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效英
印度國王阿克巴聽說有個智者叫比爾巴,就把他請來做大臣。有一天,國王下了一個錯誤的指令,比爾巴堅決反對。國王生氣地說:“你為什么和我做對?”比爾巴說:“因為我是一個聰明人?!眹鯁枺骸澳闶锹斆魅耍晕艺埬銇碜龉?,可我不是叫你來反對我,否則我請你有什么意義?”比爾巴說:“陛下,這個問題我明天再答復(fù)你?!?/p>
第二天,比爾巴帶著一個牧羊人來到皇宮。他對國王說:“陛下,昨天的問題就讓我的牧羊人朋友來為您解答吧!”于是國王問牧羊人,自己請比爾巴做大臣有什么意義。誰知牧羊人一聲不吭,全然不理會。一個牧羊人又怎能聽懂國家大事呢?所以任憑國王反復(fù)解釋,牧羊人總是說不出話來。眼見國王快要大發(fā)雷霆,比爾巴這才說:“陛下,您昨天的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回答,他告訴了您請智者做大臣的意義了,如果您請笨蛋做大臣,結(jié)果就會是他這樣。”國王這才意識到問題所在,于是靜下心來,和比爾巴一起商量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不得不說比爾巴的勸諫非常巧妙:用一個活生生的案例來回應(yīng)國王的質(zhì)疑。這種勸諫方式既為自己留下了轉(zhuǎn)圜的余地,也讓國王能夠虛心接受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