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荊芝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18頁~19頁例1、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探索等數學活動,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含義。
2.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發(fā)現長方體面、棱、頂點之間的關系,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3.在探索長方體特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課件、投影、長方體模型、每人一個長方體盒子、搭長方體的材料袋、學習卡。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課件:出示主題圖(高樓、家用廚房)。
1.從圖中你看到了哪些物體?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立體圖形。
3.對于長方體,你都知道哪些知識?
4.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繼續(xù)研究與長方體有關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齊讀課題。
二、 探究新知
(一)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出示一個組裝的長方體模型。(用不同顏色的硬紙板拼成的。)
師:這是一個長方體,如果老師把它拆開,想一想,會得到幾個什么樣的圖形?(生:6個長方形。)
師演示:
(1) 任意拿起一張紙板,邊摸邊說,這個平平的部分叫作長方體的面?,F在,請同學們摸一摸手中長方體盒子的面。(板書:面。)
(2) 再拿起一張紙板,讓兩條相等的邊互相垂直并粘在一起。你發(fā)現了什么?(生:這兩個面相等的邊完全重合了,變成了一條線段。)邊指邊說:兩個面相交的部分是一條線段,我們把它叫作長方體的棱。請同學們摸一摸長方體盒子的棱。(板書:棱。)
(3) 現在,沿著兩張紙板的邊再粘一張紙板,想一想,你又有什么發(fā)現?(生:有三條棱,三條棱有一個交點。)師邊指邊說:三條棱相交而成的點叫作長方體的頂點。請同學們摸一摸長方體盒子的頂點。(板書:頂點。)
2.想一想,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根據學生匯報,師用課件分別演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二) 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1.獨立觀察。
師: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F在,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長方體盒子),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結合學習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提示:在數的過程中,要做到不遺漏,不重復,按一定的順序數。)
出示學習卡:
2.兩人一組合作交流。
師:把你的發(fā)現和同桌說一說。
3.完成學習卡。(展示學習卡)班內匯報交流。
4.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討論得知: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三) 搭建框架,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動手實踐。
(1)提供材料。
師:同學們對長方體的特征已經有所了解,現在如果讓你用木條搭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木條?(生:12根。)為什么是12根呢?(生:長方體有12條棱。)如果給你12根木條,你就能搭出一個長方體框架嗎?下面,請同學們看給定的材料:
①號袋:4根10厘米長的紅色木條;4根6厘米長的黃色木條;4根3厘米長的藍色木條。
②號袋:5根10厘米長的紅色木條;4根6厘米長的黃色木條;3根3厘米長的藍色木條。
③號袋:8根10厘米長的紅色木條;4根6厘米長的黃色木條。
(2)動手操作。
課件:(出示要求。)
同桌合作,從三袋木條中選一袋搭一個長方體框架。把你的發(fā)現與同學交流一下。
(3)匯報交流。
生:選①號袋能搭成一個長方體框架,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選②號袋不能直接搭成一個長方體框架,我們把一根10厘米長的紅色木條截成3厘米長的木條,才搭成一個長方體框架。
生:選③號袋能搭成一個長方體框架,我們發(fā)現這個長方體框架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4)結合長方體框架,想一想:在制作過程中,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每組棱的長度有什么特點?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師:如果想知道做這個長方體框架共需要多長的木條,需要量出幾條棱的長度,為什么?
師: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怎樣求出棱長的總和?
(2) 師小結:我們把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作長方體的長、寬、高。一般情況下,底面較長的那條棱叫長,底面較短的那條棱叫寬,垂直于底面的那條棱叫高。
(3) 按要求把長方體框架橫著、豎著、側著擺放,分別指出它的長、寬、高。
三、 鞏固應用
1.出示教材21頁第1題。
2.量一量長方體盒子的長、寬、高,并求出它的棱長總和。
3.出示教材21頁第6題。
四、歸納總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反思:
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已初步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應用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高樓、家用廚房入手。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立體圖形,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
視覺直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長方體相關概念,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時,我把一個組裝的長方體模型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猜想:如果把它拆開,看到的是幾個圖形,都是什么圖形。再依次組裝,理解面、棱、頂點的概念。然后學生觀察長方體盒子,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中,完成學習卡,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發(fā)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征。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我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小組內搭建長方體框架:選?、偬柎廷厶柎男〗M完成得比較順利,選?、谔柎男〗M遇到了困難,只有3根3厘米長的藍色木條。在老師的點撥下,他們把1根長10厘米的紅色木條截成3厘米,搭成了一個長方體框架。根據擺放位置的不同,找出長方體框架的長、寬、高,加深學生對長、寬、高的認識。通過透視圖,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存在的問題:1.認識長方體面、棱、頂點時,學生在表述概念時語言不夠精準。2.搭建長方體框架占用的時間較長。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作者單位:五常市拉林滿族鎮(zhèn)中心學校)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