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采棉”是以機械采摘棉花為核心,包括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田間管理、加工工藝、質量檢測、設備制造、紡織使用等在內的一項綜合技術。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在棉花產業(yè)發(fā)展中,通過“機采棉”及綜合配套技術實現了棉花的“規(guī)?;N植、標準化生產、專業(yè)化服務、機械化采摘和智能化加工”,不僅解決了勞動力缺乏、生產成本高的問題,而且還使棉花生產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滿足了紡織工業(yè)的需求。
“機采棉”是我國棉花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在我國推廣“機采棉”技術,既是適應棉花產業(y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我國棉花產業(yè)最終實現“種植規(guī)?;?、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采摘機械化、加工智能化、檢測快速化、儲運信息化和配送精準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這十幾年推廣“機采棉”技術的實踐經驗證明,“機采棉”不是簡單的機械采摘技術的應用,它涉及到土地規(guī)模、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田間管理、脫葉技術、采收作業(yè)、加工工藝、質量檢測、設備制造、倉儲物流和紡織使用等棉花產業(yè)鏈上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對我國棉花傳統種植、采摘、加工等模式的重大挑戰(zhàn)。隨著“機采棉”技術推廣的不斷深入,引發(fā)了棉花全產業(yè)鏈的技術變革和協同創(chuàng)新,出現了新的情況、新的問題,需要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為此,我們在充分總結已有經驗和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套整體解決方案,以此來解決我國機采棉發(fā)展中遇到的難題,促進棉花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1996年,機采棉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兩個團場開始試點,經過5年的試驗、示范,于2001年在全兵團進行推廣試點。由于當時認識不統一,導致投入不足、研發(fā)時斷時續(xù),因此,一直沒有形成成熟技術、沒有形成規(guī)模。近十年來,隨著我國棉花生產綜合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和租地成本)的大幅上漲、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采棉種植模式和加工技術的逐漸成熟,我國機采棉產業(yè)呈現快速發(fā)展趨勢,見下頁表1。
1.新疆機采棉發(fā)展速度較快。
從表1看,2007年到2015年,新疆機采棉的發(fā)展速度是逐年加快,雖然機采棉的檢驗量占全部棉花檢驗量的比例從1.5%上升到30.7%,但是機采棉發(fā)展水平不平衡,新疆兵團與新疆地方之間差異很大。整體看,新疆兵團較快、新疆地方較慢、北疆快于南疆。
2015年度,全國機采棉檢驗量為100.6萬t,占全國棉花檢驗量的28%,其中:新疆兵團檢驗量為77.1萬t、新疆地方檢驗量為23.5萬t、內地的檢驗量為0 t。新疆機采棉檢驗量占全疆棉花檢驗量的30.7%。
表1 我國機采棉發(fā)展情況統計表 單位:萬t
2.新疆機采率達30.8%。
從機采模式種植和實際機采面積看,新疆機采棉近幾年呈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其中新疆兵團發(fā)展速度較快,新疆地方則從2011年起逐步加快。據統計,2015年度新疆棉花種植面積225.33萬hm2(3 380萬畝),其中:新疆兵團種植62.67萬hm2(940萬畝),機采模式種植面積接近100%,實際機采面積43.44萬hm2(650萬畝),機采率達68.8%;新疆地方種植162.67萬hm2(2 440萬畝),機采種植模式面積約有25%,實際機采面積大于26萬hm2(390萬畝),機采率為16.0%;全疆平均機采率為30.8%。
兵團一些師局的發(fā)展速度比較快些,第八師2015年度種植16.67萬hm2(250萬畝)棉花全部按機采模式種植,實際機采面積13.87萬hm2(208萬畝)以上,機采率達到80%。地方機采棉則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區(qū):2015年度,沙灣縣棉花播種面積10.13萬hm2(152萬畝),機采面積9.13萬hm2(137萬畝),占比達到90%;博樂機采面積在2.67萬hm2(40萬畝)以上,精河和瑪納斯機采面積都在2萬hm2(30萬畝)以上。
