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陳卓
【摘 要】 增強現實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引發(fā)了新聞傳播模式的新一輪變革。從印刷媒體、新聞演播室、基于地理位置的新聞信息到情景紀錄片,增強現實技術與新聞報道的結合為傳統新聞報道模式注入了新鮮血液。文章通過對兩會新聞不同新聞報道形式的評估,發(fā)現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在認知、心理、行動層面呈現出感知系統的沉浸、情感體驗的強化與行為層面的引導。在應用前景層面,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真正的媒介化將帶來新聞領域在內容、敘事、業(yè)態(tài)上的三重轉變,成為新聞報道的常規(guī)工具。
【關 鍵 詞】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傳播效果;兩會
【作者單位】李曉燕,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陳卓,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 G2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18
隨著移動智能設備和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誕生于飛機制造領域的增強現實技術逐步被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媒介是人的延伸”學說中認為,任何媒介或技術的信息都是人類實物的規(guī)模、速度和模式的變化,他強調了技術作為媒介對于溝通和交流的調節(jié)作用。美國超級計算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艾倫·克雷格曾說:“我認為增強現實是一種媒介,而不是技術,體現它在人類和計算機之間的調節(jié)作用?!睆膫鞑W的角度來看,增強現實技術正以其虛實結合、三維沉浸、實時交互的獨特性成為現今新聞傳播領域的重要媒介工具之一。基于此,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從新媒介的視角去探析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應用,并以兩會新聞報道為例,從傳播效果的感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出發(fā),對同一新聞在其文字、視頻與AR新聞報道上的傳播效果進行評估,探尋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發(fā)展前景。
1990年,波音公司計算機研究部的科學家托馬斯·考德爾首創(chuàng)了“增強現實”一詞。增強現實技術發(fā)展至今,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醫(yī)療、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2016年8月底,我國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提出了建設專項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國家工程實驗室的計劃。作為一種集數字信息合成、圖像識別及視點跟蹤等于一體的新型人機交互技術,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或其他數字信息有機地疊加到真實世界中,對現實世界的信息進行補充,是一門綜合了圖像識別、運動捕捉、虛擬現實等學科的技術??v觀新聞業(yè),利用增強現實媒介進行新聞報道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是印刷媒體的增強現實新聞報道。早在20世紀20年代紙媒的鼎盛時期,沃爾特·李普曼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媒介傳播固有的局限性,“在傳播過程中,話語的‘ 意義不免會受到損害,世界太大,我們面對的情況太復雜,得到的信息卻又太少”。傳統的印刷媒體更多的是為受眾提供“片面真相”與“間接體驗”,而AR技術則打破了這一界限。它通過將無限的數字化信息疊加到有限的淺層敘事上,使受眾處于宏大敘事環(huán)境中去理解新聞,實現了傳統紙媒新聞從淺層內容到深度內容、從“敘事者”到“聚合者”、從“記事簿”到“數據庫”的轉變。如川報全媒體集群推出的兩會特別AR新聞《你有一份民生大禮包待收!》,用戶只需掃描報紙上相應的圖片或文字,即可看到集合了三維立體動畫、解說、文字、視頻的可視化的逼真內容。
二是增強現實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增強現實技術在新聞演播室中的運用,實現了新聞場景的多空間、多維度,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與生動性。如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在一帶一路AR特別報道中,將各種虛擬實時信息與實拍畫面在電視畫面中進行融合展示,實現了三維模型、動畫、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與主持人的實時交互,使觀眾能夠輕松愉快地看懂新聞、參與新聞。
三是增強現實技術基于用戶所處地理位置的信息傳播,其實質是構建實時的媒體信息空間。如Talk about Local 網站開發(fā)的基于地理位置的AR新聞,通過AR技術將該網站的社區(qū)新聞持續(xù)不斷地輸入到一個增強現實環(huán)境中,完美呈現實時媒體信息空間。
