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顯芬 黃靈容
ICU獲得性衰弱為神經肌肉功能紊亂引發(fā)的肌無力,為ICU重癥患者常見并發(fā)癥。ICU獲得性衰弱主要表現為輕癱或四肢癱瘓,脫機困難、肌萎縮或反射性減弱[1]。有學者[2]對ICU獲得性衰弱患者預后進行調查,發(fā)現多數患者難以完全恢復機體功能。本研究對患者實施基于奧馬哈系統(tǒng)的延續(xù)性護理,觀察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情況,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ICU獲得性衰弱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8.3±4.1)歲。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58.1±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規(guī)隨訪,每個月電話隨訪1次,包括電話隨訪與門診隨訪,隨訪內容包括健康指導、患者病情評估等。觀察組患者實施基于奧馬哈系統(tǒng)的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奧馬哈系統(tǒng)由問題分類及干預方法、成效評估等3個部分組成,問題分類包括環(huán)境、心理、生理及健康行為;干預方案包括健康宣教、健康指導、治療及操作程序、個案管理、監(jiān)督;成效評價是通過認知行為及現狀等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延續(xù)性護理如下:(1)護理問題:每周電話隨訪1次,每隔2周進行上門隨訪1次,對患者及家屬的疾病認知、病情恢復情況、康復鍛煉實施情況進行評估。(2)護理方案與實施:①健康宣教與咨詢、指導:針對護理問題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向患者提供個性化健康宣教及指導、咨詢??赏ㄟ^建立微信群、QQ群等途徑,定期發(fā)送關于ICU獲得性衰弱相關資料、注意事項、康復治療方法等,患者與家屬也可通過咨詢渠道隨時向護理人員提出疑問,護理人員實時解答;也可通過視頻指導等方式,糾正患者錯誤的肢體康復訓練方法。②治療與程序:出院前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手冊,其中包括肢體訓練方法,內容是以文字對應圖片形式呈現,主要介紹ICU獲得性衰弱需要接受康復訓練的相關知識,包括在家接受肢體功能鍛煉:足背運動、足背伸展運動,每天50個,每天3次;橋式運動為雙腿彎曲45°,雙手抓住欄桿,臀部抬起,每次持續(xù)3~5 s;肢體鍛煉包括雙手拉吊環(huán)、雙腳蹬拉力器、雙手下拉彈簧拉力器等。每天3次,每個動作做4個8拍。從被動訓練開始,逐漸過渡至輔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再到患者自行完成指令動作。③監(jiān)測:由家屬或患者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問題,護士詳細記錄相關信息;④個案管理:對于特殊患者,需要詳細記錄護理過程存在的問題,給予解決并向患者解釋原因。
分別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與Fugl-Meyer運動評分法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的生活自理能力、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及運動能力越好。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評估,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與Fugl-Meyer運動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Barthel指數評分與Fugl-Meyer運動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與Fugl-Meyer運動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與Fugl-Meyer運動評分對比(±s;分)
注:與干預前對比,*P<0.05;與干預后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n=32) 干預前 31.02±2.15 40.23±5.36干預后 60.47±3.32** 63.36±4.21**對照組(n=32) 干預前 30.88±2.41 40.11±5.01干預后 51.36±3.02* 50.95±4.36*
延續(xù)性護理是一種以減少患者反復住院為目的,由護士提供從醫(yī)院到社區(qū)的護理模式[3]。奧馬哈系統(tǒng)廣泛應用于臨床,可使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得到改善,本研究將奧馬哈系統(tǒng)用于ICU獲得性衰弱患者延續(xù)性護理過程中,使ICU獲得性衰弱患者出院后可獲得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支持,改善遠期預后[4]。
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運動能力及自理能力均優(yōu)于干預前,表明基于奧馬哈系統(tǒng)的延續(xù)性護理可通過指導患者合理鍛煉,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能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奧馬哈系統(tǒng)可從環(huán)境、心理及生理、健康行為等全面評估護理問題,使得護理評估更為規(guī)范化,為制定護理計劃提供了方向[5]。有學者研究發(fā)現[6],多數ICU獲得性衰弱患者出院后缺乏專業(yè)知識,導致遠期恢復不佳。基于奧馬哈系統(tǒng)的延續(xù)性護理為患者提供多個咨詢渠道,實時為患者提供護理問題解答,也能通過健康手冊,向患者介紹早期康復訓練的相關方法,使出院后患者進行訓練時有規(guī)范可循[7]。同時,要求患者或家屬記錄患者康復鍛煉情況,無形中也達到自我監(jiān)督作用[8]。
綜上所述,基于奧馬哈系統(tǒng)的延續(xù)性護理能改善ICU獲得性衰弱患者運動能力及自理能力,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王昌雪,韓靜,張靚,等.ICU獲得性衰弱及相關護理干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18):55-58.
[2]俞玲娜,張娜,尹安春.ICU獲得性衰弱的干預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82-83.
[3]潘璐,謝士芳,鄧小嵐.基于奧馬哈系統(tǒng)的延續(xù)性護理在老年癡呆病出院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36):4583-4585.
[4]趙貴美,焦琳琳,楊桂華.早期循序漸進運動對ICU患者獲得性衰弱影響的 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2):177-181.
[5]張瑩,米元元.早期康復干預在預防ICU獲得性衰弱中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8):48-51.
[6]王迎曉,王芳,金宗玉.護理干預在腎臟科ICU獲得性衰弱預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28):3560-3562.
[7]張倩倩,王冬梅,施月仙,等.康復鍛煉在ICU獲得性衰弱患者中應用的Meta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1):2780-2785.
[8]張霞,江智霞,肖政,等.ICU獲得性衰弱危險因素Meta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5):39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