3.新疆釆棉機增加迅速,以進口為主。
據統計,截至2015年,新疆擁有釆棉機2 900臺,其中:地方1 100臺、兵團1 800臺,80%以上是進口。兵團第八師作為新疆最大的機采棉生產單位,2015年擁有采棉機1 000臺。與此同時,地方上也涌現了大量的棉花機械采收公司或專業(yè)服務合作社,開展機械采摘社會化服務。北疆的沙灣縣2015年擁有采棉機224臺(6行機200臺以上,90%以上為進口)。新疆采棉機的擁有量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采摘能力將出現飽和過剩狀態(tài)。
4.新疆機采棉效益呈現。
隨著機采棉技術的逐漸成熟,機采棉的綜合效益開始呈現:北疆地方上機采棉比手采棉的采摘成本低7 500元/hm2~10 500元/hm2;2014年北疆地方主要棉區(qū)平均收益產籽棉5 250 kg的機采棉田,其綜合效益比人工采收高3 000元/hm2~4 500元/hm2。
5.內地機采棉處于探索階段。
由于土地條件(主要是耕地細碎化)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從2011年起,山東、河北、安徽、湖北、河南等地才開展機采棉的試驗。從表1看,截至2015年,這幾個省機采棉檢驗量總計僅為0.84萬t,占全部機采棉檢驗量439.9萬t的0.2%,說明內地機采棉處于試驗探索的起步階段。
與傳統的手摘棉相比,截至2015年,我國機采棉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產量損失約5%~10%。
主要原因是:機械采摘時,一些腳花收不上,一些棉花被撞落地,采凈率在93%~95%。
2.質量下降。
高等級棉減少、長度減短、強度降低、短纖維含量和棉結增加、地膜碎片增多、品質一致性較差。
(1)公證檢驗的主要質量指標下降。
據中國纖維檢驗局提供的2007-2015年公證檢驗數據,同樣是用鋸齒軋花機加工,但機采棉主要品質指標均下降。
一是顏色級,白棉(1-2)級比例降低50.8%;二是纖維長度,減短0.57 mm;三是長度整齊度,(U1+U2)檔比例降低28.42%;四是馬克隆值,(A+B)級多6.13%,C級少6.14%;五是斷裂比強度,(S1+S2)檔比例降低8.61%;六是軋工質量,P1檔比例少15.8%,P3檔比例多7.0%;七是短纖維指數多2.6%。
(2)棉紡企業(yè)反映內在質量偏低。
據中國棉紡織行業(yè)協會的調查,棉紡織企業(yè)使用新疆機采棉紡紗的支數主要集中在40 s以下,少數品種在40 s~60 s之間,紡60 s以上的產品很少,說明國產機采棉的內在質量偏低。
一是含雜率高、棉結多。雜質含量比澳棉、美棉多2%左右,HVI測試的雜質面積是澳棉、美棉的1.5倍以上;棉結、索絲、帶纖維籽屑、軟籽表皮等疵點的數量多而小,導致成紗后的棉結、索絲大部分在350粒/g~450粒/g,影響了紗線質量;二是長度短,短纖維含量高。纖維長度基本在27 mm~28 mm,且整齊度不夠;HVI測試的短纖維指數在16%以上,造成前紡落棉率達6%~10%,大幅提高了紡織成本,而澳棉、美棉的落棉率在5%左右;三是纖維強力低。單纖維強力低,影響中高支紗質量,企業(yè)配棉成本偏高;四是異性纖維多。主要是混入棉花中的地膜碎片很多,棉紡企業(yè)難以清除,異纖含量總體高于澳棉和美棉;五是一致性差。將不同品種、不同生產品質、正常吐絮與化學催熟的棉花采摘后混在一起加工,造成棉花品質一致性差。上述問題導致新疆機采棉與澳棉、美棉紡紗質量存在較大差異(見表2)。
表2 新疆機采棉與澳棉、美棉M級配棉紡紗的質量差異
表2是紡織企業(yè)提供的不同機采棉為主體進行配棉紡紗的實驗數據,在工藝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新疆機采棉為主的紗線質量指標較澳棉、美棉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成紗棉結(+200%)要比澳棉、美棉高10%~40%,這類棉結對后工序織造的影響,絕大多數都是以棉球的形式出現;二是成紗的毛羽比澳棉、美棉高10%~20%,特別是長毛羽就更明顯。一般情況下,這類毛羽對高質量的針織物有害。
(3)造成機采棉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品種、種植、管理、加工等因素。
①缺少優(yōu)質高產、吐絮集中、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機采棉品種。
生產時品種選擇過于追求高衣分高產量、忽視內在品質,使得大面積推廣品種的遺傳品質較差。截止到2015年,生產上種植品種的生產品質:纖維長度主要集中在27 mm~29 mm,纖維強度主要集中在27 cN/tex~29 cN/tex,馬克隆值在4.3以上,導致生產品質、機械采收品質更差。
②品種“多亂雜”。
除兵團的品種相對集中外,地方上的種植品種則呈現多亂雜狀態(tài)。據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棉花種植品種344個,其中:長江流域121個、黃河流域127個、西北內陸108個。2011-2015年全國和新疆棉花品種初次審定數量分別為394個和84個。新疆地方和內地植棉戶多以小、散、家庭式農場為主,加上自身缺乏對品種品性、種植適宜條件的認知,每家每戶的選擇品種、播種時間、種植模式、田間管理、采收時間都不一樣,致使生產品質參差不齊。不同品種的遺傳品質、成熟期不同,采摘后混在一起交售、加工會導致棉花品質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差。
