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前不久,我的一位文友到古鎮(zhèn)旅行,順便幫我買了幾斤黃鱔??粗蚀T的黃鱔,妻子犯愁道:“這可怎么吃?”“大燒馬鞍橋!”我堅定地回答。我又買來五花肉,將黃鱔與豬肉加工完畢,兩者同烹。就著這道美味,再炒幾道時蔬,一家人吃得笑瞇瞇的。大快朵頤之際,白酒、紅酒全來助興了。
有人就問:“什么叫大燒馬鞍橋?”簡而言之,其就是“紅燒黃鱔和豬肉”。黃鱔因烹制后彎曲變形,形似馬鞍,民間叫做“馬鞍橋”,故而得名。
“大燒馬鞍橋”是我們淮揚菜系的一道名菜,在我們江蘇一帶的城鎮(zhèn),大小飯店均有此道美味,價格昂貴,上百元起步。此菜雖有菜譜,規(guī)矩是現點現做,活殺現烹。再者,此菜隨行就市,時常還要價格面議。
此菜色澤醬紅,油亮動人;鹵汁濃稠,猶如膠水;黃鱔酥香,回味無窮;豬肉鮮嫩,毫不費牙。再者,黃鱔融合了豬肉的香,豬肉也浸入黃鱔的鮮,兩者互相融合,互相作用,食客們大快朵頤之際,連呼過癮。
不過,此菜雖是好吃,但很油膩,一定要佐以幾道蔬菜。食客們常常調侃:“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葷素搭配,有滋有味?!?/p>
“大燒馬鞍橋”的主料是黃鱔和豬肉。所選用的黃鱔要粗要大,粗與大是成正比的,最起碼要如拇指粗,如扳指粗就更好了,粗大才豪邁。細小的黃鱔,只能劃成絲,或是切片,不堪此任。豬肉一定要五花肉,當然亦可用前腿肉,前提是肥瘦相宜,口感才不老不柴。
黃鱔與豬肉的比例通常是2∶1,亦可酌情增減,但千減萬減,黃鱔不能減,它是主料,否則也不能叫做“大燒馬鞍橋”,只能勉強叫做“大燒豬肉”了。
此菜的調料也就是生姜、老蔥、蒜瓣、醬油、白糖、香醋、麻油、料酒、精鹽、胡椒粉、熟豬油等大家耳熟能詳,隨手買到的。
菜的制作并不復雜,將黃鱔宰殺,打理干凈,然后洗凈黃鱔外表的黏液,再將黃鱔斬頭去尾,切成兩寸長的小段,打上花刀。打花刀的目的,一是漂亮,二則容易入味,三來更像馬鞍橋。豬肉則要切成麻將牌大小的塊狀,要的是與黃鱔的形狀大致般配。
制作之際,先將蔥、姜、蒜爆香,隨即放入豬肉,一直煸炒到肉酥吐油,將豬肉盛起。其后用同樣的方法煸炒黃鱔。待黃鱔斷生,半成熟之際,放入豬肉,讓兩者在鍋中相遇,同時投放各種調料,加水漫過食材煎煮。
“大燒馬鞍橋”雖是味美價貴,可在城里與鄉(xiāng)間卻有著不同的理解與際遇。
有一年的端午節(jié),我們一幫朋友下鄉(xiāng)釣魚。午飯時分,我們受農人邀請,共用午餐,這當然是免費的。好家伙,在餐桌的中央,竟有滿滿一大盆“大燒馬鞍橋”。尋常的莊戶人家,竟用這么昂貴的菜肴招待客人,同行的一位釣友,連連驚呼。農人則淡淡一笑,說:“自己抓的,不值錢?!边@道我們眼中的美味在農人看來,真是稀松平常啊。
(摘自《飲食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