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佳
“鏡像理論”是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鏡像理論,簡而言之就是鏡像體驗使人產(chǎn)生混淆現(xiàn)實與想象的意識及行為的理論。
雅克·拉康通過一則嬰兒的鏡前實驗提出了著名的“鏡子階段”理論。實驗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剛出世的嬰兒是一個“非主體”的存在,沒有任何整體感知僅有支離破碎的身體感受,這一階段嬰兒照鏡子時完全分不清“自我”與“他人”兩者的概念,即前鏡像階段;第二,當成長至6—18個月時,嬰兒有了對自己的完整認知,在照鏡子時開始將鏡中像與自身聯(lián)系在一起,并將鏡中像誤認為是自己,即鏡像階段。拉康認為,主體正是通過“鏡中我”來逐步認清自己的身份,在這種與鏡像的不斷比照中,個體開始形成主體自我意識。
“鏡子實驗”作為鏡像理論的基礎,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不論“鏡中像”多么清晰可見,它們都不是客觀存在的物,鏡子始終是真實自我與虛幻鏡像之間的中點。當人們把鏡中像看成自己時,照鏡子的過程中極易產(chǎn)生一種心理:誰在看我?“我”在看我。換言之,鏡中像是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模樣,自己正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以“他人”的眼光審視自己。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自戀原則”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尋求自我認同的欲望,帶著這種自戀的特質(zhì)站在鏡子面前時,人們會更加傾向于相信眼睛看到的鏡中世界就是現(xiàn)實世界。
面對大眾媒介所帶來的圖像體驗,人的視覺需求和想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滿足,人頭腦中形成的一幕幕“真實映像”其實只是媒介制造的“虛假鏡像”。事實就是,媒介在有意無意地建立起一個由眾多影像組成的虛擬世界,給人們潛意識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由人自身創(chuàng)造的畫面圖案和情節(jié)走勢正好投合了觀看者內(nèi)心的欲望,耳濡目染之后觀看者會更愿意相信那就是真實世界,在媒介鏡像功能的作用下“韓劇迷”由此產(chǎn)生。
電視劇的劇情創(chuàng)作往往是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加工和夸大想象,劇中反映的生活在根本上依然代表著現(xiàn)實世界。因此,這時的電視屏幕就好像一面鏡子,觀眾在觀看時會將韓劇中的人物與情節(jié)同生活中的自我與現(xiàn)實不自覺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一種自我欺騙。這種意識上的“欺騙”引發(fā)一系列的追劇行為,例如:將劇中的世界想象成現(xiàn)實的世界,將劇中的生活狀態(tài)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理想目標等。
韓劇在傳入中國后,憑借其小清新的畫面和亙古不變的“愛情”主題,吸引了大量的觀眾。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觀眾口味的變化,韓劇逐漸在題材的選擇上進行了轉(zhuǎn)變和創(chuàng)新。2013年《來自星星的你》熱播后,2016年《藍色大海的傳說》《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等同類型的奇幻愛情劇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這三部影視劇的選材一改以往的舊風格,在永恒的愛情主題之上融入了魔幻、非自然、超能力,給受眾帶來了一個完全沖破現(xiàn)實拘束的“鏡像”體驗。
韓劇的核心受眾是每一個愛幻想的女性,喚醒各年齡女性的“青春少女心”是編劇考慮的首要問題。早期的韓劇題材熱衷于刻畫戀愛雙方的身份落差,打破現(xiàn)實生活中的“門當戶對”,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從而滿足觀看者對愛情的無限遐想。隨著時代的變遷,觀眾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老套的敘事模式,劇情需要新鮮感和刺激感,往往與現(xiàn)實反差越大的劇情越能滿足受眾的欲望。
《來自星星的你》劇中男主角的人設特點是千年不老、來自外星、超高智商、帥氣教授,在劇中為保護女主頻頻使用超能力“身體瞬間移動”“傷口立時痊愈”,沖破想象的戀愛模式吊足了受眾的胃口。《藍色大海的傳說》女主是一條美人魚,特點是泣淚成珠、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可以消除人類記憶、愛上一個社會騙子。《孤獨而又燦爛的神-鬼怪》講述的是高麗時期的大將軍受到王的猜忌而遇害,因戰(zhàn)場上殺人無數(shù)死后獲得詛咒——不死之身和強大能量,只有找到人類新娘被其殺死才能結(jié)束無限循環(huán)的生命。
這些打破常規(guī)、充滿神秘色彩的角色設置是劇情最吸引人的看點所在,男主角運用超自然的神奇力量保護女性,滿足了現(xiàn)實生活中女性對于愛情和另一半的理想追求;除此之外,三部劇中還夾雜了懸疑、驚悚的成分,一波三折的過程和無法在一起的命運觸動了受眾的淚點;在集與集的起承過渡中,精制的劇情預告則充當著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的作用,使得觀眾能夠一直保持好奇心和觀看欲。總之,在劇情設置中有奇幻有日常、有笑點有淚點,讓受眾甘愿沉浸其中顧不得分辨現(xiàn)實與虛構(gòu)。很多時候觀眾對于劇情里脫離現(xiàn)實的橋段和夸張?zhí)摷俚那楣?jié)看得十分明白,但這仍然不妨礙他們期望在精神領域?qū)ふ乙环N可以通過自我欺騙來獲取的“真實感”,這種所謂“真實感”對觀看者來說更像是某種“精神癮品”。
