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雪健 茍永強
舞臺劇《戰(zhàn)馬》中文版曾在2015年11月份在上海演出,演出中將首次采用生物傳感技術來了解觀眾真實的反應。這不僅使這部經(jīng)典之作的演出融入了科技元素,實驗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旨。
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身份地位等差異化的群體,在觀劇時所產生的差異化情感與興趣點的不同,可以讓我們在研究中更好的分析其中針對于不同群體,他們的興趣點、他們的文化背景對于觀劇體驗的影響、他們的不同認知的差異,這會讓我們在以后的“沉浸式新聞”的研究中,針對于不同的受眾群體,定制屬于他們的新聞,也就是使得“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變成可能”。
一部《戰(zhàn)馬》,是哪些環(huán)節(jié)扣人心弦,是哪些場景,讓人的喚醒度達到高值,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我們可以找尋公眾喚醒度都較高的時間點,對應戲劇里的情節(jié),找出受眾關注點的所在。通過對若干關注點的分析,更好地進行受眾定位,生產出讓受眾相對全程都保持“較高喚醒度”的媒介內容。
筆者認為,對《戰(zhàn)馬》觀眾“觀感”的傳感研究,就是在較短的時間的跨度上,對傳播效果進行研究,但這種傳播效果的研究并不同于卡茨、賽弗林、羅杰斯等單一層面上的研究,《戰(zhàn)馬》研究則將媒介內容細化,將受眾作為主體去進行認知層面上的劃分,尋找一個短期時間內,對媒介內容喚醒度的高低的考究,進一步去感受受眾的即時體驗,從而更深入的了解人的感情,這有點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韻味。
“傳感器新聞”是指利用傳感器生產或收集數(shù)據(jù),然后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做可視化處理或直接應用到新聞調查當中。而我們較為熟悉的無人機新聞,就屬于“傳感器新聞”的一個分支。無人機從高空傳回數(shù)據(jù),可以看成是對記者“觀感”的拓展,記者將這些數(shù)據(jù)用到新聞報道當中,便生產出了“傳感器新聞”。
利用精準的傳感數(shù)據(jù)做的解釋性報道會提升報道的權威性,在調查性報道中,記者不斷在追逐真相,如若報道中融入相關的傳感數(shù)據(jù),一定程度上也將增加報道的說服力。
沉浸式新聞的力量在于它能使觀眾與新聞中的人或事件產生一種獨特的共鳴。虛擬現(xiàn)實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幫助觀眾了解最偏遠地區(qū)的新聞和故事。
“沉浸式新聞(VR)”是媒介融合未來發(fā)展的另一種形態(tài),但這次戰(zhàn)馬實驗的數(shù)據(jù)還不足以支撐中國的“沉浸式新聞(VR)”課題研究,期待未來可以更加深化的去搜集大量的、足以支撐課題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將“沉浸式新聞”變成現(xiàn)實。
生物傳感技術的出現(xiàn),讓媒介內容生產組織開始尊重人,尊重人的體驗,將所生產的內容以用戶體驗為向導,定制屬于用戶自己的媒介內容。
“戰(zhàn)馬”實驗在國內開創(chuàng)了這樣的一個先河,它尊重人的體驗,不含有任何主觀的干預,忠實的記錄人們在觀劇時每一刻的感受,每一刻也許未來會遺忘的感動,并進行科學的分析,向用戶展現(xiàn)屬于自己的專屬報告。雖然,現(xiàn)在我們的技術還只是在簡單的喚醒度時間軸上的信息抓取、處理,但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搜集更多的生物傳感體征,并將其深化、分析、處理,定制專屬于用戶自己的媒介內容,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由受眾體驗向用戶體驗的轉變,使“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變成可能。
技術的革命,生物傳感技術的運用,必然帶來人性的解放、帶來屬于人的專屬的精神王國。“戰(zhàn)馬”實驗也許只是生物傳感與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一個簡單開端,但卻具有非凡的意義,這將會是人性的一場革命,尊重人,尊重人性的媒介時代即將到來。
[1]劉勝男.科技時代,新聞業(yè)可將“傳感器”作為報道利器——訪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托爾數(shù)字新聞[J].中國傳媒科技,2015(6):31-32.
[2](英)阿克頓.自由與權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73-75.
[3]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