③種植模式和管理方法不配套。
A.種植密度偏高。目前新疆機采棉的種植密度有240 000株/hm2以上、150 000株/hm2~195 000株/hm2、135 000株/hm2三種模式,但第一種是主栽模式。過高的種植密度不利于通風、透光和脫葉,對生產品質和采收品質都造成影響。B.對地膜的依賴性強。受積溫低和地理氣候環(huán)境限制,新疆普遍使用地膜覆蓋技術,但地膜覆蓋后殘留在棉田,不僅污染棉田土壤,而且導致機械采收時把地膜碎片帶入棉花中,降低采收品質并對紡織品質造成極大影響。C.農藝農機不配套。棉花第一果枝節(jié)位高度與采棉機摘錠高度不配套;除了“66+10”cm的寬窄行配置外,現有的大多數行距配置與采棉機的采摘頭寬窄不配套;棉花種植密度、成鈴模式、氣候特征與脫葉劑使用要求不配套;田間肥水措施及化學調控技術與機采條件要求不配套。上述技術的不配套,導致采凈率低、含雜率高,嚴重影響棉花遺傳品質、生產品質、采收品質,容易造成過度加工,最終導致機采棉長度減短、強度下降、短纖維和棉結增多、異性纖維細小難于清理,致使紡紗品質明顯下降。
④采收作業(yè)不規(guī)范。
采收前,田間雜草、破碎地膜清理不干凈;采收時,棉田脫葉率和吐絮率未達到95%及以上,未按照品種、吐絮早晚、土壤水分、脫葉效果好壞等進行分類采收,在早晚空氣濕度較大或籽棉回潮率超過12%時仍然采收;采摘的籽棉不能直接在采棉機上打成棉?;蛎蘧?,使得籽棉落地需要人工進行裝車,既不利于運輸、存放和加工,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采收的籽棉未按照品種、采收時間以及回潮率、含雜率等指標進行分垛堆放,直接影響后道加工和品質的一致性。
⑤加工過程纖維損傷大。
我國機采棉加工工藝是參照美國的機采棉加工工藝發(fā)展而來的,相關設備(尤其籽棉清理設備)也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進行仿型設計研發(fā)而來,并沒有結合我國機采籽棉高含雜率、高回潮率特性開展針對性的工藝設計研究和設備研發(fā)。主要問題有:工藝設計重產量輕質量、設備配置參差不齊、棉花調濕工藝不完整;籽棉清理工藝中,單機清雜效率低、清理次數多、重烘干輕加濕,過度烘干后不能及時調整回潮率,造成纖維長度在軋花環(huán)節(jié)損失大;皮棉清理工藝中,清理環(huán)節(jié)多、纖維損傷嚴重,異性纖維清理機去除異性纖維能力較差;設備智能化程度低、溫度不可控,能源消耗大。
據棉紡織企業(yè)反映,現有機采棉加工工藝會造成棉結、雜質、帶纖維籽屑、軟籽表皮的數量增多變小,疵點一般比手采棉增加5倍以上。許多疵點都以帶纖維籽屑的形式出現,疵點小、重量輕,在紡紗開清棉工序的開松、除雜過程中很難被清除。即使增加落棉率,成紗質量也未得到明顯的改善:機采棉梳棉條與手摘棉相比,其棉結要高20%~50%、帶纖維籽屑高30%~80%、短纖維率高1.5%~4.5%、梳棉落率高0.5%~2.5%;在精梳工序,機采棉精梳條與手摘棉相比,其棉結要高30%~50%、短纖維率高0.5%~2.0%、落棉率高2%~8%。
與此同時,由于機采棉加工生產線的改造投入大、加工費高、回收期長,因此很多企業(yè)都不愿意投入,造成了機采棉加工能力不足,與采摘速度不匹配,致使大量機采籽棉堆放在田間或加工廠,而機采棉回潮率高,目前又缺少預處理的加工廠,若不及時晾曬很容易產生霉爛變質(見表3)。
表3 機采籽棉回潮率與儲存天數
⑥現行產購銷體制不利于提升質量。
新疆地方和內地的棉花生產者、加工者和經營者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導致軋花廠為搶購機采棉資源,收購時不扣減水雜、不分品種堆放的現象十分嚴重,致使水雜率高達20%~25%。機采籽棉各項品質指標嚴重下降,造成加工時過度清理,使長度減短、強度降低、短纖維含量和棉結索絲增加,難以滿足紡織企業(yè)對品質生產的需要。
3.費用增加。
一是購置采棉機及配套設備、設備保險和維修保養(yǎng)所需費用增加。僅購買一臺進口和國產采棉機的費用,分別至少在320萬元、130萬元以上,還須對采棉機進行投保、維修保養(yǎng)等;二是改造或建設機采棉加工生產線需費用增加。改造或建設一條機采棉加工生產線需要增加投資1 000萬元~1 500萬元;三是加工過程所耗費用增加。在加工時增加籽、皮棉清理工序,能源損耗大、使用耗材多等,使其加工成本高出手采棉一倍。主要原因是:為解決采摘、加工而增加設備等投入,以及機采棉含雜、含水高,加工時增加了清理次數、烘干加濕工藝。
4.國產采摘、質量檢測儀器設備落后。
國產采棉機技術尚不成熟,故障多、效率低;沒有快速檢測異性纖維、短纖維和棉結含量的國產檢測儀器及異性纖維的精準清除設備,影響紡紗成本和成紗質量。主要原因是:采摘錠制造技術不過關,質量檢測儀器研發(fā)投入不足。
5.規(guī)?;?、組織化程度低。
