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大一姐
2017年的最后一周,中國建材的董事長宋志平在一個論壇上講到國企管理者薪酬激勵問題。央企一把手公開談論高管薪酬是比較敏感的,這件事能順理成章地發(fā)生,有兩個基礎:一是宋志平身份特殊,被稱為國企改革的標桿性人物、央企重組大師和戰(zhàn)略家;另一個是中國建材不僅是這一輪國企混改的試點企業(yè),也是少數幾個被批準“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的企業(yè)之一。
有這兩個基礎,宋志平談論央企高管薪酬制度,看起來敏感,實際上不過是最近中央對于國企改革聲音的放大。
國企高管的收入作為國企改革中最顯眼的一部分,一直是熱議的敏感問題。上世紀90年代末,華遠地產借道華潤在香港上市,任志強700萬港元(當時約合750萬元人民幣)年薪的上市公司公告一披露出來,國內馬上炸了鍋。當時全國職工月平均工資不到1000元。
700萬港元不光讓任志強成了新聞焦點,也成了政治焦點,驚動了中紀委。時任中紀委書記尉健行親自批示要求北京市把這件事情查清楚。最后,北京市委帶著組織部以及華遠所在的西城區(qū)區(qū)委書記、區(qū)長一塊兒,到華遠專門調查這件事。
從華遠的經營情況看,任志強的700萬港元年薪在當時的香港市場其實不算太離譜。他后來在自傳中很有些委屈地寫道:對于香港的上市企業(yè)而言,如果一個執(zhí)行董事、總經理拿不到市場上公允的收入,就無法取得股民和市場對這個企業(yè)制度的信任。
可華遠地產不管在哪兒上市,都沒有改變它的國企身份。調查組最后得出結論,任志強的收入雖然有董事會批準,也有華遠集團黨委審核通過,算是合理合法,但影響不太好,所以還是“等到退休了再拿”。于是之后的幾年,任志強一邊按700萬港元年薪交著個人所得稅,一邊看著自己的獎金被鎖在公司賬上。
從90年代第一波國企改革開始,國企高管的薪酬怎么定就是大問題。其核心矛盾在于,國企領導人一方面有企業(yè)家身份,一方面又有行政任命的干部身份,這兩個身份的薪酬制定完全不同。因此,國企高管薪酬政策也在調整。比如2014年中辦出臺了《關于深化中央管理企業(yè)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央企負責人的收入跟職工平均工資掛鉤等薪酬限制,在當時被稱為“史上最嚴限薪令”。2017年開始國企混改之后,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頻繁提起“國企市場化薪酬改革”,從報道內容看,未來國企高管的薪酬多寡高低可能還是要由市場說了算。
宋志平這幾年談到國企改革,曾提醒國企負責人:想要拿高薪,只能到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問題是混合所有制也不是萬能靈藥,“混”完之后,新股東能不能跟國資一樣享有匹配股權的股東權益?被市場選聘的國企高管,還掛不掛行政職務?匯報對象是董事會還是國資委?這些問題,在當年討論任志強700萬年薪的時候是問題,現在仍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