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麗
(富??h林業(yè)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200)
雞樹條莢蒾(Viburnumopulusvar.calvescens)學名雞樹條,又名佛頭花,屬忍冬科,灌木樹種,原變種為歐洲莢蒾,落葉灌木,高達1.5~4 m,樹皮暗灰色,淺縱裂,略帶木栓質,小枝具明顯之皮孔?;ㄆ?—6月,果熟期9—10月。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適宜生長,日本、朝鮮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 000~1 650 m的溪谷邊疏林下或灌叢中。雞樹條莢蒾的復傘形花序很特別,白色邊花很大,但卻不能結實,花蕊不是很特別,但能結出紅色的果實,兩種類型的花遙相呼應,春天碧綠悅目,夏季繁花似錦,秋冬季果實成熟,鮮紅的果實垂于枝頭,狀如瑪瑙,是優(yōu)良的綠化觀賞樹種,在園林建設中廣泛應用。雞樹條莢蒾嫩枝、葉、果供藥用。種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潤滑油。
由于雞樹條莢蒾播種育苗發(fā)芽率較低,所以常用扦插繁殖或壓條繁殖,但扦插和壓條對母樹都會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且繁殖周期長,不適宜大批量繁殖。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現整理出一套播種育苗技術,可大幅度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及保存率。
育苗地應選擇在地勢平整、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育苗環(huán)境,周邊需有可阻擋風沙的實物,如農田防護林帶等。
為提高播種的成活率,以及方便后期的撫育管理,給苗木的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對原有土地的基質須進行改良。從育苗地附近選擇近幾年未種植過作物的土壤(俗稱生土),按照苗床總面積,以覆土15~20 cm厚來確定運土量,以苗床寬1.2 m計算,苗床長每6 m需用1 m3土。在取土的過程中一定要防止將表層或周圍的熟土運回。將運來的生土集中到一起,按照1 m3土拌10 kg草碳土和2 kg蛭石的比例,將各種基質拌勻,然后用細篩將其過濾,把過濾好的細土均勻的鋪在圃地上,做出高床,床的寬度為1.2 m,長度不超過20 m,床高不低于15 cm,布道留50 cm,以方便將來撫育管理。在此基礎上,床的表層再鋪上一層細沙,厚度在0.3 cm左右,細沙可以增加地表溫度,并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利于種子生根,下層土、肥混合基質可以為苗木生根后的后期生長提供充分的營養(yǎng)。
為方便幼苗期的管理,需在育苗地安裝噴灌設備,有條件的可以選用半固定噴灌或微噴滴灌系統,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可安裝簡易的噴灌設備。以微噴設備為例,主管線采用2寸半的鐵管,每隔3.4 m做一個出水口,焊接上一段長8 cm的1寸半鐵管,然后將1寸半的微噴管鋪設在4個苗床中間的布道上,與細管連接,如果苗床多的話,將管線分成組,每組都安裝上閥門,每次噴灌以每組管線可以均勻無死角地噴灑到4個苗床為宜。
由于雞樹條莢蒾種子的后熟性,采收后要沙藏,度過后熟期之后方可播種。一般需隔年儲藏,經兩冬一夏,第3年春季播種。種子與細沙按1∶3混合后沙藏,埋之前澆足水,不能埋太深,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每隔30~40 d翻1次,使種子經歷“低溫—高溫—低溫—回暖”的變溫階段。
在播種前1周,需用清水反復淘洗,以便去掉雜質和空籽,用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 h進行消毒,用清水洗凈后,再用35~45 ℃的溫水浸泡24 h,以便使種子可以充分地吸收水分。將種子攪拌均勻后放在溫度較高的地方進行催芽。每天用噴壺噴灑2~3次,每次噴灑完上下攪拌,使其均勻受濕受熱,每隔2~3 d用溫水淘洗一次,等到1/3~1/2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以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為例,播種時間一般為5月上旬,具體時間視天氣情況而定。播種前1 d先用多菌靈溶液進行床面消毒,播種時在床面上用齒距為20 cm的平耙交叉蹚10 cm寬、2~3 cm深的淺溝,以剛剛露出土層為最佳,然后將種子均勻地撒在淺溝里,下種量以2~3?!m-1,隨即將床面撫平,用手掌輕輕拍實床面。為了能夠出苗快,出苗率高,也可在苗床上架設塑料拱棚,以提高地溫,但要注意通風及床面濕度,以防剛發(fā)出的嫩芽被烤傷。在出苗期間,無論是在拱棚下,還是在露天,都要保持床面潮濕,天氣炎熱的時候需加蓋遮陰網。一般情況下10~15 d即可出齊。
在種子播種后未出土前,溫度需控制在24 ℃左右,濕度在75%左右,苗木生根之后,進入生長階段濕度要減少到55%~65%,溫度控制在10~28 ℃之間即可。如溫度高于28 ℃時就會出現封頂現象,高于35 ℃時就會出現燒苗,所以要嚴格控制溫濕度,采用打開棚膜、通風換氣扇,遮陰和噴灌等手段,來控制溫濕度。
當苗木生根之后,進入了生長階段,這個時候需要大量養(yǎng)分,在嚴格控制溫濕度的同時,每周噴施2~3次肥,前期以氮肥為主,后期以磷鉀肥為主,濃度不得超過0.5%。在苗木的生長過程中要及時除草,以人工除草為主,在雜草沒長大的時候就除干凈。
在幼苗期間,由于要保持床面潮濕,所以極易滋生細菌,產生病害,主要常見的是葉枯病和葉斑病,本著預防為主、治病為輔的原則,每周噴一次25%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共噴3次即可。如出現根腐病,則用800倍液惡霉靈灌根防治。同時葉部易受蚜蟲侵害,可用1 000倍液的高氯菊酯進行防治。
11月至翌年3月初,苗木進入休眠期,在封凍之前,需澆1次防寒水,然后用五彩布覆于床面,用步道的土將其封嚴,以免翌春由于水分流失過多形成凍害。進入第2年3月下旬,溫度回升,當溫度在5 ℃以上并穩(wěn)定的情況下,將五彩布揭開,提高溫度,增加光照,苗木恢復生長。
翌年4月初,對播種苗進行一次換床,將小苗全部起出,將主根剪去1/4~1/3,移植密度為80~100株·m-2,在床上拉細壟密植。
第3年的4月初,2年生的苗木即可移栽,株距50 cm,移栽完澆一次透水,然后封壟。待到第4年春季,苗高1.2~1.5時,即可出圃,起苗深度達30 cm,保持根系完整,如雨季或秋季出圃,須帶土起苗。
雞樹條莢蒾的種子后熟期長,種皮堅硬,結構致密,水分不易滲入,發(fā)芽困難,是一種播種育苗難度很大的苗木。種子成熟度和基質微酸性,是育苗基本條件,首先要保證種子完全成熟,其次基質pH值保持5~6.5,這種酸堿度適合雞樹條莢蒾生長。處理種子的時候,關鍵步驟是兩冬一夏的變溫貯藏,使其完成生理后熟期;這種處理方式可使種皮軟化,增加種皮的通透性,第三年的春季打破休眠,促進種子萌發(fā)。溫濕度控制是加速苗木生長及保存率的保證,特別是進入6月中旬至8月上旬,要竭盡全力降低床面溫度,如果溫度超過28 ℃時,由于生物的自我保護特性,苗木就會被迫停止生長。經過換床的苗木根系發(fā)達,有利于苗木的生長和移植。經多年的實踐經驗,整理出這一套雞樹條莢蒾的播種技術,可有效提高苗木的發(fā)芽率和保存率,縮短育苗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