除新疆兵團外,新疆地方和內地生產者種植規(guī)模偏小,規(guī)?;⒔M織化程度低,無法開展標準化生產、專業(yè)化服務,導致生產成本高、品種多亂雜、機采棉質量差等,制約機采棉的發(fā)展。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轉及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紡織服裝作為生活必需品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的條件下,個性化、多元化取代數量擴張,日益成為新的消費特征。為此,更好滿足消費者對衣著產品時尚性、功能性、生態(tài)安全性等方面的高品質要求,成為紡織行業(yè)新時期的重要特征。
棉紡織行業(yè)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近年來在國內外市場需求拉動下,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表現在:設備向連續(xù)化、自動化、高速化、信息化方向發(fā)展,特別是加快了對自動絡筒、緊密紡、細紗帶集體落紗、細絡聯、噴氣渦流紡、轉杯紡等新技術的使用,適應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同時棉紡企業(yè)工藝技術人員加快推進重定量、大牽伸工藝路線,實現了優(yōu)質、高產、高效、節(jié)約綜合資源,產品不斷創(chuàng)新。
截至2015年,全國自動絡筒覆蓋率達73.2%,較2011年覆蓋率提高近10個百分點;以緊密紡、噴氣渦流紡為代表的新型紡紗技術,其紗線產量總和約占總產量的17.4%;體現產品質量提升的“三無一精”指標,其中無結頭紗在2015年的比例為85%,較2011年提高12個百分點(見表4、表5)。
表4 新型紡織技術設備發(fā)展情況表
表5 棉紡織品“三無一精”提升情況表
截至2015年,全國高效紡紗產能占63%,比2010年提高近29個百分點,不同結構的紗線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8.5%提高至2015年的15.0%。國內近年新型差別化纖維蓬勃發(fā)展,為棉紡織企業(yè)小批量、多品種紗線混紡工藝流程不斷創(chuàng)新變化提供條件,使其紗線品種越來越廣泛,混紡紗線比例明顯提高,混紡紗比例達35.68%,較2010年提高16.8個百分點(見表6)。
表6 我國棉紡紗品種占比情況
當前,國內先進紡紗裝備占有率已達85%。棉紡織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突破,給行業(yè)帶來了革命式的變革,清梳聯、粗細絡聯、筒紗自動包裝倉儲系統、無梭織機、全流程信息化等技術,大幅提高了紡紗的勞動生產率,減少了用工人數。國內環(huán)錠細紗的平均用工水平已從1980年代的300人/萬錠減少到2000年的200人/萬錠,目前已經接近70人/萬錠,整個行業(yè)技術進步十分明顯。其中,一批優(yōu)秀企業(yè)在全流程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線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特別是在夜間無人值守方面成績明顯,最先進的生產線萬錠用工保持在15人~25人之間,在用工成本上,與其他企業(yè)相比具有顯著優(yōu)勢。
隨著我國紡織企業(yè)的轉型升級,技術水平和裝備的不斷更新,其紗線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高支紗正在向強力高、性價比高的方向發(fā)展,為此,中高檔紡織企業(yè)對原棉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國內能夠滿足需求的棉花數量越來越少,這需要引起整個產業(yè)鏈的重視。
由于棉纖維的各項物理指標會對紡紗、織造、印染等產品質量造成影響,因此,紡織企業(yè)根據所生產品種的不同,將選擇不同質量的棉花進行配棉生產。
中國棉紡織行業(yè)協會的調查顯示,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的關注排序:首先是纖維長度(指HVI測試的上半部平均長度,下同)、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異性纖維含量、短纖維含量、棉結等內在指標,其次才是顏色級和軋工質量指標。但不同類型的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指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1.漂白紗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的要求。
(1)對內在質量指標的要求。
不同的棉紡織企業(yè),對采購原棉有不同的標準。一般情況下,在生產超高支紗時需要采用新疆長絨棉、美國皮馬棉或埃及長絨棉,生產中高支紗線主要采用二級或三級棉,生產中低支紗時主要采用四級棉,對纖維品質的具體要求如下(見表7、表8)。
表7 品牌企業(yè)、一般企業(yè)和較低企業(yè)對原棉質量的要求
表8 中高檔棉紡織企業(yè)對原棉質量的要求
(2)對異性纖維的要求。
做漂白紗的紡織企業(yè),對原棉的異性纖維含量有特殊要求。有品牌的高檔紡織企業(yè),要求“無三絲”;一般的紡織企業(yè),則要求異性纖維含量控制在0.1 g/t~0.3 g/t。