為了營造一個美好的“虛幻世界”,韓劇對于人物服飾造型和畫面細節(jié)體現(xiàn)也多有講究?!秮碜孕切堑哪恪分心信鹘歉髯跃猩习賯€造型,符合人物形象的外表設計更加凸顯了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成為這部電視劇的重要加分項。韓劇中的妝容發(fā)型和戒指包包等配飾往往會引起劇迷的推崇和跟風,就連男女主角身上隨便的一套家居服都有可能帶來新的時尚潮流。
一部熱播劇會給服裝飾品行業(yè)帶來可觀的收入?!秮碜孕切堑哪恪分邪缪菖鹘恰扒ы炓痢钡难輪T全智賢同時也是《藍色大海的傳說》里那條美人魚的扮演者。作為搭配女神,其穿著講究,粉絲們自然有心效仿,各種“全智賢同款”在淘寶上一時間熱賣。韓劇中出現(xiàn)的服裝、飾品等通常會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而引起搶購熱潮,在淘寶上動輒就有上千銷量。劇中出現(xiàn)的同款服飾、首飾、包包、家居用品等暢銷在購物網(wǎng)站上,一定程度為各大電商、高仿工廠、代購商帶來了不少的收入。
影視劇作品在使人們深陷劇中情節(jié)的同時,也在利用其副產(chǎn)品營造一種迷惑人心的真實感,向人們傳遞的信息是“只要穿戴同款你就是女主”。在看到韓劇里的女主被帥氣專一的男主珍惜保護時,廣大的女性觀眾會產(chǎn)生一種羨慕之情,開始幻想在浪漫世界里自己成為女主的模樣,并認為自己穿上相同的服裝、置身相同的情境中就能找到自己的騎士從而美夢成真。但事實是,韓劇制造的“鏡像世界”如同七彩的泡沫雖然美好并不存在。因此,在成功地引起觀眾的注意并引發(fā)觀眾進行二次想象和創(chuàng)作之時,韓劇勾勒出的虛幻世界慢慢滲透進觀眾心里,來自異域的看似美好的“鏡像世界”讓人們產(chǎn)生瘋狂的迷戀。隨后,又因其虛無的本質(zhì)最終使得觀看者陷入失落,并將這種情緒帶入現(xiàn)實生活中。
拉康認為,人的行為很大一部分是在追求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做出來的,這種自我認識的形成離不開與“他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主體為了更好地認識自我和確定自我,需要去選擇眾多“他者”作為自身參照的對象,在與“他者”的比對模仿中主體“找到”真正的自我。這個過程中“他者”或“榜樣”的行為和態(tài)度就會像一面鏡子,影響著主體對自我認識的判斷。
“追星”是一種活躍在青年人群中十分常見的行為。一個人行為的成熟、身份的認同往往是在與“他者”的互動比照中獲得的,而經(jīng)過美飾包裝的明星群體最容易被大眾選擇成為那個“他者”。粉絲對偶像的追逐行為就像摘一顆遠在天邊的星,因為距離的存在使人越看不清越想靠近。正是由于明星群體在電視熒屏中的各種光鮮形象和出眾表現(xiàn)所帶來的一種虛幻的美好,才讓粉絲產(chǎn)生狂熱的模仿行為和擁護行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接觸媒介的機會越來越頻繁,比起現(xiàn)實環(huán)境很多人更依賴于媒介建構(gòu)的虛幻假象。當熱播劇中出現(xiàn)自己喜歡的明星時,追劇行為隨之產(chǎn)生;當熱播劇中出現(xiàn)大部分人一致喜歡的明星時,跟風效應就會產(chǎn)生;加上媒體有意無意地宣傳,更使得一部劇能夠迅速走紅?!懊餍切睂τ谝徊颗枷駝碚f是不容小覷的力量,韓劇的制作者深諳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多數(shù)熱播的韓劇中一定離不了超高人氣的明星助陣。在《來自星星的你》《藍色大海的傳說》《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這三部奇幻劇中全智賢、金秀賢、李敏鎬、孔侑等都是很受歡迎的明星人物,他們不是擁有帥氣美麗的外表,就是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而其共有的特性就是粉絲量超高。只有明星人物的加盟才會引起觀眾的熱情,作為多數(shù)人會選擇的那個“他者”,參演明星的選擇可以說關系到一部電視劇的成敗。
面對近幾年熱播韓劇的共性特點,在鏡像理論的分析下不難看出,能夠為受眾構(gòu)建起撲朔迷離的“虛幻世界”是其制勝的法寶。不管是樂于創(chuàng)新又萬變不離其宗的劇情,還是注重細節(jié)有意凸顯副產(chǎn)品的制作,抑或是廣受歡迎人氣沸騰的明星參演,都在構(gòu)建著一個亂花迷人眼的“鏡像世界”,受眾因此不辨真假、樂享其中。韓劇致力于通過編造和呈現(xiàn)一個個美好世界,以期在人的精神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種傳播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國產(chǎn)電視劇來說也應該借鑒其流行之道,取之精華為我所用,從中探索出一條自強之路。
[1]周秀芳.從弗洛伊德的自戀到拉康的鏡子階段[J].中華文化論壇,2008(8):152-153.
[2]崔露什.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鏡子功能[J].社會科學論壇,2009(2):136-139.
[3]楊旦修.媒介、受眾、鏡像:電視劇迷的成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9(10):120-123.
[4]韓東梅.青春鏡像——真人秀節(jié)目《花兒與少年》的文化意義解讀[J].電影評介,2014(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