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詩
近日,在河南安陽召開的2018中國智能配肥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會上,上百名來自周邊省市的種植大戶與專家學者一同探討智能配肥的潛力與前景。
申國希是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任固鄉(xiāng)的一名農場主,他的合作社目前共有3000畝土地,種植小麥和玉米。2016年下半年,他接觸到了智能配肥,覺得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他告訴筆者,智能配肥就是在測土配方的基礎上,給自家的土地和作物“點菜”,缺啥補啥,對癥下藥。
申國希算了一筆賬,以他種植的小麥為例,以往底肥用的是45%含量的復合肥,每畝成本價在110元,而用智能配肥機配出的肥料,每畝費用在90元左右。在追肥上,他習慣上每畝用35公斤的硝酸磷復合肥,而在配肥施用后,每畝只需追施20公斤的尿素,折合成市場價格,每畝能省下45元。也就是說,采用智能配肥,每畝小麥能節(jié)省成本65元,如果是3000畝小麥,就能省下近20萬元?!斑@對于我們種植大戶來說,省錢就是賺錢,省的越多,賺的也就越多。”他說。
盡管智能配肥有著諸多優(yōu)點,但在市場應用與推廣過程中卻屢遭困境。從2005年開始,全國2700多個縣倡導測土配方施肥,在大田作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及時測土、配方施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配肥機就可以解決的。
與會專家參觀六國易農第三代智能配肥機?!D片來源:百度圖片
“智能配肥的關鍵技術和配肥依據就在于高效的土壤測試和準確的配方推薦,這既需要科研單位的長期實驗,也需要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敝袊r科院研究員楊俐蘋認為,當下的測土測試量大、煩瑣,還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地區(qū)分布也不均勻,現有配肥站的技術人員素質也不齊,很容易出現人為的誤差,嚴重制約著智能配肥的發(fā)展。
在國家化肥零增長的要求之下,越來越多的科研單位和肥料企業(yè)開始看到智能配肥的前景。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說,之前的模式是政府測土、企業(yè)配肥,而現在肥料企業(yè)可以把最新的測土技術、配肥機、配方服務等硬軟件設施投放市場,激發(fā)出了企業(yè)的活力,這是利于智能配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楊俐蘋建議,今后應規(guī)范和健全配肥企業(yè)服務檔案,建立配方肥料用品存留監(jiān)管機制,使智能配方施肥真正成為科學施肥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