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饑荒內戰(zhàn)的年代,一個懵懂的14歲少年,告別父母,離開河北家鄉(xiāng),隨著軍隊,一步一步地從蕪湖走路到廈門,再從馬祖輾轉到了臺灣。
他的每個步伐都很艱辛,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來的,看著他的戰(zhàn)友一個個倒下,想著家鄉(xiāng)的父母兄長和姐妹,天涯漂泊……他的心是凄苦的。
他從少年等到壯年和中年,大半的歲月過去之后才慢慢明白:家鄉(xiāng),是再也回不去了。
每每父親因鄉(xiāng)愁落淚,轉身抹去淚痕的剎那,恍惚間,我似乎看見一個個自報姓名和身世籍貫的老人像個委屈的男孩在向歷史訴苦,訴說著初到孤島時的孤獨脆弱。
“你要是真的想去,爸爸也不攔你!只是你要想清楚,只要民進黨在任一天,你的學歷就不會被承認,到時候你回來找工作就難了,你要為未來打算啊!”為了我的入學,已經戒煙的父親,又抽起一支又一支的煙,我倔強地決定讓他在好幾個夜晚失眠、焦慮和擔憂。
2002年暑假,收到山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沒有太多的欣喜,而是更多沉重。我這個在臺北長大的女孩,從小就有鄉(xiāng)愁,是父親給我的!我想到的唯一落葉歸根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那片我心里景仰已久的土地上大學,認識那些所謂的“北方人”。
島上那些哈韓哈日的80年代同齡人,對于“中國”有著很模糊的概念。主觀的感覺那是不發(fā)達之地,對于我的大中國情結難以理解,只是冷嘲熱諷地笑話我:“你哈大陸哦?真特別,酷!”然后用異類的眼光看著我。
我從來不在意這些!只是在心底嘲笑那些人的可悲!數典忘祖的人,還能要求他(她)們什么?所以,我從來都不和那些人交心,因為發(fā)自內心而來的看輕。
我的選擇,建構在父親的理解上。父親都不可思議這個年紀和自己差快半世紀的孩子,可以承載那么多自己的鄉(xiāng)愁。父親是欣慰的,也是不安的。他知道自己的女兒,沒有心機又太過單純,讓她獨自一人提著行李跨越海峽來到陌生的濟南……
父親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每次,父親總是語重心長告訴我:“孩子!你終究是要回臺灣的?!?/p>
“為什么呢?”其實答案早已了然于心。
“那畢竟不是你生長的地方啊!你能習慣嗎?臺灣和大陸……終究還是有差別的呀!爸爸前幾年回去,深深地感覺到了,鄉(xiāng)愁和幻滅,其實是很殘酷的事!”
“爸爸,你說的我都懂呀!羅素說過,對人苦難的深切關懷,是他人生的最大驅動力之一……我也正是如此,可是,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覺得無力。困苦的人很多,多數人卻都很冷漠。多數人遇見不平待遇的時候,甚至不曉得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和權利?!?/p>
“爸爸,我和你一樣,都有悲傷。你的悲傷是一輩子的骨肉離散和鄉(xiāng)愁,我的悲傷是認同和身份,它復雜又紛亂?!?/p>
“爸爸,你還會想回去嗎?”
“我年紀大了,就不回去了吧!回去還要轉機,一個省一個省地去探親,體力吃不消啊!你的那些伯伯也不在了,去了只有傷感。他們幾個家的景況也不太好,我看了也傷心啊!”
2004年3月19日,一場經過導演的槍擊案改變了臺灣重要的選舉。原本島內呼聲最高的連宋在驚嘆聲中落馬,這場選舉,輸得不明不白。
民進黨依然得勢,藍軍氣數已盡。心里沉重,對政治不感興趣,只是關心那些和父親一樣,流落島上變成臺灣一分子的老人們,他們來自各省,在臺灣的記號叫做:“外省人”。他們有堅不可摧的中國情結——他們一輩子所信仰的價值,認為不可被玷污的記憶,自2000年選舉以后,又再一次崩塌。
希望,再度破滅。老人們老淚縱橫,濕潤的眼眶里,都是靈魂的詞匯。后裔興許不太明白他們內心里的悲涼,不太明白他們一生信仰的陷落是多么的情何以堪,可是卻愿意陪著他們扛著青天白日旗,為這場不公平的選舉去“總統(tǒng)府”前靜坐抗議。沸沸揚揚,持續(xù)了好多個日子。
父親在電話里氣憤地告訴我:“民進黨把大家都當傻瓜嗎?我每天都和你三哥去游行。那些年邁的老兵,在游行的時候,每個人都哭了……現實對于我們,太殘酷了?!?/p>
電話這頭,腦海里浮現父親那些長達半世紀的戰(zhàn)友,各省口音齊聚,每張年邁皺褶的臉上,都是慈祥的微笑。我問過爸爸帶有濃重鄉(xiāng)音的朋友:“伯伯,您老家是哪兒的啊?”
