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堯(Meng Yao) 鄭聞(Zheng Wen)
“刷屏/勞作”展覽現(xiàn)場
孟堯:“刷屏/勞作”的策展思路是如何構想成型的?
鄭聞:這次展覽從最初的靈感發(fā)生、前期籌備到今天正式成型,是我本人也是我們美術館準備時間最長的展覽之一了。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和另一位主策展人海杰進行了持續(xù)與反復的討論,就展覽的核心思想與基本構成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文案演練與概念推敲。在策劃的中期階段,館長李小山先生也懷著極大的熱情,多次參與我們的策展會議,貢獻了他對于相關問題的認識,并鼓勵策展團隊大開腦洞。最終,我們確定了本次攝影展圍繞“媒介”這一爆發(fā)點展開,“刷屏/勞作”既是對于當下媒介現(xiàn)實中人類境遇的冷靜描述,也帶有策展人想要努力穿刺深層社會結構與時代特征的欲望。
孟堯:“刷屏/勞作”從展覽規(guī)模和作品數(shù)量的層面,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雙年展或者三年展的展覽形式。不知你們對這個展覽,是否有長期做下去的考慮?
鄭聞:我們確實也考慮過雙年展、三年展,甚至文獻展的命名方法。因為本次展覽幾乎動用了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南藝美術館全館的展陳空間,在規(guī)模、體量、敘事結構等方面,也都已經(jīng)接近雙年展、三年展。但是我們最終決定不落入這種時髦命名的窠臼——最簡單直接的原因是:我們其實并不確定兩年或者三年以后立刻能夠出現(xiàn)激發(fā)我們策展熱情的話題與現(xiàn)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將來就沒有延續(xù),等到這次展覽的諸多問題發(fā)酵生效以后,在未來一定會有回聲與新的挑戰(zhàn)在等待我們。
孟堯:本次展覽除了展覽現(xiàn)場的作品展示之外,美術館對于與展覽相關的學術和公教活動,有什么樣的計劃和舉措?
鄭聞:除了圍繞展覽主題進行的一系列細致的布展安排,美術館還會在展覽期間舉辦一系列對話、論壇等學術活動。展覽結束后,也會出版相關的文獻與畫冊,收錄呈現(xiàn)所有參展藝術家的案例,并對本次展覽幾個分單元的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展覽期間一系列學者與藝術家的對談、文章、工作坊等全面資料也將收錄其中。這一系列的工作其實都是圍繞一個學院美術館的終極目標——教學、研究、普及。本次活動也得到了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等教學機構的大力支持,本次展覽甚至提供了幾個名額給本校非常年輕但表現(xiàn)杰出的攝影專業(yè)學生,讓他們的作品與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界前輩的作品同臺展出,以鼓勵他們繼續(xù)創(chuàng)作與思考。
南藝美術館發(fā)起本次攝影展,毫無疑問表明了學術機構對于攝影的特別重視?;蛘邠Q句話說,我認為是對于當下的“攝影”所代表的復雜與動態(tài)的深刻問題(糾纏著政治與經(jīng)濟,充斥著消費與景觀、技術與控制等)的重視。通過對于日益漂移的“攝影”這一概念的重新審視,我們得以再次感受或者懷疑我們的觀看之道發(fā)生了何種變化、圖像與真實的邊界如何消弭、數(shù)據(jù)與物質(zhì)如何再生等等。自私地說,對于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也是滿足我個人一貫的強烈探知世界好奇心的一種嘗試。
孟堯:除了學術層面的梳理與研究,你如何看待影像藝術當下的市場狀況與前景?
鄭聞:藝術市場的熱潮總是會比前瞻性的學術研究慢很多,雖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近年來圖片類、攝影類、影像類作品的專題活動或市場表現(xiàn)可能確實較前幾年更加活躍。但是我認為這一塊作品的所謂市場潛力還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與開發(fā)。
《東窗Untitled #20150426》 黃曉亮 120cm×160cm 90cm×120cm
《無題》 韓磊 攝影
《你就是一塊肉》 周嘯虎 光影書法裝置 2016年
《英雄》-切格瓦拉 張巍 100cm×130cm 2014年
孟堯:正如你之前提到的自建館以來,南藝美術館在影像研究和策展的領域,一直有持續(xù)的推進。這次展覽幾乎使用了美術館的全部展廳,這進一步強化了南藝美術館對影像藝術的重視。
鄭聞:本次攝影展的舉辦,一方面確實是南藝美術館對攝影以及更加寬泛意義上的影像藝術的進一步深化與推進,另一方面也是開館5年以來我們策展思路演進的一個邏輯結果。有關注我們美術館過往展覽歷程的朋友們不難發(fā)現(xiàn),影像類的專題展覽,比如我策劃過的“亞洲視野:國際影像藝術論壇暨特別放映”、“喬-彼得·威金中國個展”、“國際手工攝影展”、“或此或彼:洪磊個展”、“時差:韓磊個展”、“白夜:馮立個展”、“繆曉春個展”等,包括我館與荷蘭“一分鐘影像”基金會合作的“一分鐘影像”展,以及不勝枚舉的諸多群展中的影像類作品呈現(xiàn),都是我們對于攝影和影像一貫重視的結果。這一次,不過是借“攝影”的名義,再次體現(xiàn)對于我們當下時代的敏感而已。
孟堯:南藝美術館作為一家學院美術館,是否考慮籌備建立系統(tǒng)的攝影館藏計劃?
鄭聞:起碼這是我個人的一個強烈心愿。目前為止,我也實際促成了幾位藝術家攝影和影像類作品的收藏。在2017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5周年的特別展覽中,就展出了我們有幸收藏的幾位重要的攝影和影像類藝術家的杰出作品,比如洪磊、韓磊、繆曉春、董文勝、馮立、張彥峰等,同時我們也有收藏少量國外當代攝影家的作品。目前不能說是“系統(tǒng)性”的攝影館藏計劃,這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研究力量與機制的保障才能建立起來。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攝影作為最具有時代特征的媒介之一,如果在一個當代的美術館館藏體系中沒有一席之地,是應該是令美術館研究者與管理者羞愧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