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榕
從沒有過這樣的景致讓我如此情緒激昂。站在凈峰的大竹島巔峰,看那海,碧得這么清澈;那天,藍得如此徹底;還有那朵朵云,白得那么的極致,像棉花似的,飄在海與天的接壤處變幻出種種形狀,忽而迷離、忽而整片游來將天蔽住,忽而又于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像從來就不曾出現(xiàn)過似的……但這些,真的都還不算什么。
看到?jīng)],那片在海風鼓噪下的相思林,沿著山勢起起伏伏蕩起一波波的浪,一會兒綠波蕩漾,一會兒黃浪蓋頂,遠遠望去,黃綠相間的林里,竟是綠不壓黃、黃勝過綠。我就喜歡花朵盛開時的相思樹,它的花期很長,從四月開到十月,還有什么花能夠盛開這么長久?我不知道。在這片金黃色的激情里,不由得自己醉倒在它的花海里了。搔首弄姿的美女們盡興地張揚自己曼妙的身姿,只不知是相思樹的陪襯讓她們變得這么嬌艷,還是她們的笑容讓漫山的相思樹更加燦爛!總喜歡沉浸于浪漫愛情的女人們留戀在相思林中,不知道是否是為了那個凄美的傳說。記得《搜神記》里有這么一則故事,宋康王舍人韓憑的妻子何氏貌美非常,而令康王垂涎,康王借勢將她搶來,并將韓關了起來。韓憑絕望自殺,其妻留下遺書求康王待自己死后尸骨與丈夫合葬在一起,然后自盡??低跤侄视峙懔钍窒聦⑺麄兎蚱薅说氖欠致駜商?,使之相望而不得合。奇怪的是不久之后,兩座墳墓的旁邊各自生長出來一棵大樹,樹根交地下、樹枝于上互相交纏,一對鴛鴦各棲一樹交頸悲鳴,這是韓憑和他的妻子死后所化的,這種樹,叫“相思樹”。
閩南沿海一帶有許許多多的相思樹,那是因為它的根部分化非常多,能夠深入土壤緊緊抓住,禁得起強風,所以在臺風多發(fā)的閩南作為防護林很有效果。人們喜歡相思樹還在于實用性,它的木質非常堅硬,古時候人們便將其制作成車輪和農(nóng)具,漁家的槳櫓便是用這種木頭做成的,長期浸泡在海水中不易腐爛。而它的樹皮富含單寧,花含芳香油,都可以作為香的原料。所以用相思樹燒成的炭,比起其他木炭更耐燒,我們用它煮茶,味道特別香,“化作焦炭也相思”,這是怎樣的詩情畫意呀!再看到相思樹,心里能不為它感動嗎?
相思樹當然不僅僅凈峰一地獨有。但與凈峰的相思樹牽連的,似乎有著更多的傳奇,除了八女開荒的大竹島,還有步步皆景致,處處有故事的凈峰寺。
沿著凈峰山的石階往凈峰寺走,奇石嶙峋,忽見石縫間生長出一棵相思樹,奇石配虬枝,和著紅磚碧瓦的寺院,這份景致便可以入畫了,何況還有許許多多神奇的傳說,比如說,人們常??梢栽谶@些石縫里找到大海里才有的貝殼。據(jù)說凈峰山此前就在這片汪洋大海下,屬于東海龍王管轄之地,因為他的軍師牡蠣王偷吃龍王的長生不老仙丹后,被罰鎖在堅固的牡蠣殼內(nèi)不準出來。哪知自由慣了的牡蠣王,鎖在里面憋得難受,便趁蝦兵蟹將不注意,連貝殼一起滾進海底,逃離了東海龍宮,然后使出渾身氣力,把身子一步步往上騰,這樣牡蠣王的身子變成一座山峰與陸地相連接,山頭露出水面,成了今天的凈峰山?,F(xiàn)如今,凈峰山上的巖石縫里揀到的牡蠣貝殼就是牡蠣王變的。當然,這些都是神話,當不得真。不過,正是有了許許多多美麗的故事,才有了現(xiàn)今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凈峰山雖說不高,海拔不過97.5米,但在這小小的范圍內(nèi)卻可以說步步有傳奇,比如說留有八仙之首鐵拐李足跡的巨石,和其孝親奉母的錢洞等等,但此時最令我陶醉的依然還是漫山遍野的相思林。
明媚的陽光透過相思樹那些刀形葉片細細地篩落下來,密密麻麻的日頭碎點在石階上閃閃爍爍,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坐在樹下抬頭仰望,那些小葉在微風里忽然活躍了起來,像漁民下海的船航行在海上,不用槳也不用楫,就這樣飄浮著。在看不見的枝丫間,有幾只淘氣的鳥兒在唧唧啾啾地叫著。在這樣的迷離中,真想找一段粗粗的樹根為枕,靜靜地借草而眠。凈峰山是圣地,不僅僅有“神仙”鐵拐李,更有滿腹經(jīng)綸卻依然虛懷若谷的弘一法師。始建于大唐咸通二年(861年)的凈峰寺歷經(jīng)千年,數(shù)次重修后依然保持著它原有的風貌和建筑,近年來舊有的寺宇、庭臺、回廊、花園、山亭、登山古道再次由鄉(xiāng)賢集資修葺一新,使得整座寺宇歷久彌新。凈峰寺現(xiàn)存的建筑由觀音殿、李仙祠、文昌祠和三寶殿組成,旁側有弘一法師紀念室、海月樓、禪房、山門等建筑,著名高僧弘一法師晚年曾在此寺掛錫、弘法。想來,法師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觸目隨緣都是心光,幽幽而任遠,得大自在。在此聆聽仁者、智者囈語,感受禪意的美好,對于整日在匆匆忙忙疲于奔波的身心正需要這清涼的禪思來引導,以初心觀照世間萬物,解脫塵世的種種煩惱。人生譬如朝露,居世屯蹇,何以解憂,唯有這無處不在的慧禪。
忽然,一個身穿橘黃色僧衣的出家人從那片金黃色的相思花海里飄然而出,我定睛一看,這不是喇嘛嗎?怎么,藏傳佛教的喇嘛也到這里來?再一想,心里頓時釋然了,他們必定也是慕名而來,和我們一樣專程到弘一法師故居拜謁來的。
凈峰寺因有一代高僧弘一法師而更加揚名。法師在此寺掛錫弘法的時日雖然說僅僅半年多,卻留下了許多墨寶。優(yōu)美的凈峰山,和這里淳樸的民風,讓大師感慨萬千,所以在他離開凈峰時,才會流露出那種深深的不舍之情:“乙亥首夏來凈峰,植菊盈畦,秋晚將歸,猶含蕾未吐,口占一絕以志別!” 此文現(xiàn)今刻在凈峰寺弘一法師故居門旁的石碑。歷來無數(shù)的仁人智者以初心面對世界,觀照生活,放眼當下,欣賞著眼前稍縱即逝的美麗,感悟著四季獨具的情趣和韻味。他們用柔軟敏感的心緒體味山花與禪意的交融,以生花妙筆將自然與心靈的種種因緣契合抒發(fā)出來,令人從中品味。就如弘一法師秋晚時節(jié)移居草庵前,作下《將離凈峰詠菊志別》一詩:“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后人來 ?!迸d逐時來,芳草中撒履閑行,野鳥忘機時做伴,景與心會。
踩著金光,作別凈峰,回首眺望漸離漸遠的凈峰寺,相思林中的凈峰寺在夕照下,仿佛籠罩在一片祥云瑞氣之中。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