益以及實體正義的兩個重要方面。答辯權失權的最主要根源是我國的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法官對于案件審理不受當事人是否做出答辯以及何時答辯的影響,這就難免導致當事人的懈怠,無論其是出于主觀上的故意或是過失。正是由于權利的不受影響,答辯權失權行為在實踐中普遍存在,造成訴訟公正的缺失,庭審效率的降低,最終導致訴訟成本的增加,司法資源的浪費。在證據(jù)失權方面,我國司法實踐長期堅持“證據(jù)隨時提出主義”,過分追究案件事實的真實性,其弊端顯而易見:質(zhì)證難以繼續(xù),庭審拖延,庭前準備程序形同虛設,庭審負擔過重。因此張教授在書中指出“要解決證據(jù)失權的問題也只能走修改民事訴訟法或制定證據(jù)法的路徑”。然而從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來看,證據(jù)失權制度的建立依然任重道遠。
[1]張衛(wèi)平.訴訟構架與程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張衛(wèi)平.論民事訴訟中失權的正義性[J].法學研究,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