四是增強現實技術在情境新聞紀錄片中的運用。通過在情境紀錄片中實景所處地加入聲音和立體圖像,講述該環(huán)境中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情境紀錄片,是計算機科學和新聞之間的一次重要合作。
作為衡量傳播行為的重要指標,傳播效果指受傳者接收信息后在知識、情感、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發(fā)生的改變,其實質在于對傳播活動效果質與量的研究。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評估,即通過受眾檢驗與反饋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從認知層面到心態(tài)層面再到行為層面對媒介的使用和信息的傳達是否充分有效。
1.評估指標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傳播值大小判斷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傳播值通常是受眾人數與社會反響指數這兩大指標的乘積。其中,受眾人數為受眾的相對人數,即在被訪問的受眾中接收到被評估新聞的人數所占的比例,社會反響指數指受眾對于新聞的信息價值(I)、教育價值(E)、社會價值(S)與審美價值(A)的使用與滿足程度,其計算公式為:ΣC=n/N*(I+E+S+A)。基于此,本研究以2017年兩會期間的AR新聞報道為例,通過對2017年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期間兩會新聞資料的整理,獲得關于兩會AR新聞共6篇,并隨機選取受眾100人,其中有效受眾人數為87人。通過受眾對同一新聞的文字、視頻、增強現實報道的分值評估(1—5分),探尋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在建立詳細評估指標之后,再根據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指標的比例權重。在本次設計中,基于兩會新聞報道的嚴肅性,筆者在設計指標權重時,更多的是考慮報道的信息價值與社會價值。具體的評估指標體系與指標權重如下。
(1)信息價值(I)(30%)。I1:真實性(20%),I2:時效性(20%),I3:易讀性(20%),I4:可操作性(媒介使用操作困難度)(20%),I5:滿足性(信息的深度與豐富度)(20%)。
(2)教育價值(E) (20%)。 E1:情感認知(主觀共鳴)(40%),E2:法制教育(30%),E3:道德教育(30%)。
(3)社會價值(S) (30%)。 S1:社會認知(社會規(guī)范、社會現象的理解程度)(50%),S2:行為引導性(50%)。
(4)審美價值(A) (20%)。A1:趣味性(50%),A2:吸引力(50%)。
2.傳播效果評述
通過對各項權重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得出同一新聞的三種報道形式數據如下。
經過分析可以發(fā)現,與文字和視頻新聞相比,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在真實性、易讀性、情感認知、趣味性等方面表現突出,在時效性與操作性等方面明顯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1)增強現實新聞報道認知、情感、行為層次傳播效果良好
如表1所示,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兩會新聞的評估數據分析中,文字新聞的總體傳播值為2.752,視頻新聞為4.277,增強現實新聞為4.668。由此可知,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傳播值遠遠高于文字與視頻新聞,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隨著媒介技術與媒介融合的不斷發(fā)展,基于實時交互技術、以用戶為核心、強調虛實場景疊加沉浸感的增強現實技術受到新聞行業(yè)的熱捧。其“硬件+增強現實+應用”的傳播模式必然會隨著技術的成熟而不斷擴大增強現實新聞領域的市場,成為新聞行業(yè)在傳播媒介、內容生產、傳播模式、業(yè)態(tài)發(fā)展等方面轉變的有力推動力。此外,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在真實性、易讀性、情感認知、趣味性等方面的傳播值都非常高。
(2)增強現實新聞認知層次效果——感知系統的沉浸
認知層次效果,即信息在進入人們的知覺和記憶系統后引起的人們知識量和知識結構的變化。新聞中的認知層次效果,即受眾在接觸新聞后對這一新聞信息形成的印象和記憶,主要體現在受眾對于增強現實新聞報道、文字報道、視頻報道在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易讀性、可操作性、滿足性等信息價值的印象與記憶??疾煨侣剤蟮涝谡J知層面的效果是檢驗整個新聞傳播效果的基礎。
通過評估調查可以發(fā)現,受眾普遍對于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在信息的真實性、易讀性與滿足性上的印象與記憶比較深。在兩會的新聞報道評估中,文字新聞的整體信息與審美價值的傳播值為3.768,視頻新聞為4.066,增強現實新聞為3.762。由于技術的限制,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相對較差,媒介使用的難度高于文字與視頻新聞。但是在真實性、易讀性、滿足性、吸引力層面,受眾對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的認可遠高于文字和視頻新聞。增強現實新聞報道以移動終端為載體,用戶僅需通過掃描或識別的簡單操作,即可“親臨現場”式地直接感受到集合了圖片、文字、音視頻、動畫、3D模型等的深層次內容。增強現實新聞報道通過感知系統的沉浸創(chuàng)造了新聞在認知層面較為良好的傳播效果。