生產高檔漂白紗時,要求異性纖維不能超過4根/包;加工一般漂白紗要求異性纖維不能超過8根/包;常規(guī)品種不能超過20根/包(指400型打包機加工的棉包)。
不同品種棉紗對異纖要求見表9、表10。
表9 不同品種棉紗對異性纖維的要求
表10 棉紡企業(yè)對異性纖維紗的內控要求
2.色紡紗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的要求。
(1)對內在質量指標的要求。
纖維長度:28 mm以上,生產40英支以上色紡紗還需配10%~50%長絨棉。
斷裂比強度:28.5 cN/tex。
馬克隆值:選用4.1~4.9為宜。
纖維細度:1.72 dtex~1.89 dtex(指10 000 m長紗線在公定回潮率下重量的克數)。
成熟度系數:在1.6~1.8之間。
16 mm以下短纖維率:控制在15%以下。
棉結:控制在20粒/g以下。
帶纖維籽皮雜質:控制在50粒/g~70粒/g。
(2)對異性纖維的要求。
染深色棉時,要求無三絲;其它,則比漂白紗的要求低。
3.機織、針織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的要求。
以40支紗為例,機織和針織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HVI指標)的要求見表11。
表11 機織、針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的要求
由此可見,棉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的總體要求是:皮棉的纖維長度在28 mm及以上、馬克隆值在3.5~5.0之間、斷裂比強度在27.5 cN/tex及以上、紡漂白紗和色紡紗的16.5 mm短纖維含量分別控制在11.5%和15%以下;對異性纖維的要求是紡漂白紗的企業(yè)要求高,紡色紡紗的企業(yè)要求低。
高質量棉花是我國紡織企業(yè)轉型升級后的主流需求,生產成本上升是棉花生產的發(fā)展趨勢。提升質量、穩(wěn)定產量、降本增效,生產出性價比高、滿足紡織企業(yè)需求的棉花是我國機采棉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根本之路。產業(yè)鏈上游各環(huán)節(jié)應以紡織企業(yè)對棉花質量的需求為導向,育種單位選育出適合機采的優(yōu)質高產品種,農業(yè)技術研發(fā)單位制定出適合機采的標準化種植模式及管理方法,機械設備制造企業(yè)研制出先進的采摘及加工、檢測成套儀器設備,科研機構和加工企業(yè)開發(fā)出智能化、標準化的機采棉加工工藝,檢測機構對皮棉品質做出科學的評價。
鑒于目前內地機采棉發(fā)展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根據已經取得的經驗,在此提出了一個綜合、簡要的“內地機采棉發(fā)展指南”(詳見附件六)供參考,待條件成熟后再制定詳細方案。本文重點研究提出新疆“機采棉”解決方案,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和技術內容如下:
生產管理涉及到品種選擇、種植模式和田間管理,是提高機采棉質量、穩(wěn)定產量的基礎。
1.品種選擇。
機采棉的品種選擇,其核心是在早熟、穩(wěn)產、抗病基礎上,纖維品質達到優(yōu)質棉標準、農藝性狀符合機采要求且要經過國家審定。
具體內容,詳見附件一“機采棉的品種選擇指南”。
2.種植模式。
機采棉的種植模式,其核心是與農機相配套,以確保質量為主、兼顧產量,合理配置種植密度。
(1)種植模式1。
一膜6行的“66+10”cm寬窄行配置模式,株距7.5 cm~11.5 cm。
(2)種植模式2。
一膜3行的“76”cm等行距配置模式,株距9.5 cm~11.5 cm。
(3)種植密度。
理論株數在180 000株/hm2~225 000 株/hm2,實收株數180 000株/hm2左右。對采用雜交品種種植的,密度還可適當降低。
3.田間管理。
機采棉的田間管理,其核心是在穩(wěn)產優(yōu)質基礎上,使棉花適宜采收,包括控制棉花的第一果枝高度和株型結構,科學使用脫葉催熟劑,確保脫葉、吐絮效果,控制棉田殘膜污染,防止異性纖維混入等。
具體內容,詳見附件二“機采棉的田間管理指南”。
機采棉的采收管理,其核心是在棉田脫葉率≥93%、吐絮率≥95%時進行采收,采凈率為93%~95%;控制好采收時間和采摘籽棉的回潮率、含雜率;機采籽棉分類采收、堆放,防止異性纖維混入和出現火災。
具體內容,詳見附件三“機采棉的采收作業(yè)指南”。
機采棉的加工管理,其核心是采用機采棉加工工藝,加工過程嚴格控制烘干溫度和回潮率,減少對棉纖維的損傷,降低短纖維、棉結和異性纖維的含量。
具體內容,詳見附件四“機采棉的加工作業(yè)指南”。
機采棉的品質檢測,其核心是對加工前的籽棉和加工過程中的皮棉進行檢測,做到因花配車和確保軋工質量。
1.收購機采籽棉應嚴格執(zhí)行“車車檢”的檢驗制度。對進廠機采籽棉要檢測其品質(顏色級、纖維長度、馬克隆值)和含雜率、回潮率指標,做好記錄并按品質、水分相近原則和不同品種進行分垛存放。
2.籽棉付軋前,再次采集分垛存放的籽棉品質和回潮率信息,據此設置合理的加工工藝和設備參數,做到“因花配車”。
