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香港城市大學陸洋副教授牽頭的國際聯(lián)合研究團隊在納米尺度下金剛石的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首次觀測到納米級金剛石可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形變且能迅速恢復原狀,其中單晶金剛石樣本的局部拉伸彈性形變量最大可達到約9%,接近金剛石在理論上可達到的彈性變形極限。該研究成果4月20日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
眾所周知,金剛石是自然界最堅硬的物質。在宏觀尺度下,它通常被認為表現不出絲毫變形行為。任何極端嘗試對金剛石進行變形的后果往往在還沒有達到可見形變之前就發(fā)生脆性斷裂。這也使得它在一些可能承受機械變形的應用中受到限制。
為針對金剛石這一特殊的脆硬材料進行納米尺度力學測試,陸洋帶領研究組基于掃描電子顯微鏡平臺,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納米力學實驗方法,實現了電鏡實時觀察下對單晶和多晶金剛石納米針樣品(由香港城市大學張文軍實驗室制備)進行定量的“壓縮—彎曲”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單晶和多晶金剛石納米針均可實現遠高于宏觀金剛石數十倍以上的大變形且在極大范圍內可完全回復。
為精確分析其形變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蘇布拉·蘇雷什教授和道明研究員領導的納米力學實驗室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模擬分析,確證單晶金剛石納米針在拉伸側的彈性形變量達到約9%,對應強度亦接近其理論極限。研究人員表示,對于宏觀的金剛石(鉆石),這樣的變形是前所未有、難以想象的。
隨后,陸洋及合作者采用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斷裂前后的樣品進行了原子尺度下的微結構分析以及對應的理論模擬,探究納米尺度金剛石的機械變形機理。
據介紹,此次發(fā)現的納米尺度下金剛石的超彈性行為將有助于進一步拓展金剛石在藥物傳輸、生物探測和影像等生物醫(yī)學領域,光電器件領域,以及作為納米機械諧振器、數據存儲器等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應用。此外,超彈性變形本身也為納米結構的金剛石在“彈性應變工程”的潛在應用提供了可能。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