(3)增強現實新聞心理層次效果——情感體驗的強化
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引起的受眾價值觀念、情感的變化,都是新聞傳播的心理層次效果。一個好的新聞報道,必須能夠引起受眾的興趣,且具備使受眾產生共鳴與教育引導受眾的價值。這主要體現在受眾對于增強現實新聞報道、文字報道、視頻報道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情感認知、道德與法制教育等審美價值與教育價值的認可與理解程度。
從評估數據可以看出,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對受眾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在審美價值層面,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傳播值高達4.45,而視頻新聞僅有3.0,文字新聞低至1.3。在教育價值層面,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傳播值達3.623,而文字新聞為2.82,視頻新聞為3.193。增強現實新聞報道通過人機交流與全媒體體驗營造了一個逼真的視覺、觸覺、聽覺相結合的環(huán)境,能夠引發(fā)受眾本能上的情感共鳴。再者,增強現實新聞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輿論導向功能,其傳播特性決定了受眾能夠最大限度地接收新聞傳播者想要傳達的價值體系,使受眾在無形之中維護社會規(guī)范。
(4)增強現實新聞行動層次效果——行為層面的引導
受眾接收新聞后心理與態(tài)度的變化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新聞行動層次效果。因此,新聞報道不僅能夠影響受眾的認知與價值取向,還能間接地為受眾的行動提供參考。主要表現在受眾對于新聞傳達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現象的理解程度,以及新聞報道對其行為的引導程度,這是新聞傳播效果的最高層面。
在兩會報道中,可具體表現為受眾在觀看完新聞后是否會進一步搜索兩會相關信息,是否會持續(xù)關注相關政策的實行等。在評估調查中可以發(fā)現,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行為引導性的傳播值達4.7,遠遠高于文字新聞的2.8與視頻新聞的3.3。在新聞對用戶的行為引導中,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基于其感知系統的沉浸與情感體驗的強化,使受眾有了更堅實的后續(xù)行動可能性。
從宏觀的視野來講,基于新媒介視閾下的增強現實新聞報道正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更新換代而逐步發(fā)展。總的來講,新聞媒體利用增強現實技術進行新聞傳播,在現階段面臨硬件起點高、媒體生產成本高、盈利模式待探索等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AR技術將引領傳統新聞業(yè)從內容側到生產側再到營銷側的全鏈條再造。
一是增強現實技術將有可能成為新聞報道的常規(guī)工具。增強現實新聞由于其跨越時空邊界和沉浸式敘事的特征,在深度調查層面具有毋庸置疑的優(yōu)勢。隨著技術的完善,增強現實技術將廣泛應用于調查報告、環(huán)境調查、反腐倡廉等新聞的報道敘事中。二是增強現實技術將引發(fā)新聞報道在內容、敘事、業(yè)態(tài)上的三重轉變。在內容上,新聞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信息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用戶的感官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加強,認知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擴大。在敘事結構上,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將使新聞由“呈現”到“在場”、“單線敘事”到“網狀敘事”、受眾被動參與到受眾主動參與的特性發(fā)揮到更大的程度,“沉浸+參與”與以受眾為中心的思維將得到不斷加強。在業(yè)態(tài)上,由于增強現實技術對平臺與技術的雙重要求,新聞行業(yè)將從“各自為政”的局面發(fā)展為“跨界融合”的局面,實現媒介融合的技術與平臺轉向。三是增強現實新聞報道將從技術化轉化為真正的媒介化。只有當技術真正成為媒介,增強現實才算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筆者認為,根據現有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良好傳播效果,其完全媒介化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李怡雯. 虛擬現實新聞設計及其傳播效果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
[2]史安斌,張耀鐘. 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yè)的轉向[J]. 新聞記者,2016(1).
[3]王守寬. 增強現實技術在演播室中的應用[J]. 藝術科技,2016(2).
[4]張建中. 將場景置于讀者手中:增強現實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實踐[J]. 新聞界,2017(1).
[5]張屹. 基于增強現實媒介的新聞敘事創(chuàng)新策略探索[J]. 國際新聞界,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