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曉麗
吉林省四平市有著英雄城的稱號,被稱為“東方馬德里之戰(zhàn)”的四平之戰(zhàn),父親和很多從四平來到靈山的鐵路人,曾親身經(jīng)歷……
戰(zhàn)爭過后,老百姓的生活舉步維艱。父親14歲那年,被安排掙錢養(yǎng)家。父親苦苦哀求:“大嫂,我3點就起來做糖球賣,給全家換高粱米吃,我想上學!”無奈,一大家子人等著吃飯,我大娘硬拉著父親的手,逼他退了學。大娘91歲去世前,還念念不忘,“對不起老四了,學習最好,最聰明,我不讓他念書了?!?/p>
正趕上四平機務(wù)段招人,盡管父親年齡小,可他有文化,寫一手好字,就被錄用了。
父親把每月工資全交給嫂子養(yǎng)家,自己連買雙鞋穿的錢都沒有。機務(wù)段的一位老師傅知道后,就用一個舊油桶幫父親換了一雙黃膠鞋。這雙鞋,父親視如珍寶,穿了10多年,和母親結(jié)婚時穿的也是它。
黨讓咱搬咱就搬
和父親同齡的寇永志講起大家從四平遷往靈山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那是1958年春天,早晨在四平上的火車頭,到鐵嶺突然過軌上水,一氣開到靈山。下了車,才知道自己和300名四平鐵路工人一起到靈山工作了。鐵路是半軍事化管理,事先要保守秘密。就這樣,大家早晨在四平接班,晚上下班就在靈山了!
下車后,寇永志被安排到集體宿舍休息,準備下一個班次。他知道,以后靈山就是他的家了??衫霞胰诉€不知道他在哪兒,尤其是媳婦臨盆在即!他找領(lǐng)導(dǎo)說明情況,領(lǐng)導(dǎo)用一個車皮,搬來了他和另外3個同事的家人。不久,寇永志的媳婦就在靈山的土炕上給他生下了兒子。一家人在靈山扎了根。我問他愿意來靈山嗎?寇叔叔說:“四平人熟、地方熟,誰也不愿意搬家。但我和你父親一樣,都是聽黨話的好工人,一個命令就搬,沒二話!”
也有人愿意來靈山,他就是鐵路的“文藝兵”李玉斌。當年,李玉斌是四平來的鐵路人中年齡最小的,19歲,剛剛結(jié)婚。他老丈人是四平機務(wù)段的副段長,應(yīng)該可以走后門不來,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對黨的號召是積極響應(yīng)、不甘落后的。
李玉斌至今難忘第一次出乘的情景。大家都拿著豬腰子飯盒,老司機王俊峰告訴李玉斌準備點兒干糧,“現(xiàn)在天氣不太好,恐怕要下大雪,啥情況都可能發(fā)生?!崩钣癖笳f:“不用,四平到遼源不遠?!?/p>
王俊峰的話應(yīng)驗了,出了四平?jīng)]多遠,暴風雪就來了。返程時雪有半人深,機車打空轉(zhuǎn),開不了,副司機和司爐都下車除雪、鋪沙子,讓火車一點點兒前進。雪越下越大,李玉斌也下車除雪,結(jié)果一腳踩空,掉進雪窟窿里。多虧了副司機和司爐把他拉上來。三個人就這樣,在鐵路軌道兩旁一鍬一鍬地除雪,然后不斷上車燒火,保持水蒸汽正常。巨大的火車頭真的變成了“鐵牛”,一步一步爬回四平。這次經(jīng)歷,讓李玉斌體驗了鐵路工人上班有點、下班沒點、忍饑挨餓的辛苦。
靈山的荒涼也出乎李玉斌的意料,可是他很快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舞臺。沈陽鐵路局舉辦了一次文藝匯演,李玉斌和5個文藝骨干組成的靈山機務(wù)段演出隊囊括了快板書、對口詞、天津快板等5項第一。
從此,李玉斌成了半專業(yè)的鐵路文藝兵。那次參加“580工程”會戰(zhàn)的經(jīng)歷,讓他終生難忘。
大連至四平有580公里的陡坡,凡四平發(fā)的車,都要用輔助機車推才能爬上去。于是,吉林鐵路局和沈陽鐵路局聯(lián)合會戰(zhàn),要攻克這個陡坡!
