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峰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嗜睡是以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復睡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1]。美國睡眠協(xié)會調查顯示,40%的成年人每個月可有數(shù)天產生嗜睡現(xiàn)象,并影響到日常生活;20%的成年人甚至每周都有幾天會出現(xiàn)嗜睡[2]。嗜睡可導致認知功能、記憶功能障礙,甚至一定程度上危害生命健康。筆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痰濕困脾型嗜睡,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腦病科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痰濕困脾型嗜睡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15~55歲,平均年齡(37.25±12.65),病程2~15個月,平均病程(4.25±2.08)個月;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15~55歲,平均年齡(36.22±12.05)歲,病程1~10個月,平均病程(4.04±2.12)個月。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yī)診斷學》[3]、《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4]、《中醫(yī)濕病證治學》[5]等制定痰濕困脾型嗜睡的中醫(yī)證候:白晝嗜睡,頭部昏沉,肢體困重、活動量少,胸悶脘痞,納少,可伴惡心,口黏,打鼾,大便粘滯,舌紅胖大,苔膩,脈緩滑。除舌脈外,根據癥狀程度分別記非常嚴重(4分)、嚴重(3分),一般(2分),輕微(1分),無(0分)。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5~55歲;③體檢無異常發(fā)現(xiàn);④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接受并能夠堅持完成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小于15歲,或大于55歲;③兼有其他嚴重的心腦肝腎及造血等系統(tǒng)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⑤服用中藥不能接受或耐受者;⑥依從性差或其它原因不能堅持或配合本研究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莫達非尼(生產廠家:法國Lafon制藥公司)口服,初次50 mg,5 d后增為100 mg,10 d后增為150 mg,15 d后增為200 mg,每日1次。治療組給予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半夏12 g,黨參10 g,黃連9 g,黃芩20 g,干姜6 g,大棗10 g,白術18 g,茯苓20 g,甘草12 g。上藥日1劑,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兩組均治療1個月。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痰濕困脾型嗜睡患者白日嗜睡、頭部昏沉、肢體沉重、胸悶脘痞、打鼾等臨床癥狀持續(xù)時間及程度,統(tǒng)計治療前后累計積分[6],比較其臨床療效,觀察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及復發(fā)情況。
1.6 療效判定[7]治愈:癥狀基本消除,療效指數(shù)≥90%;顯效:癥狀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0%;有效:部分癥狀有所改善,35%≤療效指數(shù)<7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35%。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組在改善白天嗜睡、頭部昏沉、肢體沉重、胸悶脘痞、打鼾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xiàn)頭痛者2例,治療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1個月后對兩組進行隨訪,對照組復發(fā)6例,治療組復發(fā)2例,對照組嗜睡復發(fā)率高于治療組。
西醫(yī)認為嗜睡病因包括:生物節(jié)律紊亂:時差、睡覺時間不規(guī)律等;外因:周圍環(huán)境因素、喝酒等;內因:發(fā)作性睡病、原發(fā)性嗜睡、睡眠行為障礙病等;其他:抑郁癥、帕金森病、心理疾病等[8]。其藥物治療包括中樞神經興奮劑、抗抑郁劑、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及3-羥丁酸鈉[9]。對照組選用的新型“促覺醒劑”莫達非尼,其通過激活下丘腦覺醒中樞達到催醒作用,不良反應較小[10]。
中醫(yī)認為嗜睡與心、脾、腎功能失常相關。現(xiàn)代人多恣食肥甘厚膩、辛辣炙镈,加之熬夜、勞累,脾胃功能損傷,運化失常釀濕生痰,痰濕蒙竅則發(fā)為嗜睡。半夏瀉心湯為醫(yī)治寒熱錯雜之痞證主方,然筆者于臨床中應用其治療痰濕困脾型嗜睡療效亦佳?!侗静菥V目》云:“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惫嗜骄园胂脑餄襁\脾化痰;臣以苦寒之黃連、黃芩,可去中焦?jié)駸岫_痞,干姜溫中燥濕消痰;黨參、大棗甘溫補益脾氣,白術為補脾胃之藥,茯苓有滲水緩脾之效,故加以兩者運脾燥濕,上四味共為佐藥;甘草補脾和中,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祛痰濕、調脾胃之功,達寤寐有常之目的。
綜上,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痰濕困脾型嗜睡臨床療效明顯,且無不良反應,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1]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54.
[2]Cuilleminault C, Brooks SN.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a challenge for the practising neurologist[J]. Brain, 2001(124):1482-1491.
[3]朱文峰.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8.
[4]趙金鐸.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
[5] 路志正.中醫(yī)濕病證治學[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4.
[6]許彥臣. OSAHS患者嗜睡狀態(tài)的中醫(yī)臨床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2.
[7]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8]宿長軍. 白日過度嗜睡[C]// 中國睡眠醫(yī)學論壇, 2007.
[9]黃顏,劉秀琴.白天過度嗜睡 病因和治療[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06(1):25-29.
[10]吳江,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