山東、河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廣東……他們說話的聲音像一面鏡子,總是映照出和這個島上格格不入的異鄉(xiāng)人本色。他們的籍貫、身世故事,像是個磁帶,幾十年間永不厭倦地對著許多重復的人反復播放。
我永遠聽不膩。聽他們的故事,感覺就像是貼近父親的胸口,去聆聽父親的心跳,感受父親的喜怒哀樂。我從每個伯伯的故事里,更多看見的,其實是父親自己的影子。
人在少年時代的離鄉(xiāng),往往促成他們一生的鄉(xiāng)愁和永遠不變的少年情懷。我發(fā)覺,《四郎探母》似乎是每個老兵成長的背景音樂,伴隨著長達50年的哀嚎啜泣。他們用一生去體會《四郎探母》的每個音,每個字。
所有的愛恨情仇,在歷史面前,聲嘶又力竭。
我習慣和初次認識的朋友說自己是河北人,但又礙于自己清晰的臺灣口音,折衷一下,干脆說自己是廈門人,是長在廈門的河北人。要是有幸和他(她)們深交,我才會慢條斯理地說起其實自己來自臺灣。
我無意說謊,沒什么原因,只是不想被放大,不想被特別注意。不想總是聽到人們驚訝好奇夸張的聲音和表情:“哇!臺灣!你們那里一定很不錯吧?”然后再丟出你早就回答過千萬次的問題:“怎么會來這里上學?”最后,在你輕描淡寫的解釋之后,對方還贊嘆一句:“嗯!你普通話說得還真不錯!”
“您是韓國人吧?或是日本人?漢語說得真好!”
我沉下臉,不悅:“我是中國人!”
對方依然熱烈:“不會吧?你騙我的吧?中國人沒像你這么說話的。”
我別過頭去,一陣靜默。
我忽然明白了,我花了4年的時間,跨越海峽,追尋一種“認同”;可4年過去了,我才知道,其實“認同”,就在靈魂和血液里,而不在于地域。
我就像是個兩邊都不兼容的異類,在廣闊的土地上,我得注意措辭,小心翼翼地別把大陸說成中國,我得說自己是中國臺灣“省”人,不然這片廣大土地的人民會和你爭論??墒牵斘艺f我是,我就是中國人的一分子的時候,他們又覺得我是冒牌貨。在島上,我有個記號,是“外省第二代”。我是外省人的后裔,也是已衰落的國民黨后裔,我為那些我相識或不相識的臺灣外省伯伯心疼,覺得歷史和穹蒼真是無奈,卻又本能地去親近。
父親在電話里總是殷切地說:“女兒,還是回來工作吧!”
可是我很清楚,我的學歷不幸淪為政客玩弄政治的犧牲品。過了海峽,你的山大文憑只是白紙一張,一文不值。唯一的出路,似乎是出國讀研,那意味著我仍然必須向年邁的父親伸手。
我明白,自己終究無法割舍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一切情感是來自靈魂里無法磨滅的認同。我承認我對這片土地也會經常不滿,可我離不開這里,一旦離開,就是傾巢而出漫山遍野的想念。
我忽然想停一停,在大陸的一個城市駐足停留;用一種新的形式,在工作中體會存在于這片土地上的感受。于是,今年大學畢業(yè)的我,選擇了故都南京。
我就是這么任性,像2002年不顧家人的反對參加大陸高考一樣,這次又堅定地想留下來。爸爸,您能理解我的,對吧?
在這片土地上,我拿著臺灣護照,操著臺北口音,說自己是河北人,也許大陸人無法理解這種情懷。只因為我身上所承載的一切,都是來自父親,所以我不能離去。
我終于明白,原來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情結,原來心底的中國,其實就是爸爸的感覺……(雨 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