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柏
我公司的項目蠻好玩的,都是一陣子一種項目會偏多。就像是市場自己關門開會說好了一樣,這幾個月是交通工具來找我,接著是大數(shù)據(jù)全屏互動,然后文化園區(qū)接棒,再帶上土地品牌……
這個慣性的好處是,我自然就有機會把一種型態(tài)的項目摸透摸熟。有些本來有點陌生,一開始在講的時候,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創(chuàng)”是否可行?市場是否可以被“改變”?到完成兩三個案子后,已經(jīng)因為了解而可以設計出一些多一步的“創(chuàng)”。團隊也開始對自己有信心,知道何時要補位,何時要深信。
檢視過去幾年,發(fā)現(xiàn)有一個產(chǎn)業(yè)沒有再回來,那就是“慈善”產(chǎn)業(yè)。這一個產(chǎn)業(yè),讓我跌了不少跤,而最后,終于決定,把它視為一半的營利事業(yè)對待,自己比較不會受傷。
記憶深刻的是一個盲人協(xié)會。時間大約是創(chuàng)業(yè)前三年。記的最深是因為他那時期望用設計達到的,是把捐款給盲人變成一個時尚趨勢。如同紐約的圣保羅、歐洲的反核……用近一點的比喻,就像是漸凍人的冰桶挑戰(zhàn)。對那時的我,這是一個有趣又難得的挑戰(zhàn)。又年輕,又被扣了因為我成功所以要對社會負責的大帽子,當然就義不容辭的答應。對還不會設計的我來說,這可是一道難題,只能咬牙讀遍能找到有關慈善活動設計的所有數(shù)據(jù)。
讀書有一個好處,只要用心讀,不管懂不懂,自然會看出一些重復性的重點。做事也有一個好處,只要沒有退路,自然會逼著自己成長。當時,我所得到的結論是,要讓捐款變成趨勢,就要有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麻_始設計。然后要從故事中產(chǎn)出一個簡單又可以鏈接的視覺符號。
“眼睛,重點是眼睛。”一講到眼睛,大家的腦中都會出現(xiàn)“小星星”這一首經(jīng)典。“一閃一閃亮晶晶……好像許多小眼睛?!彼?,當時就決定用小星星做為故事,把符號用星星來設計。
像是回應我興奮中帶著自信的提報,業(yè)主給予完全正面地回饋。
“讓我把這個概念帶回去與我們董事會討論一下。他們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意見。這真的是太好了?!苯Y果,進入董事會后的決議卻是:“我們只是一個公益團體,就設計一件T恤義賣。成本也不要太高。這種會顛覆慈善認知的事,還輪不到我們做。”
這個回應讓我氣憤。這一些所謂的“董事”只是為了少做事,而不想要作出改變。只為了要“保護”好既得利益,就輕易地放棄為下一代做出新氣象的可能。這個舉動,與那些已經(jīng)成為恐龍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有何不同?
也就從這次后,任何慈善機構來找我,我都把他們與營利事業(yè)視為一體。與他們說:“我還小,還很餓,還很自私。所以最多,我給你七折價。我能做到慈善,是好好與你開兩個小時的會,免費。但要用到我公司資源,就需要正常付費。”
或許,就是因為這一個態(tài)度,讓我在慈善圈內(nèi),變成了黑名單。也許,慈善太習慣要別人可憐他。但我認為,自己認為自己可憐的人,是無法做出有意義的事的。況且,我看過太多真的可憐的人,比任何人都有勇氣,都有高度。
可憐式地幫助他們,反而是一種不尊重。不能用尊重做創(chuàng)意的核心,就只能作出不需要的包裝設計。這,也等于是我不尊重我自己。結果,天上的亮晶晶,讓我用了一個新的眼睛看到自己該做的是什么。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