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攔江
普林斯頓大學有兩位心理學家:約翰·達利和丹尼爾·巴特森。這倆人在《圣經(jīng)》上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旅行者在朝圣的路上遇到了強盜,被搶劫,遭毒打,躺在路上奄奄一息。
遠處來的祭司和虔誠的信徒經(jīng)過半死不活的旅行者時,假裝沒有看到,從路的另一邊繞了過去。又來了一位遭到公眾唾棄的人,他發(fā)現(xiàn)躺在路上的旅行者時,急忙走過去,替旅行者包扎傷口,攙扶著旅行者去了客棧。
平日里口口聲聲說著奉獻與愛的祭司和信徒在別人遭遇危難時繞路而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的人表現(xiàn)出善良和愛心,為什么呢?兩個心理學家陷入了沉思。沉思過后,他們決定找一所神學院做實驗。
約翰·達利和丹尼爾·巴特森找來一群神學院的學生,通知學生們到指定的地點見面。通知書上要求學生們做3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填一張問卷,問卷上的問題非?!案叽笊稀?,以此激發(fā)學生們的奉獻精神;第二件事情是準備演講,講他們?yōu)槭裁磿x擇神學院,還要講這個選擇是不是表達了他們要終生奉獻的意愿;第三件事情是閱讀《圣經(jīng)》上的那個故事,讓學生們思考,他們是否也會像《圣經(jīng)》中的祭司和信徒那樣,只說奉獻,卻沒有實際行動呢?
學生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被分成了兩個小組,而且現(xiàn)在讓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真正的實驗就在他們來的路上。
學生們陸續(xù)趕來了,他們先見到一位登記人員。
登記后,工作人員看看手表,以不耐煩的口氣對第一組的學生說:“你怎么回事?已經(jīng)遲到5分鐘了,5分鐘前你就應該在這里。拿上你的登記表,馬上去見教授?!睂Φ诙M學員,哪怕他們來得比第一組人員還晚,登記人員都優(yōu)哉游哉地說:“哇,還有半個多小時呢。你拿著自己的登記表去見教授吧。不要急?!庇谑敲總€學生都單獨出發(fā)了。
快要走到教授所在的那幢大樓時,前面的路上忽然有一個人栽倒在地,開始咳嗽,發(fā)出呻吟,眼看就要死去。有的學生匆匆走過,假裝沒看見。也有的學生急忙跑過去,做人工呼吸,實施緊急搶救。等把他救活的學生離開、下一個學生來到時,這個人再次跌倒——沒錯,這家伙就是實驗道具。
實驗結果出來了。第一組的學生中只有10%的人停下來給路人提供幫助,而第二組有63%的人停下來搶救路人。
最后的實驗結果表明:人的行為并非想象中的那樣被觀念所影響,主導人類行為的實際上是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
20世紀80年代,美國紐約是罪犯的天堂。有人殺人,有人放火,有人光天化日追趕女人實施強暴。一個叫魯?shù)婪颉ぶ炖材岬娜烁傔x上了紐約市長。對殺人放火之事他一概不管。他督促警察局只管兩件事:第一,所有的警察下地鐵抓逃票的;第二,清洗掉地鐵及墻壁上的所有涂鴉。
政令一下,所有的人都炸了。尤其是警察,抵觸情緒非常強烈。
朱利安尼任命鐵哥們兒布拉頓為警察局長,強迫警察們下地鐵抓逃票人員,再派人將地鐵和街頭的涂鴉統(tǒng)統(tǒng)清洗掉。結果,紐約市的犯罪率有了明顯的下降!
這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警察局長布拉頓曾解釋,其實犯罪是人的天性。許多人遇到事情,原本有文明的解決方法,但當他看到四周環(huán)境非常之差、滿地垃圾、滿墻涂鴉、明顯沒人管事時,那就采取點激烈手段,比如殺個人、放點火,于是所有的人都怒氣沖沖,動不動就當街展開槍戰(zhàn)。警察天天在地鐵里抓逃票者的時候,喜歡走極端的人士偏偏就坐車不買票,結果他們老是被查出來帶到警察局,不小心又抖落出更多的事情。所以這些人心想,咱可是干大事的,可不能因為逃票這點小事耽誤了干大事呀。于是大家出門都不帶槍了,上車也按規(guī)定買票。一個人能這樣做,就已經(jīng)接近文明人了,再想犯罪,心理上就有了障礙。
就這樣,許多暴徒瞬間變身為斯文儒雅的紳士。
人類是比城市還要復雜的有機體。社會是這樣,作為個體的人也是這樣。所有的怠惰,都源于復雜的想法;所有的事業(yè),都起于細小的枝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