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說起金蘭,大家可能會想到成語“義結(jié)金蘭”吧!這個成語指朋友之間感情投合,結(jié)拜為兄弟姐妹,語出《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钡@里說的金蘭,指的是一種頭蕊蘭屬的野生蘭花,在中國南方分布較廣,生于山區(qū)闊葉林下、灌叢中或溝谷旁。在江南一帶,4月是它的盛花期。
對于金蘭,書上通常這樣描述:花直立,稍微展開。也就是說,其花瓣哪怕是在盛花期,也不會完全打開,而是半開半閉的樣子。事實真是這樣嗎?有一年4月中旬,在寧波四明山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少已開花的金蘭,數(shù)枚綠葉抱莖而生,托著在花葶頂端開放的幾朵明艷的黃色小花。起初,我看到的所有花的花瓣都只是略有打開,仿佛朱唇微啟,欲語還休。
后來我又去了一次,到達時已近中午,煦暖的陽光直射在花朵上。我拍了很久,忽然發(fā)現(xiàn),不經(jīng)意間,花瓣已充分綻放,仿佛正伸開雙手,仰頭擁抱陽光。俯身仔細觀察,金蘭的唇瓣顯得寬而短,上面還有幾條紫紅色的縱褶,仿佛在告訴昆蟲:來吧,經(jīng)過這個別致的通道,來幫我授粉吧!
春花爛漫,蝴蝶翩飛。此時蜜源豐富,蝴蝶也在抓緊時間進食、求愛、產(chǎn)卵。有一種常見蝴蝶,在黃河以南地區(qū)廣布,雖說它算不上很美艷,但由于和著名的梁祝愛情故事有關(guān),因此知名度不小。這就是玉帶鳳蝶。民間傳說,梁祝所化之蝶,即為玉帶鳳蝶。
在廣東一帶,三四月間,玉帶鳳蝶就進入發(fā)生期(即從蛹“蝶變”為成蟲,可以有多輪),開始大量出現(xiàn)。玉帶鳳蝶雌雄異型,雄蝶只有一個模樣:以黑色為主,前翅外緣有一列白斑,后翅中區(qū)也有一列白斑,橫貫全翅似玉帶,故得名;雌蝶多型,色彩變化較大,有的顏色較艷麗,可擬態(tài)有毒的紅珠鳳蝶。
玉帶鳳蝶的幼蟲以柑橘類、花椒等蕓香科植物的葉為食,因此習(xí)慣上被視作農(nóng)業(yè)害蟲,但這樣看待它們,總覺得有點無趣是不是?我寧愿相信,每一對玉帶鳳蝶,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這里的“子規(guī)”,就是指杜鵑這一類的鳥—最常見的是大杜鵑,即布谷鳥。大杜鵑是中國的夏候鳥,4月從南方飛來,其叫聲很像“布谷,布谷”,剛好和這個時候的農(nóng)事相應(yīng)。
在《詩經(jīng)》里,布谷鳥被稱為鸤鳩。《曹風(fēng)·鸤鳩》這首詩中說:“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毕挛挠终f“鸤鳩在桑”,而其子分別“在梅、在棘、在榛”。也就是說,鸤鳩及其多只雛鳥,各自待在不同的樹上。照常理,同一窩雛鳥,就算剛離巢,也應(yīng)該待在相互很近的地方,而不會各自待在不同的樹上。只有像大杜鵑這樣的具有巢寄生習(xí)性的鳥(注,杜鵑科的鳥絕大多數(shù)有此習(xí)性),才會把多枚卵分別產(chǎn)在別的鳥的巢中,而且是每個巢中產(chǎn)一枚卵。大杜鵑的雛鳥破殼而出后,出于本能,會竭力用背部將巢中被寄生的鳥的卵或雛鳥拱出巢外,從而獨享“義親”帶回來的食物。
乍一看,布谷鳥是很“壞”的鳥是不是?其實這是人類的觀念,對于布谷鳥來說,這只是經(jīng)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一種繁殖下一代的獨特方式而已。
說起黃雀,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之黃雀。其實,成語中的黃雀,跟現(xiàn)代鳥類分類學(xué)上所說的黃雀不是一回事?,F(xiàn)代所說的黃雀,是一種很小的鳥,比麻雀還小一圈,嘴短而尖,善于啄食種子,難以對付兇悍的螳螂。能抓螳螂的“黃雀”,估計是棕背伯勞之類的鳥。
黃雀的雄鳥羽色亮黃,比較鮮艷,雌鳥羽色相對暗淡。黃雀在國內(nèi)主要繁殖于東北地區(qū),而在其他地方以冬候鳥或遷徙路過的旅鳥為主。無論在寧波的公園還是山區(qū),我都曾于冬日見到它們結(jié)成大群,如波浪一般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非常活潑。
到了4月,黃雀們早已離開越冬地,一路北上,準備去大小興安嶺一帶去“成家”。這些小不點,為了“談婚論嫁”,居然要飛行數(shù)千千米,真的了不起!
(責任編輯/朱文超)