3.在線實時監(jiān)測皮棉回潮率、含雜率和軋工質量等皮棉質量關鍵指標。根據檢測結果及時調整加工工藝和設備運行參數,保證成包皮棉的質量。
4.加工企業(yè)根據檢驗機構對全部成包皮棉的檢測數據,分析品種、種植、采收、加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及時向主管部門、相關機構和企業(yè)反饋信息,為今后改進品種繁育、種植管理和加工工藝等決策提供參考。
機采棉的紡織使用,其核心是根據原料特點與客戶需求,合理設置清花、梳棉的開松、除雜和分梳工藝,密切監(jiān)控關鍵質量指標的變動情況并及時調整工藝狀態(tài),建立質量控制系統,保持成紗質量的長期穩(wěn)定并逐步提高。
具體內容,詳見附件五“棉紡織企業(yè)使用機采棉指南”。
機采棉的質量追溯,其核心是建立“二維碼”棉包永久身份標志識別系統和棉包刷嘜系統,不僅對棉包身份進行有效識別,還能追溯到棉花的品種、種植區(qū)域、生產者、加工企業(yè)、生產線、生產日期、質量重量、倉儲物流等信息,為有效解決貿易糾紛和選擇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機采棉品種提供可靠依據。
詳見附件七“我國棉包永久識別標志及質量追溯系統解決方案”。
機采棉全產業(yè)鏈上涉及到的各種問題,均需要國家政策給予支持,使得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體系,激勵各環(huán)節(jié)主體做出符合機采棉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總體利益的決策。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政府相關部門把機采棉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納入農業(yè)現代化建設范圍,并根據我國機采棉產業(yè)發(fā)展趨勢制定機采棉穩(wěn)步推進、健康發(fā)展規(guī)劃,出臺現階段機采棉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田間管理、科學采收、加工檢測、設備制造、紡織使用等方面的指導意見,全面推進機采棉質量和效益上臺階,提升我國棉花的競爭力。
大力發(fā)展專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實現規(guī)模化種植,不僅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獲得規(guī)?;慕洕б?。根據調研,若種植規(guī)模達到666.67 hm2(1萬畝),生產成本可降低10%~20%;在土地規(guī)模相同的情況下,棉花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經營方式,比分散種植的棉農平均收益高10%~20%,還有利于種植品種和田間管理的統一以及采收過程的規(guī)范。新疆兵團機采棉的發(fā)展經驗證明,規(guī)?;N植、標準化生產、專業(yè)化服務、機械化作業(yè),是機采棉提質增效的有效辦法。
1.政府相關部門應通過落實生產規(guī)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農業(y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內地棉花補貼款向棉花專業(yè)合作社(含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傾斜等政策,扶持新疆地方、內地優(yōu)質高產宜棉地區(qū)機采棉專業(yè)合作社的發(fā)展和“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軋花廠+機采棉專業(yè)合作社+農戶”為利益共同體的經營模式,促進機采棉適度規(guī)?;a、集約化經營,實施優(yōu)質優(yōu)價政策,鼓勵機采棉生產者生產出滿足紡織需求的優(yōu)質棉花。
2.政府相關部門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構建新型農業(yè)經營體系”要求,采取以下措施,促進棉花生產領域一、二、三產融合發(fā)展。
一是制定政策鼓勵棉農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成立棉花合作社,創(chuàng)立自主品牌,通過籽棉代加工直接向紡織企業(yè)銷售皮棉。
二是制定政策鼓勵有資金和技術實力的大型加工、流通和紡織企業(yè),流轉棉農的土地成立股份制棉花經營公司,打造“流通或紡織企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新機制,緊密聯結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形成集種植、采收、加工、銷售或使用為一體的新型棉花經營主體,有效解決我國棉花“供需矛盾”問題。
