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曄
【摘 要】人類對于模糊現(xiàn)象的認知可追溯到數(shù)千年前,人類語言中的模糊性是模糊現(xiàn)象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自然科學對于精確性的追求,模糊語言一度被視為語言中的缺陷。作為人類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關(guān)模糊語言方面的研究現(xiàn)在得到了越來越多關(guān)注和發(fā)展。本文就模糊語言相關(guān)概念、產(chǎn)生原因、特征及翻譯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模糊語言;特征;產(chǎn)生根源;翻譯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4-0098-002
Analysis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method
WANG Ye
(Department of Basic, Xi'an Polytechnic,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Human cognition of fuzzy phenome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fuzziness in huma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fuzzy phenomena. Due to the pursuit of precision by the natural sciences, vague language was once regarded as a flaw in language.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language, research on vague language has now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ed concepts, causes,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vague language.
【Key words】Vagu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Root causes; Translation
1 淺析模糊語言
語言中所存在的模糊性曾經(jīng)被視為是一種消極、負面的現(xiàn)象,人們認為語言模糊就是表達不清,這是對模糊語言的誤解。模糊語言無處不在,它是自然語言的重要組成。
模糊語言現(xiàn)象十分常見:某人很漂亮,某人的朋友很多,某人長得很高,等等。但諸如美丑、多少、高低等的表達有什么標準呢?這些都是模糊語言現(xiàn)象。
模糊語言現(xiàn)象雖常見,但其相關(guān)的定義卻并不簡單,還有許多問題至今還沒有準確的定論。以下是一些在模糊語言研究方面常出現(xiàn)或會引起混淆的概念:
1.1 模糊語言和模糊言語
模糊語言和模糊言語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模糊語言是語言自身固有屬性,其存在不受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是一個語言社團中一切成員所共有的性質(zhì)。而模糊言語是指個體在言語使用、言語交際中具體的表現(xiàn),它總是和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模糊言語是語言的模糊性在具體的言語使用中的體現(xiàn)。模糊語言是產(chǎn)生模糊言語的基礎(chǔ),而模糊言語是模糊語言的具體體現(xiàn)。
1.2 模糊性與歧義性、多義性等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語言的模糊性與概括性、歧義性、多義性和含混性等概念的關(guān)系,是模糊語言研究的重點之一。關(guān)于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觀點一:模糊性指對象類屬邊界的不清晰的特性,它與歧義性、概括性、多義性等是有區(qū)別的,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伍鐵平、查奈爾等。觀點二:語言的模糊現(xiàn)象是語言表現(xiàn)的概念的不確定,并不僅局限于事物類屬邊界的不明晰,模糊性可以被看作為一種更為寬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歧義性,多義性等,因為這些語言性質(zhì)都可以在語義上和心理上使聽者或讀者產(chǎn)生模糊的印象。范守義在他的《翻譯研究:另類視野》一書中專門將歧義現(xiàn)象定義為語言的動態(tài)模糊現(xiàn)象。
2 模糊語言的特征
由于對模糊語言的不同定義和不同認識,許多學者對于模糊語言的特征也有著不同的理解。以下所列特征則是模糊語言研究中普遍認可的代表性特征。
第一,普遍性。模糊語言是語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它普遍存在于所有人類語言中。第二,相對性。模糊語言的相對性表現(xiàn)在,它對事物的描述總有一定范圍,有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如個人的主觀意識,時間,地域,文化等。第三,依賴性。對于模糊語言的理解要依賴具體語境。
3 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根源
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原因繁多且復雜,主要根源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首先,事物本身的模糊性決定了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中,且相互之間存在復雜交錯的聯(lián)系,這些原因使事物本身的概念邊界模糊不清;其次,人類認識的局限性也是語言模糊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再次,人類語言的屬性也決定了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由于語言的有限性和離散性與它所描述對象的無限性和連續(xù)性的差異導致了語言的模糊性現(xiàn)象。最后,語言描述者的個體差異也促成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
4 模糊語言翻譯方法
對于模糊語言翻譯,許多學者提出自己的觀點??偨Y(jié)起來模糊語言的翻譯方法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4.1 對應(yīng)法
對應(yīng)法即保留原文中的模糊元素,將模糊語言翻譯為與之對應(yīng)的模糊語言。如,
Generally/(Commonly),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
譯文:一般而言(通常),女人比男人長壽。
模糊語言有時會比那些準確的用語更“可靠”。例句中的“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如果沒有“Generally/(Commonly)”加以限制,將是一個錯誤的論述。在翻譯中,將原文中的“Generally/(Commonly)”翻譯為相對應(yīng)的“一般而言(通常)”,用對應(yīng)的模糊語言表明這一情況并不排除會有例外的情況。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譯文: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許淵沖譯)
原詩句中的“三千丈”并不表示真正的長度,而是用模糊的表達方式達到夸張修辭的作用,許淵沖的譯文保留了這種模糊的意義,同樣用了模糊語言“l(fā)ong”來表現(xiàn)其意境。
4.2 變異法
與對應(yīng)法相反,這種方法強調(diào)翻譯中的“不對應(yīng)”,也就是將原文中的明晰語言譯為模糊語言,或是將原文的模糊語言譯為明晰語言。
Its two and two makes four that she wont finish her job today.
譯文:很明顯,她今天完成不了她的工作。
“two and two makes four”,這個短語表面意思是二乘以二等于四,本是一種精確的表達,但很難找到與之對應(yīng)的精確語言來表達其意思。所以在譯句中舍棄了其精確表達方式,用“很明顯”這種模糊的表達來達到同樣的表達效果。
4.3 省略法
省略法,即將原文中次要的或是難以翻譯的模糊語言省略。
This is her first trip to Xian. I can not leave her high and dry.
譯文:這是她第一次到西安,我不能丟下她不管。
原文中短語“high and dry”意為“express a situation, in which someone is abandoned or is left alone without help.”(被拋棄,孤立無援的意義)。但大多數(shù)讀者并不了解此慣用語,譯句中省略此短語,以便使目標讀者更好的了解原句意思。
4.4 增補法
Traveling abroad was and still is my dream.
譯文:出國旅游過去曾是我的夢想, 現(xiàn)在仍是我的夢想。
原文中的“was”和“is”表示了兩種不同的英語時態(tài),在翻譯中需要增加相應(yīng)的模糊表述“過去曾”和“現(xiàn)在”來表示時間,模糊語言的增補使得句子的意義更加明確。
5 結(jié)語
模糊語言的研究對于人類與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對于模糊語言的研究可提高人們對自身語言的認識和語言的表達效果,從而拓展人類語言的研究。另一方面,模糊語言的研究對于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研究意義重大,尤其在計算機、人工智能研究開發(fā)、心理學等科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黎千駒.模糊語義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范守義.翻譯研究:另類視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黎千駒.模糊修辭學導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6]胡偉華.實用英漢翻譯教程[M].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