那時候,沒有機械工具,全靠肩挑人扛,機務(wù)段、車輛段、電務(wù)段,房產(chǎn)段等各個站段抽調(diào)了幾千名鐵路工人,沒日沒夜地奮戰(zhàn)在580工程第一線。當時的口號是:刮風當電扇,下雨當流汗,拿下580,高坡變平川!李玉斌是連隊宣傳員,他邊采訪邊寫廣播稿鼓舞士氣。
有一天下起了大暴雨,大家冒雨干活兒。沈陽鐵路局局長夏海讓又感動又心疼,舉著大喇叭喊:“同志們!你們都是好樣的,是鐵路的寶貝,我命令你們都撤下來!不要再干了,再干就沒命了!”局長的話工人們都聽到了,可誰也不肯先放下土筐和扁擔。最后,局長只好讓各站段的領(lǐng)導(dǎo)強行攔截自己的兵。那時候,不要獎金,不要待遇,鐵路工人就一個念頭:拼命建設(shè)好新中國!
黃豆作用大
我小時候,父親經(jīng)常跑北線(大官屯以北),線路長、艱苦,這要求司機技術(shù)過硬、吃苦耐勞。父親具備這兩條要求,所以他幾乎包攬了跑北線的工作,在家的時間很少。母親揶揄他說:“你別叫修正義了,干脆叫修北線得了!”說歸說,母親對父親的愛無人能比。為了愛情,當年高小畢業(yè)漂亮的母親辭掉了工作,放棄了哈爾濱的城市生活,一路追隨父親來到靈山這個連馬路都沒有的窮鄉(xiāng)僻壤,沒有一句怨言。
父親常說:“天上下刀子,火車輪子也不能停!”他還給我講:解放戰(zhàn)爭期間,鐵路沒有煤炭供應(yīng),蒸汽機沒有煤燒,寸步難行!可是,四平的老鐵路工人發(fā)明了燒黃豆。一麻袋一麻袋的黃豆運上火車頭,紅紅的火苗燃燒,照樣車輪滾滾!
黃豆是四平來的鐵路人的救命豆!那時,遼寧每人每月定量27斤糧食,三兩豆油,男孩多的人家根本不夠吃。機務(wù)段的四平人每月都回老家買高粱米和黃豆補貼,免得挨餓。
父親帶著我把買來的黃豆,背到大虎山趕集,用黃豆榨成豆油,把豆餅賣給油坊,這樣基本可以白吃豆油了!母親把剩下的黃豆用水泡成白白胖胖、剛冒出一點兒小芽的黃豆寶寶,然后用蔥花和鹽炒熟,是父親帶菜盒和全家常吃的菜。母親還會留下最好的黃豆,做成大醬,開缸的時候,香透半條街。母親挨家送一碗嘗嘗……
功勛與守望
提起往事,我和老同學王強都感慨萬千。他拿出精心保存了60多年已經(jīng)發(fā)黃的,他父親王澄江的獎狀、獎?wù)潞唾Y料給我看,深情地回憶起老人的故事……
1952年10月的一天,王澄江下班沒回家。妻子不以為然,因為他經(jīng)常如此??墒?,一連六七天沒回家就不正常了。妻子跑到機務(wù)段一打聽才知道,王澄江已經(jīng)和他的包車組奔赴抗美援朝前線,運輸物資去了。因為是保密行動,不能告訴家屬。
在朝鮮戰(zhàn)場,火車要走走停停來躲避飛機轟炸和地面各種破壞,好不容易可以開了,又常出現(xiàn)大軸化瓦的頑疾。簡單地說:就是大軸因摩擦過熱,造成鋁瓦融化,不能行進。
王澄江就是不信邪,他天天琢磨、研究,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只要搭配給油,把汽缸油和大軸油混合并增加給油的次數(shù),掌握給油的溫度,可以大大減少機車化瓦的次數(shù)。
抗美援朝勝利后,王澄江包車組榮立集體三等功,他防止化瓦的“八步給油法”,被編入中國鐵道部機車保養(yǎng)教科一書,為中國鐵路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60年過去了,四平來的鐵路人已所剩無幾。那天,我見到了還健在的幾位,最大的92歲,最年輕的84歲。他們叫著我的乳名說:“孩子啊,謝謝你把我們老四平人的故事寫出來……那一刻,我熱淚盈眶,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父親的影子。”
當年,我們依照父親遺愿,把他埋在被鐵路人戲稱為第二宿舍——機務(wù)段的高道下,周圍大大小小的墓碑上,刻的都是熟悉的叔叔、伯伯的名字?;疖囶^在他們頭上呼嘯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