國家在優(yōu)勢產棉區(qū)建設一批規(guī)?;?、標準化的機采棉生產基地,分別在新疆選擇4個(北疆、南疆各2個)和在內地選擇2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各1個)試點單位,開展以機采棉為重點的全產業(yè)鏈技術試點工作,著力推進產業(yè)融合。同時,采取投入補助等方式鼓勵相關行業(yè)組織、科研機構、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牽頭成立機采棉創(chuàng)新發(fā)展產業(yè)聯盟,實施項目建設,開展機采棉生產、采收、加工和使用等各方的共同研發(fā)、聯合攻關,解決機采棉目前存在的問題,促進機采棉整個產業(yè)鏈協同發(fā)展,形成機采棉產業(yè)化可復制、可推廣的發(fā)展模式。
1.生產種植環(huán)節(jié)。
(1)加快選育優(yōu)質機采棉品種。
組織實施國家級的統一科研攻關,加快培育出優(yōu)質高產、吐絮集中、適應性廣的機采棉品種,對選育出重大優(yōu)良品種的單位或個人給予補助獎勵。建議由農業(yè)部牽頭,制訂機采棉品種審定、區(qū)試標準,并按新標準對機采棉品種進行審定,發(fā)布適合機采的棉花品種名單。
(2)加大保險保障力度。
由于在機采棉產業(yè)發(fā)展初期,受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等因素影響,其生產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盡快出臺機采棉種植保險的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將機采棉品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在保費上給予優(yōu)惠或提高保費補助標準。
(3)加大種植模式和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的研發(fā)支持力度,解決機采棉殘膜污染。
加大優(yōu)化株行距配置、肥水管理、株型塑造和脫葉催熟等機采棉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在保障產量水平和纖維品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采收效率;對采用機械化回收殘存土壤地膜的,補貼回收費用;對采用0.012 mm~0.015 mm加厚薄膜或者用生物降解膜代替0.008 mm及以下薄膜的,給予差價補貼。
2.采收加工環(huán)節(jié)。
(1)扶持國產采棉機的開發(fā)和應用。
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加大科研機構、設備制造企業(yè)聯合攻關采棉機采摘頭的支持力度,對自主研制、適合新疆的大型和適合內地的中小型采摘打模一體機,每個項目給予約800萬~1 000萬的現金支持;對制造企業(yè)的智能化技術改造,提升國家撥款資金的比例達到30%以上;對新研制的采棉機給予首臺套支持政策,達到試驗完善目的。同時,提升采棉機應用能力的補助,繼續(xù)實行發(fā)改委三年能力提升計劃,范圍擴展到南疆農戶等;購買國產6行采棉機、補貼80萬元,購買國產3行采棉機、補貼40萬元,或者給予中長期貼息貸款的支持。
(2)優(yōu)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國產采收、加工設備的研發(fā)和補助力度。將國產脫葉機械設備、殘膜回收機和機采后配套的打模機、運模機、開模機、貨場機械化喂花設備、籽皮棉調濕和清理設備、智能軋花機組裝備、智能在線監(jiān)測管控系統、棉花信息在線實時采集與自動標識等機械設備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專項,競爭擇優(yōu)支持。定型產品列入農機補貼范圍,以購置價格30%的比例進行補貼。
(3)支持機采棉加工生產線改造或建設。為滿足機采棉不斷增長的需求,對改造或建設機采棉一條加工生產線的投資(1 000萬元~1 500萬元),給予低息貸款或技改補貼。
3.質量檢測環(huán)節(jié)。
(1)修訂棉花國家標準。棉花國家標準中增加短纖維和棉結含量兩項紡織企業(yè)需求的質量指標,制定相應的快速檢測方法標準;探討按凈重結算的可行性,規(guī)定超過棉花含雜率、回潮率標準的成包皮棉少不補、多則扣,按凈重結算,使軋花廠減少對籽棉、皮棉的清理,降低短纖維含量,防止產生大量紡織企業(yè)難以清除的細小疵點,達到軋花廠和紡織廠都降低加工成本的效果。
(2)加快質量檢測儀器設備的研發(fā)和應用。把異性纖維、短纖維和棉結含量快速檢測儀器及異性纖維精準清除設備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專項,競爭擇優(yōu)支持。定型產品列入農機補貼范圍,以購置價格30%的比例進行補貼。
