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高昌
(福建石獅一中,福建 泉州)
化學平衡等效問題首先來自于高中教材:將0.01molCO和0.01molH2O(g)通入容積為1L的密閉容器里,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加熱到800℃,結果生成了0.005molCO2和0.005molH2,而反應物CO和H2O(g)各剩余0.005mol。如果溫度不變,反應無論進行多長時間,容器里混合氣體中各種氣體的濃度都不再發(fā)生變化。
實驗證明,如果不是從CO和H2O(g)開始反應,而是各取0.01molCO2和0.01molH2,以相同的條件進行反應,生成CO和H2O(g),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的量均為0.005mol,其組成與前者完全相同。
這可以說是化學平衡等效問題的最原始描述。中學化學界普遍用“等效平衡”一詞來概括討論這一方面的問題,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仍然存在許多疑問,學生很難判斷“等效平衡”的條件及“等效”的內(nèi)涵,這也是造成高考對這一問題的考查始終保持較高的難度、靈活度和區(qū)分度的客觀原因。其實,從達到平衡的結果分析,化學平衡的等效可分“完全等效”和“部分等效”兩種,如果不細致區(qū)分,必然造成學生認識上和思維上的混亂。針對這種狀況,筆者提出下列見解:
從教材出發(fā),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與條件有關,與途徑無關。因而,同一可逆反應,從不同的狀態(tài)開始,只要達到平衡時條件完全相同,則可形成“等效平衡”。
而建立“等效平衡”狀態(tài)通常有四條途徑:①正向建立;②逆向建立;③從中間某狀態(tài)建立;④反應物分批加入。對不同的起始狀態(tài),通常假定反應沿某一方向進行到底,將所得物質的量與標準狀態(tài)比較。
投料組合 n(SO2)(mol) n(O2)(mol) n(SO3 )(mol)①2 1 0②0 0 2③1 0.5 1
此等效為“全等”,三種投料組合按上述條件反應達到平衡后,SO3物質的量及體積分數(shù)均相等,當然SO2、O2也一樣。
投料組合 n(SO2)(mol) n(O2)(mol) n(SO3 )(mol)①4 2 0②0 0 2③1 0.5 0
即為等效平衡,但此等效為“相似”,三種投料組合按上述條件反應達到平衡后,SO3的體積分數(shù)均相等,但平衡時SO3的物質的量不等,平衡時SO3的物質的量與起始投料量成正比,為4∶2∶1。
這是由于在恒溫、恒壓下,達到平衡后按下列情況進行組合平衡不會發(fā)生移動:
投料組合③+投料組合③=投料組合③+投料組合③=投料組合②體積為V升 體積為V升 體積為2V升 體積為2V升
所以投料組合③與投料組合②達到平衡后,SO3的體積分數(shù)均相等,但平衡時SO3的物質的量為1∶2。
投料組合 n(H2)(mol) n(I2)(mol) n(HI)(mol)①1 1 0②0 0 2③0.5 0.5 1
此等效為“全等”,三種投料組合按上述條件反應達到平衡后HI物質的量及體積分數(shù)均相等,當然H2、I2也一樣。
投料組合 n(H2)(mol) n(I2)(mol) n(HI)(mol)①1 1 0②0 0 4③0.5 0.5 0
即為等效平衡,但此等效為“相似”,三種投料組合按上述條件反應達到平衡后,HI的體積分數(shù)均相等,但平衡時HI的物質的量不等,平衡時HI的物質的量與起始投料量成正比,為2∶4∶1。
恒溫、恒壓的情況容易理解。在恒溫、恒容下,達到平衡后按下列情況進行組合平衡不會發(fā)生移動,所以投料組合③與投料組合①達到平衡后,HI的體積分數(shù)均相等,但平衡時HI的物質的量為 1∶2。
用“相似”和“全等”表示化學平衡中的兩種等效情況比較形象,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一方面,“相似”和“全等”源于數(shù)學幾何證明,學生心領神會,“全等”代表完全等效平衡,“相似”代表部分等效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對化學平衡中的等效問題有更深刻更本質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