(3)支持涉棉相關研究機構和組織研發(fā)“棉包身份標識系統、質量追溯體系和供需對接平臺”。一是加快棉包身份信息化標識系統的研發(fā)。把二維碼作為棉包永久身份標識,加快棉包身份信息化標識系統的研發(fā),通過采用二維碼技術進行識別,實現棉包身份信息在棉花加工流通體系中的全程質量識別及查詢。同時,加快棉包刷嘜系統的研發(fā),在棉包包身刷嘜生成二維碼,以此作為棉包身份和質量信息的有效標志。二是加快機采棉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為了進一步提高機采棉質量管理水平,建立皮棉和種植品種之間的對應關系,實現棉花從種植到銷售的信息化管理及質量追溯,需要加快建立機采棉種植加工質量追溯系統。通過棉包32位條碼的編制規(guī)則,可以追溯到棉花的品種、種植區(qū)域、生產者、加工企業(yè)、生產線、生產日期、質量重量、倉儲物流等信息。不僅為有效解決貿易糾紛提供可靠依據,而且能根據皮棉質量信息反饋和紡織企業(yè)紡紗配棉的使用效果,選擇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機采棉種植品種。三是加快“供需對接平臺”的研發(fā)。借助互聯網精準匹配技術,研發(fā)機采棉供需對接平臺,實現加工端和紡織端的有效對接。在供需對接平臺上,全國所有加工企業(yè)加工的、經公證檢驗后成包皮棉的質量信息,使用者均能看到,也讓紡織用戶更方便、快捷地查找適合紡紗要求的棉花。紡織企業(yè)可借助自動配棉的對接平臺,實現先配棉、后找棉、再購棉,達到棉花資源充分有效利用、降低流通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4.紡織使用環(huán)節(jié)。
國家給予項目資金,支持中國棉紡織行業(yè)協會開展以下兩個課題研究:一是“降低機采棉過度清理,合理清除雜質分工”課題。根據最終成品(原紗、坯布、面料)的質量要求和棉花含雜內容,結合軋花廠與棉紡廠設備的特點,通過試驗確定合理的分工,在此基礎上修訂棉花標準中的含雜率。二是“棉紡廠使用機采棉專用裝置和器材”課題。為提升機采棉紗線質量、加大機采棉使用力度,針對機采棉地膜多、疵點多和短纖維含量高的問題,組織紡紗加工設備、器材、工藝改進等有關廠商研制安裝在紡紗工藝上的清除裝置,對打擊的形式和針布齒形需進行重點研究。
備注:
1.本課題數據來源,除正文中已經注明的外,其它的均由參與研究的專家提供。
2.本課題內容如需轉載,須事先征得中國棉麻流通經濟研究會同意(聯系電話:010-66053643、66054634,聯系地址:北京復興門內大街45號,郵編:100801),并注明“轉載于中國棉麻流通經濟研究會研究的《我國機采棉產業(yè)發(fā)展整體解決方案》”字樣。
3.本課題由中國棉麻流通經濟研究會秘書處執(zhí)筆,參與研究的單位和人員有(按生產、采收、加工、流通至使用排序):
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杜珉,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毛樹春、魏守軍,中國農業(yè)大學田曉莉,國家棉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帕爾哈提·買買提、張鵬忠、王祥金,新疆兵團第七師130團楊寶玉、張勇,新疆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李雪源、王俊鐸、艾先濤、梁亞軍、鄭巨云、龔照龍,新疆農墾科學院周亞立,河間市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盧懷玉,安徽淮北農科院張家憲,山東棉花研究中心董合忠,新疆沙灣縣聚力機采棉專業(yè)合作社和聚力源棉花聯合社扈宏偉、王生學,新疆天鷹鑫綠農業(yè)科技公司劉霞,新疆天山農信農機公司劉海軍,沃達農業(yè)科技股份公司許世武,奎屯萬氏棉花種業(yè)公司萬慧,新疆合信種業(yè)公司王云,新疆碩豐種業(yè)公司劉海林;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鄭州棉麻加工工程技術研究所阮旭良、劉軍民、史書偉,國家棉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廣如、蔣云、胡寶林,全國棉花加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胡春雷,中國農業(yè)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楊炳南,天鵝棉機股份有限公司楊丙生,邯鄲金獅棉機有限公司楊瑞成、關紀培、朱瑞峰、董春強、楊國慶,南通棉花機械有限公司季宏斌、錢欣,北京中棉成套設備有限公司韓金、李文俠,新疆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機械化研究所陳發(fā);
中國纖維檢驗局熊宗偉,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楊寶富、徐延毅,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侯振武、李曉健,新疆自治區(qū)棉花協會肖玉清、梁繼華,新疆兵團棉花協會梁東亞,湖北省棉花協會趙輝,新疆西部銀力集團公司魏強,新疆石河子大學經管學院張杰,安徽財經大學棉花工程研究所劉從九、徐守東,中國棉花信息網梅詠、張宋佳;
中國棉紡織行業(yè)協會葉戩春、景慎全,無錫第一棉紡織廠唐戚逸、范琥躍,荊州市神舟紡織有限公司歐懷林,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曹雙全,唐山常亮紡織有限公司魯長亮、許慶利,金輪針布(江蘇)有限公司肖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